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厚彼薄,去私立学校的人多了,去公立学校的学生自然就少,这势必又使我们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公立学校在一定程度要进行"空转",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一方面是很多家长不惜花费重金掏腰包送自己的孩子上私立学校,一方面很多的九年义务制教育公立学校"吃不饱"开工,这是明显地公私资源的双重浪费。

这几年,私立学校可谓大行于世,从电影电视上看,有钱人家的孩子基本上都是上贵族学校,而这些学校无一例外的全是私立学校。想想也是,因为在我们中国,公立学校推行的可是平民化教育,无论贵贱都可以进,绝不会办成贵族学校,能办成贵族学校的也只有私立学校了。这虽是影视,但我们知道,影视可是紧密联系生活,是现实生活的的间接反映,说明现实确实是这样的。

其它的地方我不太了解,起码的在我们这个地方,私立学校基本上已攻陷了小学和初中的教育阵地,小学四年级以上和全部的初中学生,只要是想上出个名堂,基本上都进了私立学校;而不去的,基本上都是学习不好的,对上学无望的。小学还不是太明显,因为还有一二三年级的学生撑着(因此这些孩子太小,自理能力还达不到,所以还不得不在离家近的学校上学),但初中,包括县城里的初中,从外面看着,教学楼很气派,实则都已凋敝:里面根本就没有多少学生,并且基本上还都是差生。因为每年根本就考不上几个重点高中的学生,所以老师的干劲也都很低落。

在初中小学时期,孩子是上私立学校好还是上公立学校好?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县的城关镇一中,在没有私立学校以前,是我们县里的第一初中,师资雄厚,教育局也重视,里面的学生常常人满为患,能收个两三千人。乡下的孩子谁想来上学,那得找得力的人开后门才行,否则根本想也别想。可现在呢,师资比以前更强了,但学生却千把人不到,已气焰大减,而另一所以前一直想和他一决高下的城关镇二中,则因为老是收不到学生,干脆已被取消,师资已并入了城关镇一中,漂亮气派的校园,则另作他用了。县里两所最好的初中都混成这样了,其它的乡下的初中的景况不想可知。私立学校之厉害由此就可见一斑。

那么私立学校为何就这么厉害呢?要知道他们可都是自食其力的,从学校的运行到老师的工钱,无不如此,为什么连由国家出资供养的公立学校都不是他的对手呢?另一个,要知道,现在我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的学生都是免费的,而私立学校可是要收不菲的学费的,可既使是这样,为什么老百姓还要送孩子去私立学校?这不得不发人沉思。

其实呢,道理也很简单,老百姓很讲实际:那所学校能使自己孩子出成绩,那所学校能把自己的孩子教好,就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那所学校,即使花点钱也心甘情愿。而如果一所学校教不好自己的孩子,则即使不要钱也不愿往里送。而这教好教不好则要看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了,说到底,当今私立学校胜过公立学校,还是胜在了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上。

在初中小学时期,孩子是上私立学校好还是上公立学校好?

众所周知,私立学校就是教育产业化,就是以办教育来营利的,办得越好,则营利就越多。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把企业运营的那一套用在了教育,特别讲究功利性。在对待老师上,就看你的工作能力,教学成绩了:能力强,成绩出众则不但要留用,奖金也多多,反之就是解聘,在用人上完全是任人唯能,唯才是举。而公立学校呢,是国家为了提高人民的素质而设,所用人员都是由制度来决定的,即使教的再不好,最多让他去后勤,但解聘是不行的,并且干得好干得多,则得到的未必就多。例如在公立学校,拿得多而干得少的往往就是级别高的老教师,而年轻教师虽然干得多,是学校的骨干力量,但由于资历不深,级别不高,而只能拿低工资,这又如何能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不说别的,光在这个用人机制上,公立学校就比私立学校输了一筹。

其次,私立学校在教学工作中,讲求的就是实效,不来半点花架子,吃面只捡干的捞,怎么能提高学生的成绩就怎么来。而公立学校,是公立的单位,是事业单位,经常来什么查教案,查作业,听课,评比,还要应付上级的检查,有时候还有什么政治任务,反正是有一系列的掣肘,老师要一心扑在教学上,学校一心抓教学,那是不可能的,都要花费相当的时间去应付,这不能不影响教学效果。

还有,私立学校由于是在体制之外,在行动上顾忌较少,比如他完全可以不理会教育行政部门的禁令,在星期六星期天补课,在晚自习补课。而公立学校则不同了,你要是搞这些行为则就是出格,那是要被立即处理和叫停的。还有,私立学校完全可以不理会公共的课程进度,而自己制定适合自己的课程进度,这一切都会比公立学校陈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一句话,他就是以取得好成绩为目的,没有那么多的羁绊,而公立学校在行动则不免有太多的羁绊,从而大大影响教学效果。

