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又称“行押书”,也称“藁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

楷书稍加连贯,点画略带呼应,就是行书。行书写起来比楷书快,又比草书容易识认,所以是应用最广的书体。

唐代张怀瓘在《书议》中说:“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无藉因循,宁拘制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行书是众多的书体之中最得人喜爱的一种书体。它既实用又美观。写起来便捷,看起来自然、活泼乃至潇洒,还容易辨认。既能记事又能抒情。行书有不激不厉的流动美,犹如音乐中如歌的行板……

行书究竟产生于何时?近代众多学者看法不一。我们认为行书产生于楷书的同时或略早于楷书。试看近年来在西安出土的“桓帝永寿二年瓮”上所写的行草,可能是出于当时工匠之手,浑厚质朴,颇有流动之感。这是一种不成熟的行书,由于刚从楷隶脱胎而出,体势上保留了很浓厚的隶意,而真正的行书至东晋时才成熟起来。

卫恒《四体书势》云:“魏初有钟(繇)胡(昭)两家,为行书法,俱学于刘德昇,而钟氏小异,然亦各有其巧,今大行于世。”从秦代竹简,西汉竹简、帛书,魏晋历史资料和墨迹看行书的萌芽,可以远溯至古隶时期。行书的成熟、完善,当推至魏晋之间。北朝书论家王愔云:“晋世以来,工书者多以行书著名。昔钟元常善行押书,尔后王羲之、献之并造其极焉。”由此可见行书的源流。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