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认为,许钦松对岭南画派既传承、又超越:他既传承了岭南画派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但在山水画的主题、形态与笔墨语言上超越了传统,由此成为“岭南画派精神上的当代开拓者”,“在他盛年所举办的这个展览,也将是他山水画艺术进程新的起点”。而“苍穹”的视角既是许钦松山水风格的特点,也是其风格的成因:“如果说‘吞吐大荒’呈现的是艺术家从发生学角度对中国山水画进行的探索和思考,那‘钦若苍穹’则希望呈现许钦松从目的论角度对中国山水精神进行的全新诠释。

山水画家的初心是敬畏自然

图为许钦松赠四川美术馆收藏作品《霜天浮云》截选,原画大小为96cm×180cm,2019年作。

山水画家的初心是敬畏自然

许钦松

7月5日,由全国政协书画室、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钦若苍穹——许钦松山水画展”首站在成都四川美术馆开幕。广东省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许钦松近20年各个时期的山水画代表作全面向四川观众公开展出。

对许钦松来说,今年无疑是艺术创作“再出发”的一年。去年,“吞吐大荒”全国巡展在山东美术馆落下帷幕,巡展前后持续6年,走遍11个省区市,引起全国画坛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巡展既延续了岭南绘画的文脉,又在新时代语境下将岭南山水画推向新的高度。

此次许钦松首次入川举办大型画展,开幕式现场气氛热烈。从“吞吐大荒”到“钦若苍穹”,近年来的重大题材创作与巡展交流让“许氏山水”呈现哪些新的面貌?展览前夕,许钦松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分享他对山水精神和文化意义的新体悟。

从笔墨语言转向价值思考

“钦若苍穹”是本次展览的全新主题。展览学术主持、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丁亚雷介绍,“钦若”很早就出现在中国文化传统典籍之中,有尊崇、敬顺之义,常常被用于祭祀上天的文本。“吞吐大荒”语出《山海经》,而“钦若苍穹”则语出《尚书》,也体现两次展览延续与拓展的关系。

丁亚雷表示,“苍穹”寓意自然、造化和道义。而“苍穹”的视角既是许钦松山水风格的特点,也是其风格的成因:“如果说‘吞吐大荒’呈现的是艺术家从发生学角度对中国山水画进行的探索和思考,那‘钦若苍穹’则希望呈现许钦松从目的论角度对中国山水精神进行的全新诠释。”

本次展览分为四大板块。许钦松的山水画以浩瀚苍茫的宇宙洪荒气象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大岳涌云》《大地风骨》等最能代表其风格的一批作品在第一板块“化肇无极”亮相。“大道”是历代山水画人思索的共同命题,也是孕育中国山水画形成的传统文化土壤。第二板块“钦崇大道”着重反映艺术家对山水画传统的探索和尊崇。

第三板块“关山迢递”集中展示许钦松近年的写生作品,以及偏实景类作品,峨眉山、罗浮山、三峡等大江南北风光尽收画家笔底。这些作品也从侧面反映了艺术家的足迹和心印。第四板块“众妙攸归”则是对“华肇无极”的呼应和回归,呈现艺术家山水画创作的终极思考。

观众不难从这次展览感受到,许钦松近年艺术焦点的转型。三年前,许钦松历时五载,完成大型山水画《长江揽胜》创作,作品同时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并陈列。面对滚滚长江和夔门奇景,许钦松对山水画的思考,也从笔墨语言的生成与画面形式语言的表达,转向山水画价值和意义。

这一全新的思考方向,也为本次“钦若苍穹”展览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一转变既有对人类命运与自然环境矛盾关系的忧虑,也体现了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认同和在艺术语言上的响应。许钦松的山水不仅师出于造化,也是对宇宙自然的尊崇、恭顺和致敬。”丁亚雷表示。

思考艺术与时代的关系

尽管本次展览是“许家山水”画展首进四川,许钦松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实践,成功实现当代山水画创新,包括他“广远法”“环视法”“大笔墨观”思想的提出,一直备受四川美术界的关注。

