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可能还会想到,某个炎热午后,你走进音像店给你新买的艾利和MP3下歌,老板跟你说最近有个叫阿杜的人很火,他背后的音箱放的就是他的歌。更多的人把阿杜的评论区当成了时间签名簿。

您为什么非得在车底:阿杜的亚文化再研究您为什么非得在车底:阿杜的亚文化再研究您为什么非得在车底:阿杜的亚文化再研究您为什么非得在车底:阿杜的亚文化再研究

/ 编辑:阿迪民

中华上下五千年,在华语乐坛帝星闪耀的夜空,长年盘旋着一个黑洞,他能量极大,吞噬时间,却又笼罩着神秘氛围。

这个黑洞就是歌手阿杜。

您为什么非得在车底:阿杜的亚文化再研究

阿杜本身的存在就是一个时代の谜,他的出现就像原子弹爆炸一样高热高光,那么突然,那么热浪袭来。

他的消失也是那么的突然,瞬间结束,像佛教中所说的断灭:一切言语道已过,一时都尽如火灭。

何况他延伸出了很多亚文化现象,对于这种流行文化中的亚特兰蒂斯,我们不可能不悉心研究,拨开重重迷雾,还原时代迷思。

您为什么非得在车底:阿杜的亚文化再研究您为什么非得在车底:阿杜的亚文化再研究

如果你轻轻点开Robin李的搜索引擎

看到阿杜介绍如下:

阿杜(Ado),原名杜成义,1973年3月11日出生于新加坡,华语流行乐男歌手。代表作《撕夜》、《他一定狠爱你》。

您为什么非得在车底:阿杜的亚文化再研究

这种介绍准确、冰冷而枯燥,就像课本上鲁迅的简介一样: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没有活人气息,看了之后你也不知道鲁迅是怎样的大先生。

时间调到2002年,中国乐坛群雄割据,南面是王力宏、周杰伦、陶喆坐稳交椅,扭动着R&B的身姿;北有羽泉、孙楠随风奔跑,生龙活虎。

就在这时,阿杜像来自太平洋的台风,从东南强势登陆,所有人都得往后稍稍。

您为什么非得在车底:阿杜的亚文化再研究

可以说2002—2003赛季,华语乐坛最闪亮的星就是阿杜,他顶着一头飘逸的等离子烫从天而降,火到一塌糊涂。

有多么火呢?数据上来看:

阿杜的第一张专辑《天黑》,创下了2002年内亚洲销量150万的好成绩,一片欢呼掌声。

您为什么非得在车底:阿杜的亚文化再研究

这张专辑让阿杜一夜爆火

同一年的11月,阿杜潇洒祭出了第二张专辑《坚持到底》,又轻松卖了一百多万张。

您为什么非得在车底:阿杜的亚文化再研究

一夜爆火2.0

在风头正劲的时候,一代pop小天王林俊杰,是阿杜的“小弟”,每天跟在师兄后面跑通告。

您为什么非得在车底:阿杜的亚文化再研究

大哥带小弟

在《哈罗》的MV中,“四旦”之一的赵薇出演了女主角,跟阿杜深情相拥,状如情深深雨蒙蒙,让何书桓黯然神伤。

您为什么非得在车底:阿杜的亚文化再研究

世界只在你眼中

生活的阅历告诉我们,真正的超新星,不是靠数据说明问题的,而是你的生活完完整整地被阿杜的歌声包裹住。

他的大金曲出现在2003年的任何场景中:洗浴中心、兰州拉面、2元店、旱冰场、黑网吧、强子的发廊、重点高中的小喇叭广播站、公交车、隔壁邻居家……

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少,各个阶层的人,只要你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你一定都听过“他一定很爱你,也把我比下去”“可是Andy“四个字,坚持到底”

您为什么非得在车底:阿杜的亚文化再研究

但是从各方面来说,阿杜的爆红,非常的不可思议,甚至让人感觉很神秘。因为阿杜长相实在是太过普通,毫无星味。

阿杜的脸庞像一条润滑的鳗鱼,滋溜一下就从你的脑海中溜走。你好像知道他长什么样子,但是仔细一想,却发现他的五官是糊的。只在恍恍惚惚中,有一个轮廓。

这个轮廓介于郑伊健、郭峰和精装版高晓松之间。

您为什么非得在车底:阿杜的亚文化再研究

那一年,被歌声统治的人们都发疯一样搜索有关阿杜的信息。

经过各种地摊儿小报和娱乐新闻的渲染,大家发现阿杜曾经工地上做了7年包工头,这种朴实无华的逆袭,更增加好感,阿杜成了励志偶像,像一个二十初清新的梦,给我们每个人希望。

