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練習中,不執著於姿勢的難度,着意於感受姿勢與身體的結合。通過這種方式收穫完美統一的意念與內心平和的優雅。在練習中,要着意於力量與柔韌兼具,放鬆身體與集中意念兼顧。

2、瑜伽需要持續不斷地堅持練習。即使練的再少,也總比沒練要好。但同時還要記住,瑜伽練的多或練的少,都不如練的對。

3、瑜伽體式要像山一樣穩定,像水一樣柔軟。穩定爲身體,柔軟爲內心。沒水山不青,沒山水不長。沒有心靈的身體僵硬,沒有身體的心靈空虛

4、孔子發現了人間大道,取名中庸;老子發現了人間大道,取名無爲;莊子發現了人間大道,取名逍遙;Krishna發現了人間大道,取名瑜伽。所以一個瑜伽人,在行爲上要中庸,在思想上要無爲,在靈魂上要逍遙。

5、南懷瑾先生曾經說過,現代人最討厭的是太迷信科學,比迷信宗教還可怕。因爲科學本身沒有定論,新的發明與發現會推翻了前面,永遠沒有止境,這也是科學的精神。現在世界各地的瑜伽界也存在這種情況,一些人打着所謂科學的幌子,唯我獨尊,排除異己,沒有真正的科學精神,更沒有瑜伽精神。

6、瑜伽體式之美--站姿是神奇的;後彎是美妙的;前屈是優雅的;扭轉是快樂的;倒立是輕鬆的。

7、《茶疏》中說:“茶宜常飲,不宜多飲。”從養生角度來說,一天飲3次茶最好,多飲傷身體。瑜伽也是一樣的道理,適合長期練習,但不適合每天多練。每天日出而起開始晨練,給新的一天充電。只要你早晨真正練好了,其它時間就不需要再練習了。如果你感覺不夠,只能說明你晨練的不夠充分與專注。

8、教會員要注重的是引導,而教教練要注重的是指導;教會員要注重的是感覺,而教教練要注重的是細節;教會員要注重的是廣度,而教教練注重的是深度;教會員要注重的是現象,而教教練要注重的是本質;教會員要注重的是所以然,而教教練要注重的是知其所以然。

9、瑜伽真正練的是心,一顆隨遇而安的心,就像印度哲學教導的四句話:無論你遇見誰,他都是對的人;無論發生什麼事,那都是唯一會發生的事;不管事情開始於哪個時刻,都是對的時刻;已經結束的,已經結束了。

10、體式應該按照我們的本能:少些表演,多些本色;少些模仿,多些自然;少些較真,多些認真;少些糾結,多些淡定;少些憂愁,多些優雅……。我們的人生亦如是。

11、在武術中,要出拳必先收拳;舞蹈中,要想跳的高必須蹲的好,要想轉的快必須立的好;在瑜伽中,要伸展必先收縮。

12、在練習瑜伽的過程中,你糾結,是因爲自己不夠智慧;你鬱悶,是因爲自己不夠豁達;你焦慮,是因爲自己不夠從容;你退步,是因爲自己不夠勤奮;你嫉妒,是因爲自己不夠優秀……凡此種種,每一個煩惱的根源都在自己這裏。所以,每一次煩惱的出現,都是一個給我們尋找自己缺點的機會。

13、如果你的面前是陰影,那你的背後肯定有陽光;如果你現在的瑜伽遇到瓶頸,那你未來的瑜伽肯定會空間無限。

14、瑜伽體式的練習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保持在日常生活中的正確的體態。體式是瞬間的體態,體態是凝固的體式。在坐臥行走中保持瑜伽的狀態,纔是最重要的。

15、瑜伽有非常多的練習方式,不同的練習方式就形成了所謂的不同流派。各流派沒有什麼誰好誰差之分,就像森林裏有各式各樣不同的樹,而每顆樹卻有相同的目標--向光的方向生長。各種流派的不同練習方法都是打開我們的智慧和潛能讓我們進入喜悅平和的狀態。

16、瑜伽真正練的是心,一顆隨遇而安的心,就像印度哲學教導的四句話:無論你遇見誰,他都是對的人;無論發生什麼事,那都是唯一會發生的事;不管事情開始於哪個時刻,都是對的時刻;已經結束的,已經結束了。

17、傅雷先生說:“現在我深信這是一個魔障。凡是一天到晚鬧技巧的,就是藝術工匠而不是藝術家……藝術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注意手段的人,必然會忘了目的。 ”在瑜伽修行的道路上,是否也有這種“魔障”?當我們在瑜伽的旅途中一再糾結體式的時候,是否已經忘記出發時瑜伽的目的--寧靜。

18、瑜伽裏各門各派各有各的特點,各有所長。我們很難把艾楊格和阿斯湯伽真正結合在一起,就像是中醫和西醫、國畫和油畫、儒家和天主教很難結合在一起一樣。中醫講的是整體,西醫是局部;國畫講的是意境,油畫是寫實;儒家講的是人倫,天主教是上帝;艾楊格講個體精準,阿斯湯伽是整體串聯。

19、在國內的瑜伽圈,經常會遇到偏激的人,喜歡較真的人。我一直在想,爲什麼練瑜伽會讓人這樣?後來想到原來瑜伽裏有個“極限的邊緣”說法害人不淺。正是抱着“極限的邊緣”的理念讓人偏執。藝術家總是要把自己往edge 上推,edge 就是邊緣、巔峯、極限,搞藝術的大都偏執狂。瑜伽人莫作偏執狂!

20英國小說家毛姆說過:每一次剃鬚都是一門哲學。108遍拜日式這種看似機械的運動,其實也充滿了哲理。無論何等微不足道的舉動.只要日日堅持.從中總會產生出某些類似觀念的東西來。任何一種庸常的生活,如果有一雙發現的眼睛,就可以點鐵成金,化腐朽爲神奇,從而生長出智慧之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