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4年到195年,袁绍围攻东郡太守臧洪将近一年。臧洪把守的城中粮尽,军民只能靠挖地鼠或煮皮革制品充饥。后来连地鼠和皮革制品也吃没了,城中有七八千人饥饿而死,尸体枕藉,却没人背叛臧洪。臧洪于是杀了自己的爱妾,分给将士们食用,让他们吃饱了继续守城,抵抗袁绍。

  为了守卫东郡,臧洪作出了极大的牺牲和努力,但怎奈双方实力相差悬殊,东郡最终还是被袁绍攻陷,臧洪本人也被袁绍活抓。

  袁绍召集诸将,问臧洪说:“臧洪,你何必如此背叛我!今天服了没有?”

  臧洪用两手艰难撑起身子,对袁绍怒目而视,道:“你们袁家侍奉汉朝,四世五公,可谓深受皇恩。如今皇室衰弱,你不仅没有辅佐之意,反而想乘机图谋不轨,靠杀害忠良来树立自己的威望。我亲眼见到你称张邈为兄,那么,我的故主、张邈弟弟张超也就是你的弟弟,大家应该齐心协力,为国除害,怎么能按兵不动,眼看着他被人杀害!我自恨力量薄弱,不能挥刀为天下人报仇,谈什么服不服!”

  袁绍本来还是很喜欢臧洪的,想要让他屈服后,再加以宽恕。但此刻见臧洪言词激烈,知道他决不会再为自己效力,于是下令杀死臧洪。

  臧洪体貌魁梧,为人很讲义气。汉灵帝末年,张超任广陵太守,请臧洪担任自己的功曹。

  董卓之乱爆发,东汉朝廷危在旦夕,臧洪建议张超联合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纠合义兵,并赴国难”。

  讨伐董卓的义兵联盟成立,但刘岱、孔伷等都是官场上的老狐狸,害怕成为“出头鸟”,他们一同推举臧洪为盟主,但谁也不愿意率先发兵攻打董卓。

  臧洪虽是盟主,实际上却有名无实,根本就无法指挥得动各路义军。各路义军整天聚在一起吃喝玩乐,谈人生谈理想,交流感情。不久,粮食吃完,各路义军一哄而散,各回高老庄,臧洪也无可奈何,讨伐董卓的义举只能是不了了之。

  但臧洪仍然心有不甘,征得张超同意后,便动身前去幽州找刘虞,希望说服刘虞挺身而出,率领天下诸侯共同讨伐董卓,匡扶汉室。

  不料,刘虞此时正在与袁绍交战,幽州与冀州之间的道路不通,臧洪刚到冀州,就被袁绍扣下。

  袁绍见到臧洪,也被他的相貌和气概所折服,很是器重。恰好青州刺史焦和去世,袁绍便让臧洪顶替焦和的位置,担任青州刺史。

  臧洪担任青州刺史,只用了两年时间,就把境内的农民起义军全部驱逐出境。袁绍称赞其才能,提升他担任东郡太守。

  由此可见,袁绍对臧洪确实还不错。那么,臧洪后来为何与袁绍反目成仇呢?

  事情的起因,与曹操有关。

  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讲到,公元194年,曹操打败吕布,平定兖州的工作进入收官阶段。张邈自知无法独自抵抗曹操,便亲自前去请求袁术救援,又命弟弟张超带领家族退守雍丘,曹操于是率部围攻雍丘。

  张超的形势岌岌可危。

  当时还在袁绍手下当差的东郡太守臧洪认为,张超是自己的旧主,对自己有知遇之恩,于是便请求袁绍出兵解救张超。

  袁绍不答应,臧洪因此怨恨袁绍,断绝了与袁绍的一切关系来往。

  东郡是袁绍的地盘,臧洪担任东郡太守,也是袁绍委派的,现在臧洪不听袁绍指挥,袁绍当然不会坐视不管,听之任之,于是便出兵围攻臧洪。

  臧洪被处死后,一向钦佩臧洪为人的洪邑书生陈容对袁绍说:“将军举大事,欲为天下除暴,而专先诛忠义,岂合天意!臧洪发举为郡将,奈何杀之!”表示“宁与臧洪同日而死,不与将军同日而生”,最终也被袁绍杀了。

  在这里,有个问题值得讨伐,即臧洪到底算不上是忠义之士?

  臧洪背叛袁绍,主要原因是袁绍拒绝出兵解救张超。从这点来看,臧洪对旧主张超可谓有情有义,很是忠心。

  不过,臧洪既然对张超讲忠义,就不该答应为袁绍做事,出任青州刺史和东郡太守。而臧洪却当了青州刺史和东郡太守,而且还当了两年多。

  因此我们不免就产生疑问,如果臧洪真的对张超有情有义,忠于张超,在如此长的时间里,他为何不回到张超身边?既然臧洪接受了袁绍的任命,在袁绍手下上班工作,那么,袁绍算不算是他的新主公呢?

  我想,从情感上说,臧洪更倾向于把张超当作是自己的主公,而从个人事业发展上看,臧洪则更倾向于袁绍,因为张超对臧洪有知遇之恩,而袁绍则比张超更能提供让他发挥才能的空间和平台。这可算是臧洪版的“身在曹营心在汉”。

  正因为此,当张超受到曹操围攻时,臧洪才会情感战胜了理智,为了旧主不惜与新主翻脸。

  问题是,如此一来,臧洪旧主张超是有情有义,是忠,但他与袁绍这位新主翻脸又算什么呢?很算得上是有情有义,是忠吗?

  所以,说到底,臧洪只能算是一位感情用事的人,却算不上忠义之士。有人认为,臧洪比关羽更忠义,其实是不对的。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