网上有很多遛鱼要呛水的帖子,所谓呛水指的是遛鱼过程中鱼的大部分体力已被消耗,能被钓者牵引至上层水体,适时上提鱼竿让鱼嘴露出水面,破坏鱼的正常呼吸过程,从而将鱼遛乏侧翻。遛大鱼要呛水,仿佛呛水法很神奇,其实不然,有一种对呛水的认识值得怀疑,其理论根据是,大鱼咬钩后,钓者不断提拉钓线控鱼,让鱼嘴在水面灌水,消耗其体力。我们认为这种解释不正确,具体地说,这种解释有三处不对。

一、对呛水的错误认识

上面提到的对呛水的认识,至少有三处不对。一处错误:鱼儿本身就生活在水体中,怕被灌水岂不令人费解,它们离不开水,好比人离不开空气,没有听说人或者陆地上的其它动物会被空气呛到。二处错误:就算钓者强制性灌水,鱼儿只要将鱼鳃封闭,还能将水灌进吗?本来鱼儿的口腔与腮配合得很好,一张一翕时水自由进出,根本谈不上灌水。三处错误:就算呛水能够将鱼儿的体力消耗,那就不一定要将鱼拉出水面呛水,鱼嘴到水面了,呛进去的难道不是空气吗,完全可以就在水面以下呛水呀?所以人们的这种错误认识是没有从实践的角度来分析的,笔者坚持认为呛水的主要原理是将鱼遛乏,将鱼的体力消耗之后引鱼出水,打乱鱼的正常呼吸,使其缺氧而疲乏,就能将鱼遛乏溜翻。

二、从遛鱼的全过程来理解呛水

为了纠正对呛水的错误认识,我们不妨从遛鱼的全过程来理解呛水。

过程一:中钩后初次逃窜

鱼儿咬钩后会很快意识到情况不妙,第一反应肯定是要拼命逃生。特别是大鱼中钩后,拼了老命都要向深水处大力逃窜,此时钓线迅速随鱼拉动,发出切水的响声。这是鱼儿的求生本能所致,鱼儿知道只有在深水区才较为安全,只要它们认为有危险或受到惊吓,是无论如何也不会逃窜到浅水区域的。所以中鱼后的第一时间钓者必须全力以赴控鱼、遛鱼,至于呛水,还根本不能执行,也来不及执行。

过程二:体能开始消耗

随着钓者开始遛鱼,一会儿后,鱼儿的体力就消耗掉了一些,当然还远远没有遛乏。此时鱼儿会慢慢离底,起初的一次或几次接近水面时,我们难以看到鱼的身影,只能看到鱼儿搅动的水涡,这是鱼儿奋力逃窜时造成的水涡,表明鱼儿还有很大的体能,还不适合呛水。

过程三:体能消耗很大

遛鱼继续进行,鱼儿的体力继续消耗,比较乏力了,我们开始能在水面看到鱼的身影,但鱼停留在水面的时间很短暂,此时仍然不能呛水。要等到鱼儿疲乏到可被牵引到上层时才能进行呛水,换句话说,呛水必须要等到鱼的体力消耗很大,但还有最后挣扎的残余体力,进行呛水就是为了使鱼儿的最后一搏破灭,提拉钓竿刺激鱼儿,催促它做最后的挣扎,将残存的体力消耗殆尽,我们就可将其溜翻。

以上三个过程是遛鱼的完整过程,呛水只在最后一步,那么呛水实际上就是遛鱼的一个步骤,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奇。呛水并不是真正的呛,而是逼迫鱼儿使出最后的体力,不给它喘息的余地。所以呛水能消耗鱼的体力,但由于是刺激鱼儿挣扎,所以呛水也有缺点,就是频繁地提拉钓竿,钩子刺中鱼嘴的部分牢固程度堪忧,如果被拉豁,就会跑鱼,所以呛水也不能盲目。

三、正确的原理与做法

既然呛水有缺点,那么就要尽量避免缺点,正确的做法可以是这样:

上提鱼竿的时候尽量均匀用力,目的是让鱼嘴浮出水面。鱼靠腮在水中呼吸,嘴巴吸水后从鳃部出来。一旦鱼嘴被提出水面,鱼的正常呼吸就会受到阻碍,不能正常呼吸就会身体缺氧,缺氧就会疲乏无力。所以当我们看到鱼儿表面上好像很疲乏时,其实只是有点缺氧,再受到一点刺激,它还极有可能做最后的努力,拼命做最后一搏,头部猛地扎进水中,但它不能如愿,又被竿子提起上浮,反复很多次之后,鱼儿的体力就会消耗殆尽。这样经不了几次折腾,鱼儿就真正的无力抗衡了,只有乖乖就范。所以我们用抄网抄鱼的时候,鱼儿已经基本处于休克状态了,获鱼是稳稳的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