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习英语颇有兴致,一天提问,中文的“好”字在英文中如何表达?不假思索,脱口而出,那不就是“good”嘛。这个回答让孩子笑得前仰后合,认为我“没文化”。

(图片来自网络)

笑过之后,孩子一本正经地说,老师讲解英语词汇的时候,提醒他们,英文用词能够看出文化修养:表达“好”的意思,卖白菜的说“good”,卖牛奶的说“nice”,打工的说“wonderful”,小学老师说“amazing”,中学老师说“unbelieveable”……我听了孩子饶有兴致的讲解,不禁咽了口唾沫,敢情咱就是卖白菜的。作为一个不太正经的厨子,白菜没有卖过,做菜倒是经常用。劳动无贵贱,修养有高低。记得十余年前一次出差,到了鲁南的一个小县城,出了长途汽车站,看到一位人力车夫在自己的小车上看报纸,不禁肃然起敬。有意走进,仔细一看,这位头发花白的大爷居然在看《参考消息》,心中的尊敬又变成了感动。文化自觉或许是一个人最深厚的底蕴。

老师列举英文单词的区别,目的可能很简单,只是为了引导小朋友们多背多记英语单词,加大词汇量,打好学习基础。但无意间说明了文化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在学习、使用、积累中繁荣起来的。自己的文化、传统的精神不占据主流,就会在平淡中消解消亡。

(图片来自网络)

当我们热衷过圣诞节,西方却流行在圣诞节吃中餐。中西饮食各有特点,理念也大不相同。西餐大多看中汤汁,调制各类厚重口味的汁料,浇在食材之上,牛排等主菜如此,甜点也是这样。中餐流派众多,口味各异,但大多讲究食材本身入味,调料和主料相互激发,从农家小炒到佛跳墙,从日常煲汤到开水白菜,莫不如此。“味道”二字,有道才能入味,有味才能扬道。中国文化也是如此,提升本味,需要时间,需要修炼,靠引导,更靠自觉。

学习英语当然是极好的,但别忘了先学好中文。要是我们英文都是棒棒哒,用起“amazing”、“unbelieveable”游刃有余,说起莎士比亚头头是道,但用到中文,抓耳挠腮,只会说“哇塞,太美了”、“美得不要要的”,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静静躺在故纸堆中,那就不仅仅是遗憾了。

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花木兰》里的中国元素让人怦然心动,只可惜不是咱们自己的作品。我们学习自身文化、挖掘自身文化还有很大的空间。经济社会发展了,要走得好还要走得远,真得用文化自觉找回文化自信,用文化自信为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穿自己的鞋,还要走自己的路。中国人要用自己的好声音,讲好中国的精彩故事。

(图片来自网络)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