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巴基斯坦突然在克什米尔地区发生激烈冲突,引起国际舆论的极大关注。两国为何要在此时大打出手?

简单的答案是,这次大打出手,既有几十年历史积怨的因素,也有引发冲突的导火索,当然也反映出双方政治战略考量。

先说历史积怨。1947年,原属英国殖民地的南亚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独立。双方都宣称对查谟-克什米尔地区拥有主权,但克什米尔地区的上层多是印度教徒,想加入印度;下层民众多信奉伊斯兰教,愿意加入巴基斯坦。

印巴为何此时爆发冲突?有历史积怨也有政治考虑

印巴边境地区的印度士兵 (图/aljazeera.com)

​印巴因此刚独立就进行了第一次印巴战争,结果双方伤亡惨重,克什米尔地区被一分为二,分为印控克什米尔和巴控克什米尔,以一条“实际控制线”分割。该地区也成为印巴七十年来冲突的渊薮,“实际控制线”也是世界上最危险(埋有大量地雷)的一条界线。

此后,印巴两国在1965年和1971年又分别发生第二次和第三次印巴冲突。第三次冲突还造成东巴基斯坦独立成为孟加拉国。

可以看出,说印巴这对邻居从出生之日起就是世仇一点也不夸张。

在印度的国防中,“西北边境问题”(即巴基斯坦)始终是第一要务。同样对于巴基斯坦来说,印度是自己的头号敌人。

尽管如此,双方在近二十年也都试图改善双边关系。2014年莫迪就任印度总理以来,已经两次与巴基斯坦总理会面。

具体到克什米尔问题,两国在2003年达成停火协议,当地局势也有所缓和。去年底双方还着手建立该地区的“和平走廊”。

但该地区还是时不时出现一些冲突。主要内容是印度指责巴基斯坦暗中支持克什米尔地区的恐怖组织袭击和骚扰印度,但巴基斯坦对此否认,而且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印度对克什米尔地区民众过度使用武力,造成当地人民的反抗。

克什米尔地区也有一些组织,要求既不加入印也不加入巴,而争取成为独立国家(印控和巴控克什米尔地区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2000万)。

这种背景下,印度人尤其是印度军警在克什米尔遭袭并不罕见。这次印巴大打出手的导火索,也是该地区的一次袭击。2月14日,印度中央后备警察部队的一支部队在印控克什米尔遭汽车炸弹袭击,共有46人死亡。印度随即指责这次袭击与巴基斯坦有关,巴方则坚决否认,并表示愿意进行联合调查。

但印度在不到两周后,于2月26日凌晨就展开对巴控克什米尔地区进行空袭。

舆论分析多认为,印度此时急于复仇,其实莫迪出于国内政治考虑的举措。

2月14日的恐袭后,印度可以说是群情激愤,从当地媒体反映看,“给恐怖分子,给巴基斯坦一点颜色看看”的情绪很旺盛,而印度今年5月要举行大选,本来就以“强硬”自诩的莫迪,此时可以借此安抚民意,争取在大选中占据主动。

而且印度有舆论还认为,印度的反恐立场会赢得国际社会的支持。

从巴基斯坦这方面看,近年来印度的经济发展迅速,在外交上锐意进取,特别是莫迪上台后实施“莫迪主义”,给巴基斯坦造成很大压力,巴对此颇有戒心。2018年当选总理的伊姆兰·汗,也是一个“硬汉”。因此面对印度的恐袭,巴方也不能示弱。

但是总体看,尽管双方大打出手,局势失控的可能性比较小。一方面,毕竟经济发展是目前两国的重点;另一方面,现在的印巴都是核国家,如果不及早控制局面,后果就比前三次的印巴战争要严重得多。

所以我们看到,双方尽管互相吹嘘战绩,但都表示不想让冲突升级。这种态度也反映出这次冲突的一个性质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