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岁那年,溥仪短暂的皇帝生涯中,迎来了一件大事。按照祖训,年满六岁的溥仪,应该要念书了。在隆裕太后的吩咐下,钦天监择良日为小皇帝举行开学仪式。

读书的地方在紫禁城的毓庆宫,在这里,一件有三位皇帝读过书了。溥仪的前任光绪皇帝小的时候,也是在这里读的书。与其他宫殿相比,毓庆宫并不大,屋子里的布置也没有那么复杂。

对于清朝的皇帝来说,读书本就应该耐得住寂寞,花里胡哨倒显得有些做作。

探知:清末最顶级学者教出来的学生,参加高考能考入怎样的大学?

毓庆宫

别看毓庆宫的设施“简陋”,这里可是清朝皇帝读书的地方,该有的东西,一定都是最好的。笔墨纸砚、桌椅板凳、格言警示,无不是万里挑一以供皇帝使用的。除了这些固有的物件,最好的,应怪算是这里的老师了。

在传统社会里,老师的身份极为尊崇,以至于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古时候的文人都是有骨气的,除了父亲之外,很少管其他人叫爸爸,这种习惯至今仍有。可是对于教育自己的老师,自尊心再强的文人,也会低下头叫一声“爸爸”。

所有的老师里,地位最顶尖的当属皇帝的老师。他们所教授的课程,不仅包括治国方略、经史子集,还包括国家政事、国际风云。(明清之前的皇帝是不必在意国外的)

皇帝的老师又被称作帝师,能当上帝师的,人生基本圆满、门庭已然光耀。能够给溥仪当帝师,又都有哪些人呢?

慈禧太后去世之后,被闲置了将近十年的陈宝琛,再度返回朝廷。“读书郎”摄政王载沣一眼就相中了这个老学究,并建议隆裕太后选他当帝师。

探知:清末最顶级学者教出来的学生,参加高考能考入怎样的大学?

陈宝琛

于是,陈宝琛便成了最后一代帝师,和他一起被选上的,还有陆润庠、伊克坦、徐坊。这四位皆是出身翰林院,论地位资历,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顶级学者。尤其是陈宝琛,二十一岁便考上进士,思想颇为先进。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清朝历代皇帝是十分重视教育的,尤其是对接班人的培养!

《红楼梦》里有过一句话: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所谓读文章的世务,就是为了参加科举博得一份功名。也就是说,大部分朝廷命官都是通过读书而来,皇帝想要走进读书人的内心世界,就必须和他们一样,潜心苦读才行。

这四位帝师,除了伊克坦出身满洲贵族,其他三位皆是汉族。他们的分工非常明确:伊克坦教授满文,陈宝琛教授治国方略,徐坊和陆润庠教授经史子集。

没过几年,由于身体的原因,陆润庠和徐坊先后离世。皇室又为皇帝找来了朱义藩和梁鼎芬顶替二位,成了新的帝师。

探知:清末最顶级学者教出来的学生,参加高考能考入怎样的大学?

醇亲王

虽说溥仪的本家(也就是醇亲王府)乃是世代宗亲,享受王府的待遇。可是与一般的富家子弟不同,醇王府有着极其浓厚的书香气息,历代醇亲王也都是以读书为爱好。能被醇亲王选中的帝师,必然有着极高的水平。

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话是如此,可是对于这几位帝师来说,他们可不敢怠慢自己的学生。哪怕这位学生已经不再是皇帝了,帝师依然尽心尽责地教育他。从最简单的《孝经》到高深的《尔雅》,读书人看什么书,皇帝就跟着看什么。

帝师们都是翰林院的大儒,按理说就算教一百个毛头孩子,也是信手拈来。

皇帝和一般的学生可不一样,若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在课堂上抛了锚,作为老师,是可以任意责罚学生的。老师是没有错的,错都在学生;可是当皇帝读书开小差的时候,帝师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探知:清末最顶级学者教出来的学生,参加高考能考入怎样的大学?

