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我一有空就聆听钢琴大师伊沃·波格莱里奇1990年在卡内基的现场录音,着实倾倒。

上世纪90年代,风华正茂的波哥(爱乐人对波格莱里奇的昵称),无论对技巧控制,还是情感表达,都处于巅峰。海顿D大调奏鸣曲里清晰明快的织体,和充满冥想的慢板;勃拉姆斯三首间奏曲细腻的触键,偏慢的速度下,钢琴的金属味被削减到了极致,克制的表达,扣人心扉;斯卡拉蒂的奏鸣曲,模拟大键琴的风格,始终不失“天鹅绒上钻石”的音色;斯克里亚宾第四钢琴奏鸣曲,如划燃的火柴,点燃腾腾烈焰,音色表达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这一席,从巴洛克到浪漫派,听下来,真是“三月不知肉滋味”。

听古典的人,大抵对波格莱里奇不陌生。1980年的肖邦大赛,年仅22岁的波哥,因为对肖邦作品狂放不羁的演奏,令评委和现场观众大为惊叹。第三轮比赛,波哥被淘汰,钢琴大师阿格里奇当场拂袖退出评委席,以示抗议。

我被波哥吸引,来自他演奏的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他将细节、轻重,精准地展示。不带个人抒情引导,充分体现音符的内在张力。好比去掉副词、形容词的句子,如此扣人心弦。弱音的处理、黏连都省却了。我猜他很少用踏板。波哥曾说,踏板就如同餐厅的吸烟区,设在那里,并不代表每个进去的人都该吸烟。

波哥在妻子克扎拉兹去世后,现场演奏越发剑走偏锋。常常将旋律打得支离破碎,音与音之间,无来由地留出空白。像是完好的衣衫上,故意戳几个洞,让作品表现出完全迥异的气质。

这不免让我想到毕加索,他的《阿维尼翁的少女》,现代立体主义创作完全颠覆了传统绘画的手法;还有法国艺术家杜尚的《列车上的忧郁青年》,将动感带入了绘画,呈现光怪陆离的四维效果。曾经的惊世骇俗,到后来,却成为大师的标签。波格莱里奇的演奏,也为我们带来音乐欣赏上无穷新可能。你要懂得欣赏波哥。

作者:王征宇 来源:扬子晚报 编辑:华明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