最后,公立学校以负责学生的学习为主,对学生的生活则不太负太多的责任; 而私立学校是一个封闭的小社会,不但负责学生的学习,也负责学生的生活。显然,后者办学模式更能迎合当今社会繁忙的节奏:父母忙得照顾不过来了,就多花俩钱,把孩子往学校里一扔,学习和生活就都有了。这也是私立学校在当今更受欢迎的原因之一:迎合了社会的需要嘛。还有私立学校可以提高办学条件,可以高薪聘请名师,可以提高生活条件,迎合有钱人的需要,办成贵族学校,这也是公立学校望尘莫及,徒唤奈何的。

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的争斗,总使人想起当年国共两党军队之争,简直有异曲同工之妙。

尽管有这么多的长处,但私立学校至今却没有攻陷高中,在高中阶段和重点高中相比,总是处于劣势,即使和普高相比也总有不及,这是为什么呢?这就在于他的师资来源:或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教学的主力),或是退休的老教师(占少数),前者年轻有干劲但经验欠缺,后者则相反。教初中教小学由于技术含量不是太高,一般的教学人员还都能应付,但高中则不同了,课程多且难度大,需要的教师水平相应要高得多,需要的教师的人数也多,这就不是私立学校的师资所能应付得了的了,能教小学初中的教师好找,但要找高中的老师可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所以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的竞争也就止步于高中,大学就更不用说了。

私立学校的兴盛当然有其好处也有其坏处。好处就是大大减轻了公立学校的负担,减轻了国家在这方面的开支,也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特别是高收入阶层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再一个和公办教育相互竞争,也对我国的教育的发展不无裨益。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其优点必然也就有其缺点。

在初中小学时期,孩子是上私立学校好还是上公立学校好?

首先,私立学校办学的根本目的绝不是为了什么教育事业,而是为了经济利益,说白了就是为了挣钱,通过办教育来挣钱,说得体面些就是教育产业化。所以一个孩子要去私立学校上学,理所当然要掏出不菲的学费,这势必要增加家庭的负担。我们看影视,里面的人物的理想之一往往就是要送自己的孩子去上最好的学校,这样的学校当然不会是公立的,而是私立的,并且还不是一般的家庭所能上得起的,需是有钱人的孩子才上得起。此厚彼薄,去私立学校的人多了,去公立学校的学生自然就少,这势必又使我们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公立学校在一定程度要进行"空转",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很多人可能都有所知觉:当今的很多乡镇中小学都是招生量不足,处于"吃不饱的"状态。一方面是很多家长不惜花费重金掏腰包送自己的孩子上私立学校,一方面很多的九年义务制教育公立学校"吃不饱"开工,这是明显地公私资源的双重浪费。

其次,私立学校办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而要挣钱就必须搞好效益,说白了就是让学生在升学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让社会认可,才能招收更多的学生,同时还能提高学费。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会不择手段,采取违背教育规律的举措,急功近利,不顾后果。现在是应试教育,提高学生成绩最显著的方法就是为社会向来诟病的"文山题海"战术,但私立学校就敢于毫无忌惮地采用。再比如补课,现在也为社会所诟病,但私立学校也敢于毫无忌惮地采用。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受教育行政单位的约束和社会的监督要比公立学校少得多。这对学生的智力开发来说简直就是"杀鸡取卵",会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大受挫折,不利于以后的学习。教育的规律是"十年可能树木,百年树人",讲究的是春风化雨的潜移默化,而简单粗暴的急功近利式的教育显然是与此背道而驰的。说白了,教育产业化实际上就是一个矛盾的概念,和抱薪救火,缘木求鱼是类似的概念,教育和产业化是不能兼容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满脑子的都是金钱利润的急不可耐的商人能办好需要雍容淡泊的氛围下才能办好的教育吗?只能说他们只是搞好了学生的成绩,但离办好教育可谓是差之万里。

其三,私立学校采取的都是封闭式管理,内里自成一个小社会,当然是为了便于管理:学生只要不外出,就不容易出事;同时学生的消费也可"肥水不流外人田"。一般地都是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才返里一次。这样安全是安全了,但却势必造成学生和社会的一定程度的隔阂,不利于学生性格的的健康成长。要知道,他们所招收的孩子的年龄大都在10~15之间,正是性格成型的关键时期,在这时,让他们远离父母和社会,在一个封闭的小环境时成长,那后果真的很难设想,不说其他的,最起码的,他的和父母的亲近感会大大疏离;另外,受到欺负时由于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及时的抚慰,时间一长,容易造成性格的孤僻冷漠。当然,如果到了高中,到了大学,自理能力自我保护意识都增强了,这些都无所谓了。

那我们的家长到底是送孩子上公立学校还是上私立学校呢?这个还是看自己的具体情况自我决定吧,说到底还是自己身上的虱子自己捉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