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18年8月19日,聚集国内乳腺癌内科、外科、心血管领域专家的“第二届中国乳腺癌全方位全周期管理论坛”在贵阳隆重举行。此次论坛由贵州省人民医院倪青教授和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黄建军教授担任主席,来自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张聚良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胜春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陈洁教授和贵州省人民医院白雪教授对“乳腺癌伴随疾病的全方位管理、乳腺肿瘤心脏病学、血脂异常的管理、药物一致性评价”等主题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与会嘉宾就话题深入探讨,共同倡议肿瘤“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理念,提升患者预后及整体生活质量。

倪青教授

会议开场,由贵州省人民医院倪青教授为本次会议致辞。倪青教授指出随着生存率的大幅提高,乳腺癌治疗跨入慢病管理新时代,但随之而来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急病治疗阶段的副作用,以及患者因自身年龄、激素水平等因素与慢病治疗期内分泌等治疗手段带来的一系列伴随疾病。推进乳腺癌“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理念的实施势在必行。

主题一由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程晓明教授主持

程晓明教授

乳腺癌伴随疾病的全方位管理

张聚良教授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张聚良教授首先就“乳腺癌伴随疾病的全方位管理”的内容做精彩学术报告。张教授指出随着筛查、诊断及治疗方案的不断进步,女性乳腺癌的死亡率降低了39%。随着乳腺癌患者存活率的提高,大量早期乳腺癌患者将面对伴随疾病问题:当乳腺癌患者在急病期得到有效控制之后,通过调整治疗方案,可更好的控制病情进展、延长患者生存,达到治愈。因此,我们需要加强重视乳腺癌患者的伴随疾病问题。

乳腺癌伴随疾病(concomitant disease)是指与乳腺癌非直接相关的,由于患者年龄及内在微环境改变、生活方式改变及药物不良反应影响等多因素导致的疾病,该疾病与乳腺癌往往伴随出现。乳腺癌的伴随疾病中最常见、最重要的是心血管疾病、骨代谢异常和精神心理,其余还包括焦虑抑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脑卒中、老年痴呆等。2018年美国心脏协会(AHA)科学声明中指出心血管疾病和乳腺癌有很多共同的危险因素,其中血脂异常是诱发心血管事件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而高龄、使用AI类药物、体质指数<20kg/m2、既往骨折史等导致女性乳腺癌患者易发生骨安全问题,同时乳腺癌患者往往存在精神心理问题。因此,有效管理伴随的心血管疾病、骨安全风险以及适当的心理管理有助于改善乳腺癌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

最后,张教授倡议以乳腺癌为试点,共同推动肿瘤伴随疾病的管理,促进肿瘤全方位、全周期管理。

讨论环节精彩花絮

主题二由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宋爱琳教授主持

宋爱琳教授

乳腺肿瘤心脏病学

刘胜春教授

来自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胜春教授介绍了“全方位管理理念下,肿瘤心脏病学发展的临床需求”。刘教授指出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数据提示心血管疾病与肿瘤是造成我国居民死亡最常见的病因。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具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危险因素,从而导致癌症患者常可同时伴随心血管疾病;此外,癌症的多种治疗措施还常诱发心血管毒性事件。因此,肿瘤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已引起全球广泛关注,国内外发表多项指南以更好的管理肿瘤患者的心血管事件。

刘教授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肿瘤心脏病学”专业学科的临床需求,由于肿瘤与心血管疾病各自具有特殊性,肿瘤心脏病学通过综合评估为患者提供准确合理的治疗方案,同时内容全面覆盖了“肿瘤伴随的心血管疾病”及“肿瘤相关治疗引起的心血管不良事件”。一方面,通过肿瘤心脏病学积极管理心血管及肿瘤相关危险因素、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助于降低肿瘤的发生风险、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率。另一方面,由于肿瘤慢病管理期随访监测的缺乏,多种肿瘤治疗相关措施均增加了肿瘤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化疗、靶向药物治疗常诱发严重的心血管不良事件,而长期的内分泌治疗同样可能带来心血管的不良影响。因此,肿瘤心脏病学的发展将有助于早期发现治疗相关的心血管不良事件,从而使患者获得理想的预后、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未来希望心脏科和肿瘤科医师,专业的学会组织以及教育、科研、临床指南和培训等广泛平台的密切合作,建立整合和标准化的肿瘤心脏病学临床实践,从而达到改善肿瘤患者预后的最终目标。

