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好文关注公众号非常财经(feichangcaijing)!

2009年,时任美国能源部长、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朱棣文,正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册封皇后”。

“皇后”的候选人有二:一是芳龄13岁的锂电池汽车;二是芳龄41岁的氢燃料汽车。

氢燃料终究还是敌不过年轻貌美的锂电池,败下阵来。

朱棣文放弃氢能源汽车的投资计划,将氢能源经费砍半。随后,除执着于“氢能社会”的日本,其他国家均放缓氢能源汽车的发展。

册封为后的锂电池开启了牛市之路,以致于被德银分析师,将其与比特币列入“2017年德银明斯基周期”——过度乐观/交易一列,随后,应声下跌。


特斯拉、比亚迪们已死?下一个十年看它就够了!


10年后的今天,23岁锂电池汽车也拿下了新能源汽车最高的市占率,但寿命短二次污染、续航弱、充电技术遇阻、成本高企等致命缺陷毕现。

那个曾经被打入冷宫的小妾——被誉为人类交通最终解决方案的氢能源汽车,再次被频频提及。

先是日韩的争先恐后,再是中国警醒。进入2019年,中国各省纷纷发布氢能产业总体规划,挑战“十城千辆”计划。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嗅觉灵敏的资本市场,在2018年则启动了氢燃料电池的暴涨行情。雄韬股份、八菱科技、全柴动力等妖股,接棒发动,而往年春躁行情的大前锋锂电池,却依然纹丝不动。

可谓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莫笑旁人穿破衣。

由此,有人高呼:锂电池已死,特斯拉、比亚迪已死,下一个十年看氢电池?

果真如此吗?让我们来看看爆热氢燃料电池的6个冷思考:

为什么是锂?为什么是氢?

周天王说:人生发财靠康波。

其实往细说:人生发财靠元素周期表。


特斯拉、比亚迪们已死?下一个十年看它就够了!


人类文明史是元素更迭史:

石器时代的“矽”(矽与氧结合形成水晶,让岩石更为坚硬)、青铜时代的“铜”、铁器时代的“铁”、蒸汽时代的“碳”(煤炭)、电气时代的“碳”(石油)、信息时代的“铀”(核能)、“锂”(锂电池)。

每一次的元素更迭,则是一次时代革命,更是一次财富革命。

那,为什么是锂?

在所有的金属中,它最轻,密度低至0.534g/cm3;它最小,原子质量小到6.95;它最活泼,极易与外界发生反应。

其实,世界上第一辆汽车是电动车。

1881年,法国工程师古斯塔夫·特鲁夫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采用的是铅酸蓄电池,续航为16公里。

但,汽车工业百年历史,电动车到今天,少许的席位也都来自于锂的功劳。

那,为什么是氢?

首先,氢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其次,能源的进化史就是“脱碳史”:

以碳元素含量计算:薪柴100个碳单位,煤炭10个碳单位,石油10个碳单位。氢不含碳,燃烧的产物是水,所以氢或是人类的终极清洁能源。

哲学家王东岳曾经说过:

越原始的物质存在状态,它在宇宙中的存在丰度越高(通俗地说,即总质量越大),衍存时间越长,也就是稳定性越强;越后衍的物种,它在宇宙中的总存在质量越小,存在的时间越短,也就是稳定度越差。

元素周期表上的第1号元素——氢元素,约占宇宙元素总量的80%,而第2号元素——氦元素约占宇宙元素总量的20%,其他90种天然元素加起来的总质量还不到1%。

所以:一切终将回到原点!宇宙第一个元素的氢,或是宇宙第一元素。

锂电池为何无法取代石油?

张首晟说:整个宇宙最终的两个概念:一个是能量,一个是信息。当人类的能量密度达到某个临界点,则会爆发一次革命。

如:煤炭能量密度是木柴的160倍,石油约是煤炭的2倍,核能是石油的250万倍。

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蒸汽时代,爆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以石油为主要能源的电气时代,爆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以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为主要能源的信息时代,爆发了第三次工业革命;

而锂电池,当前规划至2023年的能量密度为400Wh/kg,不过是汽油12000Wh/kg的1/30,氢的能量密度则是汽油的3倍,是锂电池的90倍。

以能量密度看:锂电池取代石油不过是伪命题。

日本为何豪赌氢能源?

