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爸在里屋听到我们的聊天,拿着一些《郑州日报》走出来,嘿嘿一笑:“从阅读中才知道,还有不少外地的大学生想听我的报告,这让我很充实,我得给他们寄报去。我们家里有三个《郑州日报》的好读者,一个是我爸、一个是我弟、一个是我自己。

我们家里有三个《郑州日报》的好读者,一个是我爸、一个是我弟、一个是我自己。

我爸今年90周岁,是1948年中原野战军解放郑州的老战士,他和《郑州日报》的结缘与他的“跑”分不开。我爸参加过“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战争,经历过无数的枪林弹雨,能跑能打,退休后坐不住还是往外“跑”。我妈告诉我,他是跑去给新战士讲老传统了,《郑州日报》和中原网报道了好多回了,他特自豪。我爸在里屋听到我们的聊天,拿着一些《郑州日报》走出来,嘿嘿一笑:“从阅读中才知道,还有不少外地的大学生想听我的报告,这让我很充实,我得给他们寄报去。”没想到,我爸读报读出了大情怀。我望着他的背影,一直目送他走了很远。现在是网络时代了,大学生上网就能查到这份报纸。可是,我没有说,有些温暖,上网触摸不到。

我弟在改革开放初期辞职下海,开了一家酒店,位于当年吃货眼中的“金水路”。我弟原本在省直机关工作,但追求多彩的生活,一心要把餐饮和娱乐做成诗和远方。有一天我带着朋友到他的酒店吃饭,老远就看到门前排起了长队,不禁一头雾水,客人为何这么多?这么集中?席间,我弟打着领结像服务生一样来给我们上菜,并轻声地解释说:“《郑州日报》和几家报刊连续报道了《我们爱顾客》之后,好像撩动了全城的舌尖,生意一下‘火’了,我们是既惊喜又忐忑。”我朋友中有当记者的,立即反应了过来:“这是蝴蝶效应,《郑州日报》真是在为三产服务业助力加持。”

受我爸我弟的影响,我开始关注《郑州日报》,也试着给报社投稿写文章。这些年,我在写与读之间养成了一个习惯,白天一份纸质的《郑州日报》,夜晚点击手机上的《郑州日报》,而所写的原创作品会在第一时间投给《郑州日报》,比如《伶仃洋回望》《二月的二月河》……我们熟悉《郑州日报》,自动将熟悉的媒体作为投稿首选。用我爸的话说:“熟悉的东西呈现,我们才恍然大悟,哦,《郑州日报》成了我们的一个老朋友。”如今我爸“跑”不动了,他躺在病床上,学着用iPad读报看新闻。我弟的生意“火”到了海外,每次离境前都带上几份《郑州日报》。那上面有郑州的最新消息,看郑州的样子必看《郑州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