您为什么非得在车底:阿杜的亚文化再研究您为什么非得在车底:阿杜的亚文化再研究

但是问题来了,由于形象过于朴实,歌曲播放的场景过于多元和亲民。一些碎嘴仔开始讥讽阿杜的音乐风格为——民工流行(Proletarian Pop,Labor Rock)。

一言以蔽之:土鳖

这种说法也不是没道理。阿杜的歌词,总有些莫可名状的意象。既不青春也不校园,跟整个城市化的潮流方向完全不搭。乍一听好难过,仔细一听好迷惑。比如那首著名的《他一定很爱你》。

“我应该在车底

不应该在车里

看到你们有多甜蜜”

听到这里,人们会感到有无数个问号扑面而来:

他为什么要在车里?他在车底干嘛?这是谁的车?车底有什么?

???????

您为什么非得在车底:阿杜的亚文化再研究

还有在《撕夜》中的经典迷惑歌词:

我把梦撕了一页,一场雨湿了一夜,旧电话撕了一页,两个人撕了一夜。

如果不看文字,你根本不知道,他到底是把梦撕了一夜?还是把电话撕了一页?两个人为什么要湿了一夜?

您为什么非得在车底:阿杜的亚文化再研究

酸涩而自信,与背景的颜色相得益彰

而且阿杜的唱法,太special了,是世界摇滚史上不曾出现的先锋流派——哭腔rock。

那尖粝断层的嗓音,那撕心裂肺的感觉,又残忍又迷幻,让人一下子揪心一下子舒展,好像砂纸划过牛皮癣,说不尽的沧桑。

您为什么非得在车底:阿杜的亚文化再研究

但是阿杜最大的谜团就是,如日中天之时,突然就不红了,过程极短,让人困惑。

不仅如此,他的走向无声还伴随着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2003年非典。

那时人们戴着发的一次性口罩和手套,去药店和超市买了大瓶维C和袋装板蓝根。大街上几乎空无一人,超市里都是阿杜的歌声,“坚持到底”。

您为什么非得在车底:阿杜的亚文化再研究您为什么非得在车底:阿杜的亚文化再研究

而随着“非典”在人们的众志成城中落幕,阿杜也迅速冷却,飞快地熄火,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里。

很多人回忆说,非典之后好像就渐渐忘了阿杜这个人了,翻篇了。好像阿杜的职业生涯被SARS生生挡住了。

有人老在网路上询问:“阿杜哪里去了???” 其实他并没有消失啊。

从2004到2018年,阿杜每隔几年就发专辑。直到2018年,阿杜还发布了一张《我不该躲》,真的很努力。但奇怪的是,他的音乐再也无法激起人们疯狂传唱的热情。

您为什么非得在车底:阿杜的亚文化再研究

介绍:亚洲情歌王,却鲜有人问津

他也曾上过一些电视节目,但都融化在一些无名场次里,很少有人关注

您为什么非得在车底:阿杜的亚文化再研究

阿杜2013年参加安徽卫视的《我为歌狂》,左边二位的穿搭让我误以为这是在某个8线乡镇的KTV

明明专辑更新的频率不低,却少有人聆听。明明没有销声匿迹,却老被说神秘失踪。

这种感觉就像,阿杜不是自己要消失,而是所有人期待他消失一样,这种感觉太神秘了。

其实阿杜曾经在自己的腾讯微博上发过一个很长的自白。长文里,阿杜说了他对于娱乐圈的不适应。

您为什么非得在车底:阿杜的亚文化再研究

“我习惯在工地喂流浪狗,不习惯在发布会上一遍遍说自己的故事”、“不习惯穿笔挺的西装端着红酒傻笑”、“不习惯被闪光灯层层包围”。

长文里还提到自己在事业上升期,得了焦虑症,不想见人,惧怕媒体,吃药发胖,基本上断送了自己的前程。

您为什么非得在车底:阿杜的亚文化再研究

不知你是否能看出阿杜的抗拒

娱乐圈是个名利场,每天都有人浑身抹满精油准备直捣黄龙,但对于阿杜来说,这是一个围城,让人难受,时刻拒绝,他想要出去。

没有人会在乎一个不想融入其中的歌手何去何从。

时间像个琥珀,把阿杜凝固在在了2003年里,事后回想起来有些悲壮,阿杜的歌和非典的记忆连在了一体,仿佛是时代的警示曲,好事者称阿杜就像《启示录》中的天启四骑士之一,唱完时代哀歌后便立刻消失。