新能源汽车发展史中,有两个舍本逐末的国家:

一是美国:1968年,通用汽车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氢燃料汽车,可以说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好的氢燃料汽车技术,但在2009年却放弃氢燃料汽车的研发。

二是日本:1996年日产汽车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锂电池汽车,且至今,日本仍拥有全球最核心的锂电池技术及人才。但即便在锂电池形势大好的今天,已然醉心于氢燃料汽车的研发。

有趣的是,美国却也走出世界第一的锂电池车企——特斯拉,日本同样也走出了世界第一辆量产的氢燃料汽车——丰田MIRAI。

更有意思的是,特斯拉与丰田曾有过长达7年的婚姻长跑,但终究熬不过7年之痒。

2017年6月,丰田对外宣告于2016年抛售特斯拉全部持股,并终止与特斯拉的合作。

而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在2015年曾公开抨击:开发氢燃料电池“相当愚蠢”。他说:“制造氢很困难,存储也很困难,用在汽车上也很困难。氢只是一种能源存储方式,不是能源。”

为何日本会弃锂电池,押宝豪赌氢燃料,执拗地认为氢燃料汽车是人类交通最终解决方案呢?

一、资源匮乏,虽拥有全球最顶尖的锂电池技术和人才,但无法低成本获取锂电池的生产材料;

二、锂电池并不环保,污染让其望而却步;

三、坚信锂电池永远都无法突破至少20分钟充满电量,且无法解决续航能力不足的问题;

四、核能,日本是全球核电站最密集的国家。核电占能源结构的30%以上,但核电不易被存储,所以锂电池储能技术不可能在日本大规模推广;

最重要的第四代核反应堆,不仅可以发电,更能制氢,使日本获得成本更低的氢燃料。

所以,与其说,舍本逐末豪赌,不如说,氢能源是日本唯一的出路。

中国看上氢燃料汽车什么?

2018年6月14日,福特和戴姆勒宣布:关闭其位于加拿大的燃料电池合资公司;

2018年6月19日,日产-雷诺-三菱联盟宣布,将冻结2013年与戴姆勒、福特签署的燃料电池车(FCV)商用化计划。

2018年6月28日,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国家能源集团总经理凌文等嘉宾在清华大学举办的“氢能产业发展创新论坛”上,再度推动中国氢燃料汽车发展。

一边是欧美、日本顶尖车企放弃氢燃料汽车计划,一边是火上浇油推动中国氢燃料发展,这究竟为何?

当前,全球量产的氢燃料汽车车企仅3家,日本的丰田、本田及韩国的现代。

就当前氢燃料汽车来看,造车成本、用车成本高企。

以丰田与特斯拉为例:丰田MIRAI售价 5.74万美元,特斯拉Model3售价3.5万美元;丰田MIRAI用车成本1公里0.6元,特斯拉1公里0.075元。

那么,除了拥有庞大市场优势的中国,又为何看上氢燃料汽车?

标准!

没错,氢燃料汽车国际安全标准!!

目前锂电池也没有国家安全标准,但如果有兴许这个标准的制定者可能是美国的特斯拉;

而汽油车,中国汽车厂商,无论是品牌还是技术,均没有任何优势。

中国看上氢燃料汽车,则是想通过市场换技术,成为氢燃料汽车国际安全标准的制定者。

这,如中国要抢先“制定5G国际标准”的意义一般。

中国拿什么实现弯道超车?

市场+资本,可能是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弯道超车最好的捷径!

中国虽拥有像程寒松教授“常温常压储氢技术”等全球顶尖的技术,但在技术方面,无论中国还是欧美国家,与日韩相比,依然有3-5年的差距。

市场,中国全球最大,故用市场换技术的方式依然可行。

资本,从中国各省在氢能发展的规划可看出,上海是中国氢能发展的要地。首先上海拥有全国最大的汽车厂商——上汽集团,其次,最重要的是钱多!

此外,从车型布局方面,中国也走了一条不一样的路:

当下,日韩在布局乘用车,而中国则布局物流车、客车,而布局物流车及客车最重要的原因则是为了铺设加氢站。

物流车、客车的线路基本上是点对点,从A到B,从A到C,而乘用车则线路则不定,所以从物流车、客车的布局或是加速铺设加氢站最有效的手段。

因为,当下氢燃料汽车最核心、最大的瓶颈则是加氢站!


留给锂电池汽车的时间还有多少?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太多折戟于非连续性的企业,不管是大型机霸主IBM错失小型机的发展机遇,还是诺基亚死在从功能机向智能机的变革中……

遭遇不连续性是企业兴衰的第一因。这也就是克里斯坦森所说的:创新者窘境。

锂电池巨头中的特斯拉、松下、宁德时代、比亚迪、赣锋锂业、天齐锂业、先导智能、华友钴业是否会在下一个是十年,如诺基亚、如柯达、如尼康等纷纷倒下。

而氢燃料电池中的亿华通、新源动力等,是否会成为百亿、千亿级的独角兽企业?


特斯拉、比亚迪们已死?下一个十年看它就够了!


财富按图索骥就好

我们唯有拭目以待,至于锂电池已死的言论,笔者认为言之过早,因为氢燃料电池汽车,也离不开锂电池。

但,可以确认的是:锂电池的黄金时代已然过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