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时的陈元光已经成了父亲陈政的左膀右臂,在九龙山之围后,陈氏父子率领军队与山越人血战五年,收复了大片地区,就在形势有所好转时,归德将军陈政倒下了。陈政从他的家乡河南固始招募府兵3600余人,为了帝国东南边疆的安定,他们走上了这一条去往闽南的凶险之路,陈政的儿子,年仅十三岁的陈元光也随父亲踏上了征途。

在距离河南固始1140公里外的一座沿海城市,每年的正月十五,当地的农村都会举行一种叫做"走王"的闽南文化民俗来纪念一位河南固始人。这位被称为"王"的固始人,就是唐朝名将陈元光,他有一个更加显赫的称号——开漳圣王。

开漳圣王:定闽神武千秋长,开漳功绩万世传

大唐总章二年(669),唐朝的疆域达到历史最大,这个强大的帝国正焕发着勃勃的生机,但帝国繁华的背后,却潜伏着巨大的危机。就在这同一年,帝国的东南沿海,也就是今天的闽南、粤北等地区的山越人,发动了一场规模浩大的暴乱,时人称之为"蛮獠啸乱"。此时的闽南地区,处于泉州和潮州之间,地处偏僻、山高水远,是山越人的活动范围。被此次啸乱严重危及的泉州刺史和潮州刺史,火速给远在长安的唐高宗李治发去了奏章,请求帝国派遣援兵平定这场啸乱。山越人活动在南方的大片区域,和汉人的冲突时有发生,唐高宗李治深知,如果不能及时扑灭此次啸乱,那它很可能会演变为一场波及整个南方的大动乱。

开漳圣王:定闽神武千秋长,开漳功绩万世传

此时的唐朝军队,重兵集结于西域、漠北、新罗边境的北方漫长国境线上,根本抽调不出兵力去平定啸乱,帝国一时陷入了巨大的难题之中。危难之中,归德将军陈政站了出来,他担下了此次出征的任务,而且不用从前线调一兵一卒。陈政从他的家乡河南固始招募府兵3600余人,为了帝国东南边疆的安定,他们走上了这一条去往闽南的凶险之路,陈政的儿子,年仅十三岁的陈元光也随父亲踏上了征途。这些出征的将士们没有想到,这一次出征,他们再也没能回到故乡,而是留在了他们平定的那一片土地上,他们也拉开了了唐朝时期向东南大规模移民的序幕。

开漳圣王:定闽神武千秋长,开漳功绩万世传

陈政抵达闽南后,驻扎在了九龙江的上游,但却被数倍于己的山越人包围,山越人人数众多且熟悉地形,凭借这两个优势,山越人主动进攻唐军主力,使得唐军不得不从九龙河撤向九龙山。九龙山易守难攻,山越人一时难以有进一步动作,陈政乘机派人突出重围,向泉州刺史求援,泉州刺史很快就将唐军被围困的消息上报给了朝廷。唐军被围的消息震动了朝野,咸亨元年(670)陈政的大哥陈敏、二哥陈敷的再度从固始招募府兵,准备入闽救援。亲人被围的消息传到固始,固始百姓群情激愤,踊跃参军。陈氏兄弟很快就募集了足够的军队,此时陈氏的母亲,七十四岁的魏敬夫人也坚决要求随军南征,这位倔强的老夫人,就是今天供奉在河南省固始县安阳山浮光顶峰的大山奶奶,在福建被称做魏妈。

开漳圣王:定闽神武千秋长,开漳功绩万世传

行军到浙江时,主帅陈敏、副帅陈敷先后因疾病撒手人寰,魏敬夫人忍着悲痛带领着军队星夜兼程赶到了九龙山,终于解除了九龙山之围。此时的陈元光已经成了父亲陈政的左膀右臂,在九龙山之围后,陈氏父子率领军队与山越人血战五年,收复了大片地区,就在形势有所好转时,归德将军陈政倒下了。陈政去世后,年仅二十一岁的陈元光扛起了父亲平定啸乱的遗志,凭借与山越人多年战斗的经验,陈元光意识到,单纯靠军事手段是无法彻底征服这一片荒域,对山越人的征服是一场全面且综合的战争,必须要将大唐帝国先进的政治、文化、经济传播到这一片荒芜地区,才能够稳固大唐帝国在此处的统治。

开漳圣王:定闽神武千秋长,开漳功绩万世传

陈元光意识到,山越人中存在着大量的贫苦山民,能否争取到这一些山民就是战争胜利的关键所在。于是他一改之前的军事为主的手段,接收了广大贫困山民,将他们编入户籍,授予田地,对这些归顺的山民,陈元光不仅免除他们的徭役,还教授他们先进的耕种技术,创建了一个个以中原生活方式为范本的村庄,这些村庄被称为"唐化里"。在接受山民的同时,陈元光开辟了大量商路,与居住在深山之中的山越人展开贸易,将那些不曾感受到文明之风的山越人也纳入了贸易体系之中。

开漳圣王:定闽神武千秋长,开漳功绩万世传

在陈元光政治、文化、经济的多重措施下,闽南的局势开始悄悄的改变,陈元光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一点,做出了一个极其大胆却又正确的军事决策:留少量兵力驻守闽南,自己率领主力从广东入闽。永隆元年(680),陈元光率军进入广东潮州,从背后攻入福建,经过数百场战役,攻入了福建盘陀岭,终于在蒲葵关俘虏了山越军的首领,招降了山越军的主力。自此祸乱东南沿海十余年的蛮獠啸乱被彻底平定。

开漳圣王:定闽神武千秋长,开漳功绩万世传

垂拱二年(686)十二月,陈元光上书女皇武则天:"请建一州于泉潮间,以控岭表。"他请求在闽南新建一州,把那些土著居民纳入户籍。武则天同意了他的请求,由于陈政将闽南的一条河流命名为漳江,故陈元光将这座新建立的州命名为漳州,陈元光成了漳州的第一任刺史,在此地开科选才,兴办学校。自此之后,从周代就被称为七闽的福建,正式改称八闽。景云二年(711),陈元光出巡时,被粤东流寇杀害,享年五十五岁。陈元光虽死,但却为漳州百姓创建了一个安居乐业的家园,之后的数个朝代,陈元光都被追封开漳圣王。

开漳圣王:定闽神武千秋长,开漳功绩万世传

陈元光入闽,不仅为闽南带领了中原的先进文化,也带来了河南固始的姓氏。许多漳州人翻开族谱,都会发现自己的祖先是一位来自河南固始的征南府兵,陈元光将漳州和千里之外的固始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故乡有祠,闽南有庙,后世的福建百姓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的威惠庙和燕翼宫,以此供奉开漳圣王,这些庙宇的香火千年不绝,不仅仅是对陈元光这位开拓者的缅怀,也表达着祖先们背井离乡时,对故乡的向往。

据统计,在台湾开漳圣王庙祀始于明而盛于清,至今遍及全台,有漳州籍民众聚居的地方就有圣王庙。据统计有登记奉祀开漳圣王的庙 300多座。在东南亚地区也有30多座威惠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