而另外的三骑士,可能是周传雄、许绍洋和黄品源吧。

您为什么非得在车底:阿杜的亚文化再研究您为什么非得在车底:阿杜的亚文化再研究

打开网易云音乐的阿杜页面,你会发现在这里阿杜的粉丝只有7万多个人,虾米上的粉丝只有2.8万。当年同阿杜一起被签进海蝶唱片的小师弟林俊杰,如今已是功成名就,吃喝不愁。

您为什么非得在车底:阿杜的亚文化再研究

阿杜虾米粉丝数

您为什么非得在车底:阿杜的亚文化再研究

俊杰的虾米粉丝数

诡异的是,虽粉丝不多,但阿杜的歌人气格外的火。

因为其足够经典,时间足够沉淀,阿杜的歌已经成为一块肥美的发酵物,成了网络亚文化符号。

如果你点开网易云,会发现阿杜的歌是全网评论最火的歌,每首有大几千到几万的评论量。

您为什么非得在车底:阿杜的亚文化再研究

《他一定很爱你》下面有2万多条评论

尽管还有人调戏着阿杜“车底梗”,把它和今日流行的“绿帽梗”连在一起玩的不亦乐乎。

但是呢,当阿杜变成了一个历史人物和一个记时单位——说出那些梗,不能说你很博学很幽默,只能说你不年轻了。

而且,过时的笑话更显的苍凉和落寞。

您为什么非得在车底:阿杜的亚文化再研究

更多的人再听阿杜,笑不出来了。听阿杜能笑出来只是因为年轻,还缺生活的狠艹。

走进了生活,他们发现在在风里在雨里的可笑人,分明就是自己。

一个评论很精彩:

“年少不知歌词意,如今淡然起涟漪。”

更多的人把阿杜的评论区当成了时间签名簿。

在种种评论中,阿杜也变成了大家缅怀过去的一个开头。借着阿杜,回忆青春和逝去的家人,诉说着十几年的物是人非,话凄凉。

您为什么非得在车底:阿杜的亚文化再研究

上下滑动手机屏幕

阿杜仿佛是一个时间测量单位。在一个阿杜年里,有的人兴高采烈,有的人痛失亲友。人们只记得时代但不记得阿杜。他的形象模糊了,但是歌声却愈发的嗡嗡回响。

博尔赫斯说过,世界是由声音构成的,所谓咒语就是一段特定的声音,打开一个特定的空间。而阿杜的歌就是就是一个时空钥匙,一个时空穿梭机。

您为什么非得在车底:阿杜的亚文化再研究

你可以用阿杜的歌声精准地搭建一个2002—2003年的场景,恍恍惚惚,霓虹闪烁,杨柳依旧。

听到阿杜的歌,你可能就会想到北京申奥成功、杨利伟遨游太空、中国男足亮相世界杯……

你可能还会想到,某个炎热午后,你走进音像店给你新买的艾利和MP3下歌,老板跟你说最近有个叫阿杜的人很火,他背后的音箱放的就是他的歌。

您为什么非得在车底:阿杜的亚文化再研究

或者你还会想到某个周末,你妈在黄昏中炒菜,你打开电视机看到的《风云》、《孝庄秘史》、《郎才女貌》,陆毅和林心如在中央8套黄金时间亲嘴儿……

您为什么非得在车底:阿杜的亚文化再研究

想着想着你有点眼角湿润了,好像有点懂了为什么两个人湿了一夜,有人拍你肩膀,你甚至发现,那个站在时代背后的男人,好像不是米卢、姚明、大领导、电影演员、初恋对象,而是,阿杜。

您为什么非得在车底:阿杜的亚文化再研究

人们明白了,爱情不是永恒的,而人生不过是陌生人在你身边来来往往。时间本身是没有感情的,人只是时间流动的标记物。

阿杜是时间和眼泪的陈酿,那些变老中的不如意,那些虚掷的光阴,那些忘记的名字,都一股脑袭来。

此刻你好像更理解了歌词的分量:

是你让我看透生命这东西,四个字:坚持到底。

您为什么非得在车底:阿杜的亚文化再研究您为什么非得在车底:阿杜的亚文化再研究您为什么非得在车底:阿杜的亚文化再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