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彦成把这个要求告诉了阿美士德,自己心里也在打鼓,上一次来华的马戛而尼就没有按照礼仪行三跪九叩之礼,这一次的英国使团能答应吗。阿美士德无奈之下,只好跟那彦成说:“如果,中国官员同意对着英国国王的画像磕个头,那么,他们就同意给中国皇帝磕头。

清乾隆年间,欧洲各国都有一种传说,说:中国是以儒家思想治国,讲究仁爱礼义信,整个国家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温暖友爱和睦。于是,那个时候涌现出了很多中国迷,他们向往和崇拜中国人,欧洲学者们也认为要向这个东方大国学习,并与之接轨。

马戛尔尼,便是在这样狂热的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英国人。

一个“叩头礼”让中国吃了大亏,最终,中国的形象在西方彻底坠落

他对传说中聪明礼貌的中华民族充满好奇,而恰巧此时的英国,因为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迫切需要开辟新的贸易市场以及原材料产地。在这种情况下,两者一拍即合,英国政府派遣马戛尔尼带领使团访华,并希望能够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取消清朝当时在对外贸易上的限制和禁令,以扩大两国之间的通商。而马戛而尼终于得偿所愿,能够一睹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家真容。

直到1793年8月的时候,马戛而尼带着他的使团,乘坐着“狮子”号军舰,既好奇又信心满满地来到了中国。只是,这一次谈判却失败了。两国在礼仪、文化、语言上的沟通不良,使得这次谈判还未开始便已经夭折。马戛而尼甚至没有得到一个正式与清朝谈判的机会,出使任务自然也没有完成,被清朝政府强制礼送回国。最终,这一群人野心勃勃而来,败兴而归。

一个“叩头礼”让中国吃了大亏,最终,中国的形象在西方彻底坠落

但是,英国政府并不甘心就这样放弃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

他们认为:这一次之所以出使失败,源于翻译的水平不够,无法正确的表述英国政府的意旨。在马戛而尼的使团之中,两名翻译都是小时候就已经离开中国的满人,仅仅只会相对简单的汉语,也不会英语,需要将拉丁语翻译成英语再进行使用,这样当然容易出错。

英国政府对于自己的条件充满信心,他们认为:促进两国贸易,明显能够增加税收,市场更加繁荣。所以,他们根本想不出大清帝国有什么理由拒绝。

所以,第二次的出使势在必行。

这一次,英国政府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们仔细研究了中国的本土文化及政治特点,在谈判条款上,他们取消了割让海岛和协定关税这两条容易引起反感的条例。第二次的出使,对于英国政府来说只有一个目的:让清政府同意放宽对外贸易管控,使英国商人得到自由贸易的权利。

一个“叩头礼”让中国吃了大亏,最终,中国的形象在西方彻底坠落

这一次的使团阵容颇为可观,正使是著名的勋爵阿美士德,两位翻译分别是:

小斯当东,1792—1793年,其父老斯当东作为英国特使马戛尔尼的副使出使中国,小斯当东随行且还得到了乾隆帝的接见;此时,他已经在中国生活了二十多年,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并且,他翻译的《大清律》刚刚完成,可能是英国最早的“中国通”。

英国著名的汉学家马礼逊,在华25年,在许多方面都有首创之功。他的汉语水平十分之高,第一本《英华字典》就出自他手。他还第一个把《圣经》译成中文,以自己的医学知识在澳门开办了第一个中西医合作的诊所。

另外,使团中还有在华多年的埃利斯、德庇时等人。

一个“叩头礼”让中国吃了大亏,最终,中国的形象在西方彻底坠落

英国政府这次花了大力气改善上一次的不足之处,要求务必能够使这次出使成功。而这一次,他们要面对的帝王是嘉靖帝,这位皇帝曾经经历过第一次的英国出使事件,对第二次的使团心中着实没有什么好感。而且,他与他的父皇乾隆帝不同,他对万国来朝并没有多大的兴致。所以,阿美士德率使前来中国时,当时负责接待的直隶总督那彦成就开始头疼了。