贪玩的皇帝

有一次徐坊教授皇帝读《全唐诗》,年小的皇帝对此全然不感兴趣。就在这位老学究摇头晃脑读的起劲儿的时候,小皇帝一个人撂下课本,跑到院子里看蚂蚁搬家了。

对于当时的溥仪而言,这些忙碌的蚂蚁,远比屋子里的老师有趣多了。徐坊面对这种情况,也是无可奈何,只好端端正正地坐在课堂上,等着玩腻的小皇帝回来继续上课。通常情况下,小皇帝玩腻的时候,时间也到了饭点儿。

所有几个帝师当中,最惨的应该算是满语老师伊克坦了。

作为建州女真出身的皇帝,大清国从来都不曾忘记自己的身份。一个民族,最重要的东西莫过于语言和文字,满洲族亦如此。因此,对于八旗子弟尤其是皇帝的满语教育,就显得各位重要了。

按理说溥仪应该把满语学好的,毕竟他是大清国的皇帝、满族的族长;他要是不做表率,下边儿谁还跟着学啊?可是,在大帝师伊克坦的悉心教导下,溥仪一共就学会了一句满语,:“伊立!”(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平身。)

看来啊,孩子们都是一个脾气。如果没有人监督学习,仅凭自觉,只能放纵他们贪玩的本性。

眼瞅着小皇帝不好好学习,白搭了列祖列宗抄家得来的这么多书籍,几个太妃那是干着急啊!在帝师们的建议下,太妃们找来几个“伴读”,一起来毓庆宫读书。

这几个伴读嘛,自然就是替小皇帝挨棍子的。小皇帝不认真听讲,伴读要挨骂;小皇帝偷偷跑出去,伴读要挨打;小皇帝没完成规定学业,伴读要罚站。总之,小皇帝想跟这几位伴读一起玩耍,就必须好好读书才行。

探知:清末最顶级学者教出来的学生,参加高考能考入怎样的大学?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这就是传说中的“成王有过,则挞伯禽。”小皇帝有过,找个人形沙袋打一顿就行了。

后来,经历了张勋复辟,清朝的皇室觉得想要复兴大清,必须加强同外国人的联系。皇帝正值年幼,需请一位外国帝师授课,以此亲近外国人。

经过李鸿章之子李经迈的推荐,能够说一口流利中国话的英国人庄士敦,成了溥仪的英文老师。他除了教授小皇帝英文之外,还教他数学和科学,然而,这位庄帝师的教学水平,的确有待商榷。

举个栗子。话说溥仪被关进抚顺战犯管理所之后,有一天啊,同在一个号子里的犯人问他:“紫禁城那么大,究竟有多少太监呢?”溥仪就支支吾吾的说了半天,听的人也没明白他说了什么。

讲到最后,那人就急了,嚷道:“难道你小时候就没学过数学吗?连数数都不会!”溥仪委屈的回答说:“我就是没学过嘛!”真是落魄的凤凰不如鸡啊,一个犯人都敢对皇帝大喊大叫,搁过去这就是大不敬之罪。

一个连加减乘除都不会的人,有什么资格说自己学过数学?反过来讲,学生连数数都没学好,老师真的尽到责任了吗?溥仪不仅数学没学好,就连庄帝师的本职功课英文也没教好,以至于溥仪的英文水平大概只有II级。

“威廉姆(溥杰),today 下午叫Lily(韫颖)她们来,hear hear外国军乐。”

这些管理国家之外的技能,溥仪实在也没必要认真去学。在普通人眼里,学数学是为了算账,学英语是为了和外国人交流;如果他们不自己去做,就需要花钱请别人。

探知:清末最顶级学者教出来的学生,参加高考能考入怎样的大学?

庄士敦

溥仪是皇帝,日后是要处理国家政事的;如果把心思放在这些小技能上,未免资源浪费。溥仪真正要学的,只有如何管理好“使用这些技能”的人。

在几位帝师十几年如一日的悉心教导下,溥仪终于学有所成;然而没等他开始使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管理国家,这个国家早已灭亡,连他自己也被赶出了紫禁城。

不过,溥仪虽然在学生时代不学无术,各门功课都纷纷挂科。可是有一门功课,他学的还是非常专精的,那就是帝王学里的认怂术。

仅凭溥仪这十多年的学习,如果让他参加高考,也只能去考个文综。

按照百分制的考试,溥仪的语文、历史、政治可能会达到及格线,甚至拿高分;可是对于其他三门,尤其是数学和地理,几乎就是全军覆没,也就选择题能蒙点分数。英语嘛,He 估计能考个nine ten 分。

算上少民加分,溥仪最后的高考成绩,理想的状态下也就是450分左右。这样的成绩在北京,也就刚刚够得上三本;如果是艺术类的话,溥仪托关系走后门,兴的许能进入醇王府祖宅中央音乐学院干嚎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