展厅内,近20年各个时期的山水画代表作,完整展示许钦松山水画探索历程。这让身为山水画家的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管苠棡深受感动:“文运与国运相牵,许钦松的山水画探索与当代国家发展息息相关。许钦松将传统山水画意境与当代审美追求融合,反映画家对时代精神的担当。”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表示,在许钦松的作品里,传统文人画萧索简远的出世情怀,让位于气势恢弘的构图与崇高壮阔的审美境界,以笔墨个性为传统价值核心的审美体系,也转向了笔墨与体量、境界与空间相互融合的当代中国画新体系。

“他的山水画不仅为书斋或普通的厅堂而设,更多的是为‘殿堂’而写,画面中的个人体验与山水图示,绝不仅仅局限在个人情感的范畴,而是为唤回大众对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记忆,这本身就是关于艺术与时代全新关系的当代命题。”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郑晓幸说。

岭南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又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许钦松创作与岭南文化土壤的关系,同样引人关注。“他深深地扎根在岭南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近代文化土壤之中,充分吸吮着传统文化和西方艺术的养分,紧紧把握住继承传统与当代创新的关系,对山水画艺术的当代发展抱以坚定的理想和热忱的追求。”郑晓幸补充道。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认为,许钦松对岭南画派既传承、又超越:他既传承了岭南画派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但在山水画的主题、形态与笔墨语言上超越了传统,由此成为“岭南画派精神上的当代开拓者”,“在他盛年所举办的这个展览,也将是他山水画艺术进程新的起点”。

■专访

“后半生要为祖国河山立传”

南方日报:“吞吐大荒”全国巡展去年结束后,“钦若苍穹”展览可否视为前展的“升级版”?您对山水画有哪些新思考?

许钦松:自然山水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正如展览“钦若苍穹”的主题所言,我希望通过展览向观众传达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我认为,敬畏自然是古人创作山水画的初心。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渐渐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自然虽然无言,但它的内在力量依然很强大,这也是我近年参与山水画创作的体会。

对山水画家来说,同样需要重拾敬畏自然的“初心”。这些年来,我的创作追求表现来自大自然本真的、远古的力量,回归自然生长的“原点”。我渐渐将人为的景观去掉,表现大自然混沌初开的面貌,只能引起人类的敬仰、崇敬。这也成为“钦若苍穹”展览最基本的出发点。

山水画需要人与自然的对话,但自然是沉默的。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就需要超越人类自身,升腾到宇宙意识的高度中去,这是古代山水画理论所不曾有过的观念。在此番思考的基础上,山水画的格局就能一下子打开了。“钦若苍穹”也包括对人类整体生存环境的思考,这也是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必要面对的,相信这一命题也能引起国外观众的共鸣。

南方日报:您目前是否有举办国际巡展的计划?您认为如何让山水画成为国际艺术语言?

许钦松:我一直都有举办国际巡展的想法。但山水画要成为国际化的艺术语言其实很难。山水画的传统模式已经十分完备,例如山水画是“可居可游”的,它是在游走中观看自然,这与西方风景画迥然不同。山水画与国际对接就需要结合当代的艺术语言,但同时不能剥离它的文化内涵,不能丢弃我们对自然的观看方式。我找到现在的突破口,也只是迈出一小步而已。

山水画也不能因为需要扩大它的观众群,就一味迁就大众审美。中国文化艺术有其主体性,也有自己的审美判断。要成为国际化的艺术语言,反而需要更加突出其东方“气质”。

南方日报:本次画展举办后,接下来还有哪些创作计划?

许钦松:正如我在今年许钦松创作奖颁奖晚会所言,后半辈子主要只做两件事情:一件是拿起我的画笔,为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立传;一件是尽自己的所能,办好广东省许钦松艺术基金会。

其中,画昆仑是我很重要的一个心愿,它是中国山水画史的空白。然而,昆仑山脉与中华文明的关系非常密切:它既是我们神话传说的起源,也是我们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这是我们的文化根脉,画昆仑是当代中国艺术家的使命,这与我对“钦若苍穹”的思考也是相通的。相关的筹备工作也正在进行之中。

南方日报记者 杨逸

通讯员 许榕榕 实习生 赵雨珂

发自成都

活动主办方供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