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台的悠久历史文且不多谈,喜欢这这夏末秋初的公园美景!

从明清至今被誉为著名的“汴梁八景”之一!

园内树荫遮阳、凉风习习,的确为消暑纳凉胜地,秋初是菊花盛开的季节,走在园内会时时闻到空气中飘来的淡淡的菊花香……

垂吊的薰衣草林荫小路,像这种地方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一次游览公园,一次在幽静的角落的反思,亦或是在卧室里的一会冥想,都可以使人恢复本性的自然,少了一份对红尘中虚妄的执着,人生路上就会走的更洒脱。就像水滴融入大海,树叶落到了树根,迷途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人在平静中认清了自己,才会有智慧的双眼展望明天。

被绿色环抱的古老牌坊幽静而神秘。簇拥着的是历史!

相传春秋晋国有一位双目失明的音乐家师旷,他的音乐造诣很深,是晋平公驾下的一乐师,他经常在这座高台上吹奏,人们便把这座高台命名为古吹台,并与乾隆年间为它建立了这座牌坊,明嘉靖二年,由于黄河经常泛滥,人们饱经水患,谈水色变,心中不免怀念古代治理洪水有功的禹王,希望禹王的神灵能够保佑开封免受水灾,就在吹台之上修建了禹王庙,这就是为什么古吹台又名禹王台的由来。这里现在的建筑是清代重建的,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走在这里,似乎看到大家都是一上而过……而我会特别注意这青褐色台阶中间的浮雕龙。

迎面是面阔三间的御书楼,该楼是为康熙所题的“功存河洛”四字门楣所建。在该楼一侧的墙壁上,即镶嵌着康有为的《游禹王台诗碑》。

庭院二进,中有花墙隔断,有月亮门相通。过月亮门即为大殿和东西配殿。正殿五间,精致小巧。

庙内大殿供奉着禹王塑像。明朝时所塑的禹王像,已不存在。现在殿内的禹王像是1982年重塑,高1.6米,双手执圭,身穿龙袍,魁伟端庄。塑像两侧有两副对联,一副是“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另一副是:“而耕而粒去巢就庐万代永颂王功德,斯世斯民饮水知源高台重铸禹金容”。

古吹台建筑群内外的碑刻堪称一绝,碑刻从明代至民国,真草隶篆,蔚为壮观。

在禹王庙正殿后面,有座御碑亭,亭中碑上刻有清乾隆皇帝南巡开封吹台时亲笔写的一首诗。

原文是:“京国探遗迹,苔碑率隐埋。何期得古最,果足畅今来。胜日停銮跸,凌晨陟吹台。传踪思颉旷,作赋羡邹枚。风叶梧青落,霜花菊白堆。寻廊榄郊郭,俯极崔巍。杜子真豪矣,梁王安在哉?无须命长笛,为恐豫云开。”

御碑亭往北为一砖磴道,从台顶下到平地,其北有一组新建的四合院,正房南向3间,东西偏房各为3间。

据悉,1997年,开封市园林处在维修禹王庙大殿后面水榭的基础上建造三贤聚处四合院一座,院内北屋正殿三间,内有“三贤相聚”彩色塑像,东配殿三间内有“千金买壁”“十载客梁园”组塑。西配殿三间内有“吹台赋诗”和“吟诗遣怀”两组塑像。

祠内“三贤”栩栩如生,向后人呈现出三位诗人当年相聚在古吹台上饮酒作诗的情景。

这座建筑为重梁起架歇山式砖木结构建筑,前厦有红漆木柱两根,门窗为花棂格扇。红墙灰瓦,飞檐花脊。祠内供奉着碧霞元君塑像。

关于碧霞元君民间还称其为“泰山老母”,传说碧霞元君是在泰山修炼成仙的道门女神,被天神封为天仙玉女碧霞护世玄济真人。由于开封临近黄河,古代经常闹水患天灾。因此,人们在这里修建碧霞元君祠供奉泰山老母,以求助她的神灵赐予开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男育女,人丁兴旺。

这座三拱石桥因在主拱两侧分别建有两个四角攒尖顶小亭,而被称为“四亭桥”。一些资料说,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在此地南北两岸建有水榭,1958年在两座水榭之间建起四亭桥,把两者连接起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