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瓷中黑牡丹,御用贡瓷,宋代八大名瓷之一。创烧于五代,两宋时达到鼎盛。

宋代兴斗茶,建盏风靡。上至皇室,下至百姓都喜用建盏,更有文人骚客留下颂诗无数。

“鹧鸪碗面云萦字,

兔毫瓯心雪作泓。

不待清风生两腋,

清风先向舌端生。”

杨万里的诗歌写尽建盏之美与饮茶之畅。

元代因饮茶方式改变开始衰败。

建盏,崛起的黑瓷文明

建盏器型古朴浑厚,胎体灰黑厚重,盏面自然天成,纹饰千变万化,光润照人。

宋代,建盏的釉色以黑为贵,以黑中带兔毫或鹧鸪斑为珍品。

后世深受日、韩、台等地区茶道重视,“曜变天目”、“油滴建盏”等南宋旷世珍品,被日本视为国宝级文物。

福建建阳是建盏主要产地,烧盏工艺师云集于此,各显其能。

烧盏师傅 叶礼旺

叶礼旺,能柴烧上等兔毫的老师傅,好手艺必然是有灵魂的。

在烧盏师的圈子里,有些人热衷于追捧时尚,标新立异;还有一些人,坚守传统,守护心中的古韵。

而在追求建盏古朴之美的收藏者和欣赏者眼里,一盏融入浓郁的宋代盏器精髓的建盏,方能称得上“原味建盏”。

叶礼旺师傅就是一个这样执着的人,他用大半辈子的光阴,潜心钻研一种器形的烧制——柴烧兔毫盏,最具宋盏风韵的建盏。

优秀的兔毫盏还需要老技师独特经验来进行前期的准备。筛料、制泥、拉坯、塑胎、素烧、上釉,一个程序都不能少。他长年坚持采取地方原矿釉和草木灰的传统工艺,形成独家配方,遵从宋代流行的生胚上釉技法,从而烧制出圈内行家都不得不赞叹的兔毫盏。

虽然叶礼旺师傅在建盏行业里,已经是一个资深的老师傅,可是对于一批新盏的制作,他仍然一丝不苟,就像他所崇尚的宋代大师们一样,执着、朴实、勤恳,所有付出只为最后开窑时的那一刻惊喜。

他的兔毫盏,铁胎独特,干口有度,釉面油润鲜艳,兔毫均匀细腻,器形规正精巧,一瞥之下,宋风乍现。

2016年3月,他的作品在第一届开封市宋盏文化研究选拔赛中荣获金奖,并被授予“优秀宋盏制作人”称号。

2016年8月,他的作品在南平市首届工艺美术大师优秀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展中荣获金奖,同时被南平市博物馆永久收藏。

烧盏师傅 陈慧敏

他是土生土长的建阳人,从小耳濡目染,被建盏神秘莫测的釉变吸引,在四年前开始烧盏。一千多炉的详细记载俱在,两千多个日夜的研究不废,他孜孜不倦,想要摸索出其中的规律,有时仍不免感叹“烧盏也要看天吃饭”,自然造化,不过妙手偶得。

烧盏磨练心性,他总结“一炉生,一炉死”,经历生不如死之后,才能静下心来感受盏中乾坤。他说,每天晨起挂釉前会焚香祈祷,若得一只好盏,那种狂喜,让人忘却生死。

“我都是自己调釉水,因为有一些细节配料,在各家都是不外传的秘方。烧制成什么样,釉水比较关键。釉层的厚度取决于釉水的浓度,釉水的浓度并不是一层不变的,放得越久浓度越高。釉稀,同样的时间釉层就薄,挂不上去。釉稠,釉层又太厚。我们一般控制在0.8毫米左右,但还是靠经验掌控整个过程。”

“釉层刚刚好的状态,就有可能形成这种垂落。我们有一种说法叫美人泪,又像雨滴,又像泪珠。如果结晶刚好在美人泪上,那就算极品了,可遇而不可求。”

从盏进窑到出窑要24小时,这24小时,我都在经历一种漫长的等待与焦灼。

烧盏就是一种“熬”。“熬”不仅仅是痛的煎熬,更是一种磨砺,一个用漫长的时间来求得精髓的过程。

用平和、随缘的心境去对待,“熬”也是最好的生命状态。

原作者:非遗星球GreatSeed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