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时,人们通常是用分签(“分签”是当时的一种书写工具,是用竹木等物做成的细棍或片状物,比较硬)蘸墨,然后在丝做的绢上写字,但书写速度很慢。“文房”,即文人的书房,古称书斋,是文人阅读、书写、思考的空间。

「语音版」文房与四宝,文/程应峰

“文房”,即文人的书房,古称书斋,是文人阅读、书写、思考的空间。古今文人,读书藏书、生活起居,乐在其中。

“文房”可铭志。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居室兼书房名“陋室”,其《陋室铭》描绘了自己书斋的简陋,表现出其高洁的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其晚年书屋号“老学庵”,表达了诗人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而不止的精神;梅兰芳室名“缀玉轩”,寓博采众家之长之意;鲁迅把自己寓所的书房起名“绿林书屋”,以此反抗反动文人对其“学匪”之骂声;梁启超书斋名为“饮冰室”,“饮冰”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心情焦虑,内心烦躁,故而饮冰。以此命名,暗喻自己忧国忧民之情;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商承祚书斋名“锲斋”,意在以荀子《劝学篇》中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来勉励自己刻苦钻研学问。

“文房”可传趣。相传,蒲松龄常设烟、茶在路边,过路人只需到此讲讲故事、传闻,或只聊聊天,便可免费享用。一旦听到有用的“素材”,蒲松龄就回去整理成文,因此他取书屋名为“聊斋”;刘鹗取室名“抱残守缺斋”,并非是妄自菲薄,而是因为他生平“嗜古成痴”,人称“竭其力之所至,不以营田宅,治生产,惟古器物是求。”他的集藏“上自殷及隋碑,巨若鼎彝,纤如泉珍,旁罗当壁,广及罂登”,这些千年古董,因历经沧桑,难免残缺不全,但他却视若珍宝,他的书斋名表达了他甘心一辈子与这些残缺不全的文物为伴的志向;语言学家王力的书斋名“龙虫并雕斋”,他有浩瀚的专著、有精美的小品,他说:“古人有所谓雕龙、雕虫的说法,在这里,雕龙指专门所著,雕虫指一般的小文章、小意思。”龙虫并雕,两样都干,“龙虫并雕斋”也就恰如其分了。

“文房”可寄情。贾平凹居室名“静虚村”,他说:“静是心静,虚是心宽,包容大。”“眉轩”是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后使用的斋号。“眉轩”的“眉”取自徐志摩夫人陆小曼的名字。陆小曼原名“陆小眉”,后改为“陆小曼”。“眉”是徐志摩对夫人的爱称、昵称,亦有举案齐眉之意。徐志摩曾在此完成了《眉轩琐语》的蜜月情话诗作。徐志摩遇难后,陆小曼又整理出版了二人婚前热恋的情话篇《爱眉小札》;闻一多将书房命名为“何妨一下楼”,他在云南研究《楚辞》《诗经》时,因为潜心著述,经常是好多天都不下一次楼,藉此书斋名也是暗示自己要劳逸结合。

“文房”铭志、传趣、寄情,自成天地。而与“文房”有关的“四宝”即“笔墨纸砚”,更有不可小视的魅力。

传统的毛笔,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因为毛笔易损,不好保存,留传至今的古笔实属凤毛麟角。毛笔从性能上分,有硬毫、软毫、兼毫;从笔管的质地分,则数不胜数了。从出土的新石器时期彩陶上面的花纹图案解析,笔的产生可追溯到五千多年以前。春秋战国时期,制作和使用书写笔已是常态了。

书写笔的面世,得益于战国时期秦国大将蒙恬。他带兵在中山地区与楚国交战,为了让秦王及时了解战场上的情况,他定期写战况报告递送秦王。那时,人们通常是用分签(“分签”是当时的一种书写工具,是用竹木等物做成的细棍或片状物,比较硬)蘸墨,然后在丝做的绢上写字,但书写速度很慢。蒙恬虽是个武将,却有满肚子文采,用分签蘸墨写战况报告,令他十分不适。那种笔硬硬的,墨蘸少了,写不了几个字;墨蘸多了,直往下滴,会把非常贵重的绢弄脏。于是,蒙恬萌生了改造笔的念头。战争间隙,蒙恬剪下猎获的兔子的尾巴毛,将它插在一根竹管上,试着用以写字,哪知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水,在绢上写出来的字断断续续的,不像样子。蒙恬试了几次,总也不行。一气之下,便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山石坑里。几天后,偶尔走过山石坑时,他见那支“兔毛笔”还在那里,便将它捡了起来,用手指捏了捏兔毛,发现湿漉漉的,毛色也变得更白更柔软了。蒙恬马上跑回营房,将它往墨汁里一蘸,兔毛竟然吸足了墨汁,书写流畅,且字体圆润。原来,山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兔毛经碱性水的浸泡,去了油腻而变得柔顺了。就这样,蒙恬造出了得心应手的毛笔。关于笔,白居易《紫毫笔》有云:“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工人采为笔,千万毛中选一毫。”

墨,是古代书写中不可或缺的用品。借助于这种独创的材料,中国书画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人们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来书写。史前的彩陶纹饰、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简牍、缣帛书画等,均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遗痕。人工墨品产生于汉代,其原料取自松烟,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后来使用模制,使墨质变得坚实。从制成烟料到最后完成出品,要经过入胶、和剂、蒸杵等多道工序,并有一个模压成形的过程。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道重要的工序,也是一个艺术性的创造过程。

关于墨,杨万里在《春兴》中说:“急磨玄圭染霜纸,撼落花须浮砚水。”韩偓《横塘》中,更有“蜀纸麝煤添笔媚,越瓯犀液发茶香”之句。

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在纸张发明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以结绳来记事。后来又在龟甲兽骨上刻辞,即所谓的“甲骨文”。青铜产生以后,又在青铜器上铸刻铭义,即“金文”或“钟鼎文”。再后,将字写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称“竹木简”。直到西汉时期,纸被发明出来,并由东汉蔡伦改造,而广泛用于书写。如此一来,借助于这种便捷的传播载体,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文化空前繁荣。关于纸,黄滔在《省试内出白鹿宣示百官》一诗中有“形夺场驹洁,光交月兔寒”之誉;宋代诗人梅尧臣面对宣城之纸,心生感喟:“有钱莫买金,多买江东纸,江东纸白如春云。”

砚即砚台,因为它“质地坚实、能传之百代”的缘故,被誉为“文房四宝之首”。最常见的是石砚,可以作砚的石头极多,我国地大物博,多名山大川,自然有多种石头。砚台讲究质细地腻、润泽净纯、晶莹平滑、纹理色秀、易发墨而不吸水,产于有山近水之地的为佳。石佳还须工精,砚台的雕工制作是一门艺术,从取石、就料、开型、出槽、磨平,再到雕花,都需独运匠心。砚的名贵,有以石质贵者,有以制作贵者,有以名人用而贵者。甚至一些精品砚,因其名贵只能作古董观赏、珍藏,而舍不得濡水发墨了。

关于砚,苏轼在《龙尾砚歌》中陈言:“君看龙尾岂石材,玉德金声寓于石。”

笔、墨、纸、砚,各有各的用途,各有各的讲究,所谓“名砚清水,古墨新发,惯用之笔,陈旧之纸”,藉此成就的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书画艺术。

窥一斑之纹而知全豹,见一檐之冰而知冬寒,堪破皮毛而知肌理,洞察秋毫若同观火,“文房”也好,“四宝”也罢,彰显的是一个民族的智慧结晶,更是一个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