讨论环节精彩花絮

主题三由西安市第四医院尚进教授主持

尚进教授

心血管事件——血脂异常的管理

陈洁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陈洁教授指出心血管疾病是肿瘤患者的常见伴随疾病,高龄、吸烟、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诸多因素影响着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发生与发展。对于乳腺癌患者来说,绝经后女性心血管事件风险明显高于绝经前女性,绝经后性激素改变是女性心血管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一方面,肿瘤细胞通过生成凝血酶直接激活血栓形成系统,或通过刺激单核细胞合成和表达各种促凝物质,进而导致凝血酶原激活、纤维蛋白形成和血栓形成;另一方面,化疗和部分内分泌治疗也可进一步增加血栓栓塞风险。

陈教授介绍到研究发现早期乳腺癌患者中位随访10年后非乳腺癌死亡在所有死亡事件中占比高达46%;在非乳腺癌死亡中,心脑血管所致死亡占比高达43%。而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相关危险因素,绝经后患者体内雌激素水平显著降低,从而导致绝经后乳腺癌患者TG水平升高,部分患者则表现为HDL轻度降低。内分泌治疗药物对于乳癌患者的心血管安全性也有着一系列影响,TAM主要以血栓相关风险增加为主;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和阿那曲唑) 辅助治疗可使患者的TC和LDL-C水平升高,但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依西美坦)则可降低TC水平,对LDL-C无显著不良影响。

血脂异常是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常见的伴随疾病,在绝经后早期乳腺癌患者血脂异常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中明确指出绝经后乳腺癌妇女的雌激素水平同时受到卵巢功能减退和药物治疗的双重影响而明显下降,常见血脂异常,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增加。指南中血脂异常管理的原则包括对于血脂异常的高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可选择对血脂影响较小的内分泌治疗药物(例如依西美坦);对于接受AI治疗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应坚持控制饮食和调节生活方式,并结合临床疾患和是否伴有其他风险因素选择合适的调脂药物,对血脂进行管理。

讨论环节精彩花絮

主题四由贵州省人民医院谢娟教授主持

谢娟教授

影响药物疗效及安全性的因素--药物一致性评价

白雪教授

贵州省人民医院白雪教授介绍了影响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因素---药物的一致性评价的相关内容。白教授提到从药物研发角度,将市场上的药品简单分为原研药与仿制药,原研药指原创性新药,经过对成千上万种化合物层层筛选和严格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才得以获准上市;仿制药是指与原研药具有相同的活性成分、剂量组成、给药途径、作用以及适应症,可以在形状、释放机制、赋形剂(非活性成分)、包装盒、有效期等方面有所不同。从2012年开始,我国CFDA对仿制药质量和疗效进行一致性评价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加快新药审批,加快推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速度,通过评价提升仿制药的质量和疗效。

目前,WHO中关于一致性评价包括三部分内容:1.药学等效性 (PE):活性成分相同、剂型相同、质量标准相同或可比较;2.生物等效性 (BE):药剂学等效性或药物替代性、生物利用度相似;3.治疗等效性 (TE):临床上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同。目前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全球通行做法是首先与原研药进行质量对比和生物等效性研究,并不需要做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一致评价具有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提高药品的安全、有效、可及性,让中国人用上高质量药品、推动药品生产领域的结构性改革;同时能推动产业国际化,推动我国制剂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最后,白教授特别指出虽然目前仿制药应用广泛,但仿制药生物等效并不等于临床等效,二者在质量、疗效和安全性上存在重要差异。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用两种药物,对于危急重症患者,仿制药的使用应非常谨慎。

论环节精彩花絮

黄建军教授

会议尾声,大会主席黄建军教授为本次会议总结。黄教授指出未来在延续以肿瘤为核心进行多学科规范化诊疗的同时,强调以患者为中心,全方位、跨学科管理肿瘤伴随疾病,提高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

版权声明

版权属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