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在浙江省中医院捐献室内,王康躺在病床上,微闭着眼,时不时“偷瞟”几眼那根插在他身上的细管子,通过这根管子,红色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从他体内流向了血细胞分离机。“你还好吗?要不要喝点水?”王康的女友在旁轻轻询问着。“感觉还好呀,还很有活力呢!”王康回应道,带着一脸阳光的笑。他的床头,放着鲜花和捐献荣誉证书。

这一天,在绍打工的90后陕西小伙王康进行了造血干细胞捐献采集,从21日早上8点开始,一直持续到中午11点30分,一共采集了16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当天,这一袋“生命的种子”将被志愿者们转运至一千公里外的医院,去挽救一名两岁血液病患儿的生命。

“终于配上了,能救人一命不容易,我一定要为这个孩子做点什么!”王康说,能凭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是他一直以来的期望。

王康还在念高中时,身边有多名好友和亲戚相继因白血病去世了。伤心不已的他在刚满18周岁的时候,就走进了当地血液中心,开始了人生中第一次献血,希望以此帮助因病陷入绝境的人。

大学期间,他了解到治疗白血病等血液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于是签署了同意捐献骨髓的承诺书,郑重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期待有一天能配型成功挽救他人生命。参加工作后,王康先后在杭州、上海、绍兴打工,每到一处都有他积极献血的身影。迄今为止,他已捐献全血2000毫升,血小板40单位,并且每次献全血都是最高量400毫升。

今年2月,王康收到来自山西骨髓分库的邮件,通知他与一名2岁小男孩初步配型成功。得知这一消息,王康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在经过进一步的高分辨配型和体检程序后,王康被认定符合捐献条件,他既兴奋又紧张。

为给捐献做准备,他一边注意饮食、加强锻炼,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骨髓库那边却没了消息,原来,小男孩的病情曾一度不稳定,无法接受移植手术。这一等就是小半年,期间焦急的王康担心对方身体会出现不测,多次致电询问骨髓库工作人员什么时候能够安排捐献,“真是一个热心劳心的90后!”骨髓库工作人员评价道。今年8月,患者病情稳定之后,王康接到了通知他做二次体检的电话,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捐献现场,红十字会工作者为王康朗读起了受捐男孩爸爸写的一封感谢信:“我们可能天各一方,却仿佛血脉相连;我们可能从未交集,您却给予我们人间大爱。因为捐献规则的限制,我们相遇而不能相认,这里就让小精灵对您说出他最真诚,最悦耳的一声'谢谢'!”听到“远方亲人”的回应,王康眼眶湿润了,他说:“十万分之一的机会,我能和他配型成功,还是全相合,生命的缘分真是太美妙了。愿把健康和快乐送给他,早日康复!

王康写给受助者的信件

王康的女友告诉记者,王康的身体特别好,高中时他在学校的长跑记录到现在还无人能打破。听说王康要捐献造血干细胞,她就非常支持,特意请假从延安赶来陪护。当天,王康所在企业浙江佳宝新纤维集团公司的领导们也来了,公司副总兼工会主席顾日强从旁人那得知造干捐献者一般需要两周的休息时间,立马给他批了14天的带薪休假,打动员剂的5天,也没给他排班,为这位入职才半年的小伙行善救人给予了极大的激励保障。

“这是我们越城区第三例造血干细胞捐献。我们向捐献者表示诚挚的敬意。”站在王康的病床前,绍兴市越城区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张荣利向他致谢。“我们希望有更多向王康这样身体健康的年轻志愿者,能够加入到这场生命接力中,为血液病患者送去希望。”

(网络图片)

多么简单纯粹的善良啊

给小伙点赞!

祝好运常伴~

小韶综合编辑整理

部分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