嘉靖帝圣旨示意:“这些洋人远渡重洋而来,必有所求,朕心里并不高兴,接待也就不必过于铺张了。如果他们提出来增加通商口岸,你就不必再奏报给朕了,直接拒绝即可。要是他们言行恭顺,倒可以领来觐见。要是他们不守我国礼仪,在天津宴请他们之后,就让他们回去吧,这些人则不用再进京了。”

一个“叩头礼”让中国吃了大亏,最终,中国的形象在西方彻底坠落

那彦成把这个要求告诉了阿美士德,自己心里也在打鼓,上一次来华的马戛而尼就没有按照礼仪行三跪九叩之礼,这一次的英国使团能答应吗?阿美士德也遇到了和上次马戛而尼使华一样的问题。磕头对个人来说可以接受,只是,使者出使他国代表的是英国的形象,这个头一磕,英国在欧洲的脸面可就全丢了。

所以,为了慎重起见,这位使者大人召集了所有的使团成员前来开会。副使小斯当东坚决认为不应该磕头,副使埃利斯则觉得无关紧要。阿美士德无奈之下,只好跟那彦成说:“如果,中国官员同意对着英国国王的画像磕个头,那么,他们就同意给中国皇帝磕头。”这样,既可以遵守中国礼仪,也可以维护英国的尊严。

一个“叩头礼”让中国吃了大亏,最终,中国的形象在西方彻底坠落

那彦成这下子真的没办法了,如果,英国使团不向嘉庆帝磕头尽忠,这就是他工作的失职,必将得到惩罚。

所以,他耍了个小聪明。

他带着使团马不停蹄地赶了一天的路,众人都累的不行,这时候觐见皇帝,他只需要轻轻一推一绊,任务就可以轻松完成。只是,嘉庆帝刚要召见使团之时,小斯当东就发现了他的诡计,阿美士德推说要换套礼服才能觐见皇帝,而小斯当东一直站在阿美士德身边保护他不被算计,那彦成这下傻眼了,最终,他只好继续跟阿美士德商量礼仪问题。

就在那彦成与阿美士德纠缠磕头问题的时候,嘉庆帝与群臣正在大殿里苦苦的等待使团的觐见。一番唇枪舌战之后,那彦成绝望地发现,他是真的无法说服使团了。于是,他只好回禀嘉庆帝:使团的正使和副使都病倒了,无法觐见。嘉庆帝深感自己被愚弄,于是,大发雷霆将英国使团驱逐出境,那彦成也被捉拿下狱。

再这之后,嘉庆帝下令:永久地关闭中国的大门,拒绝英国使臣再来“朝贡”。

一个“叩头礼”让中国吃了大亏,最终,中国的形象在西方彻底坠落

阿美士德的第二次出使全面失败,连马戛而尼出使的结果还不如,至少,马戛而尼曾经还亲自面圣,因此,他非常沮丧。他来到了圣赫勒拿岛,拜访了当时被关押在岛上的法国战神拿破仑。拿破仑对中国的事情十分感兴趣,当阿美士德告诉拿破仑,他们是因为不肯给中国皇帝磕头而被中国政府赶出来的时候,拿破仑哈哈大笑,并说道:

“你们这些英国人啊,真是死板,一点都不懂变通。入乡随俗,你到中国去,当然要按照中国人的礼节行事,三跪九叩不是应该的吗?偏偏人在中国却要搞什么英国人的礼节,难怪会被赶出来!”最后,这位历史上有名的皇帝还说:“中国是一头巨狮,它只是现在睡着了而已。倘若哪一天它醒过来,世界都将为之震撼。感谢上帝,还是让它继续沉睡着吧。”

一个“叩头礼”让中国吃了大亏,最终,中国的形象在西方彻底坠落

之后到了1840年4月7日,此时的英国的下院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辩论的议题是:“要不要向中国派遣远征军。”此时,小斯当东以果断的口吻说:“通过他多年对中国统治者性格的了解,战争不可避免,所以,对中国的武力征服是必须的。”后来进行的投票中,主战派271票,反战派262票,9票之差。也就是说,如果再多5张反对票,鸦片战争就不会在那时爆发。

参考资料:

【《马嘎尔尼访华》、《小斯当东议案与英国对华政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