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在日本已成为一个显著的全国性社会问题。2014年,每天平均有70名日本人自杀,其中绝大多数是男性。日本的自杀率相对较高,但自杀人数一直在下降,自2012年以来已连续4年低于3万人。自杀的日本人中大多是男性,为20-44岁男性死亡的首要原因。

在各年龄段分布中,20多岁年轻人的自杀率为24.1%,30多岁为26.2%,比例创历史新高。不同年龄段的自杀比率均比2008年有所增加,其中20多岁的自杀者较前年增加了0.9%;40多岁较前年增加了5.9%;50多岁人的自杀率较前年增加了2.0%,已占到自杀者总数的19.8%;60多岁人的自杀率较前年增加了3.9%。20-40岁人群的自杀率已高于历史纪录。

造成自杀的因素有失业(由于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的经济衰退)、抑郁和社会压力[6]。2007年,日本警察厅(NPA)将自杀动机的分类修改为50个,每例自杀案件最多列出三个原因[8]。结果失业的自杀者上升了65.3%,而那些生活困难的人增加了34.3%。抑郁连续三年位列榜首。在日本文化中,光荣自杀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武士的切腹自尽,二战期间的特别攻击队、万岁冲锋等。

尽管日本深受礼仪文化影响,尤其是中国圣人制定了严格的行为准则,他们变得很尊重他人(至少在表面上),尊师重道,尊卑有别。几个世纪以来,日本人从小就被教导,他们只需要为家庭和国家负责,结果人民变得无条件顺从,被动地习惯于受规则约束。

日本社会对自杀的态度很“宽容”,在很多场合自杀在道义上被视为一种负责任的行为。这种文化宽容可能源于军人自杀的历史影响。在封建日本,武士的光荣自杀(切腹)被看作是对战争失败或不可避免的失败的正当回应。传统上,切腹指用刀剑切开腹部。这样做的目的是将武士精神释放到敌人身上,从而避免在敌人手中遭到不光彩的处决。

为将减少自杀工作做到全国,日本政府还在各地启动了咨询机制,并多地联合开展工作。但从结果来看,各项对策治标不治本,“疗效”似乎并不明显。恶劣的工作环境、低迷的经济状况,还会有更多日本人主动告别世界。

日本人喜欢樱花世界闻名。但日本人喜欢的并不是樱花花开繁盛的灿烂, 工作拼命是日本人重要的“标签”之一。日语中有一个词叫“一生悬命”,很贴切的表达了日本人对工作的态度。但长年累月的加班,超过极限的工作压力,让很多日本人病魔缠身、精神崩溃,生不如死。

日本上班族每天上班提早到,晚上11、12点还不回家的比比皆是,忙的时候,很多人干脆睡在办公室。看上去很有精神,实际上外强中干,抽屉里满是提精神的药物。由于积劳成疾,压力巨大,一些人不堪忍受而选择自杀。

早晨和傍晚的人流高峰期是地铁最繁忙的时刻,有时候需要戴手套和穿制服的人用手推,才能关上车厢门。

日本前首都京都一座公墓外的景象直接说明了即使生命可能结束,日本过度拥挤的状况依然会继续

日本的胶囊旅馆已经有年头了,也许有它的特殊性,日本人多地少,日本的房子也很贵。我不太清楚日本胶囊旅馆的租金与个人收入的比例关系,也不知道有多少日本人是常年住在这种胶囊旅馆里。如果常年以此为家,肯定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不好的影响。

日本的“胶囊旅馆”

这就是被反计分子吹嘘的“人口密度大而有高度发达民主”的日本蜗居

日本各地的“棺材公寓”近日再次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其层层累叠的一个个小房间仅供一个人躺下,有的根本没有窗户。而这种被称为“极狭出租屋”的公寓月租竟高达5.5万日元(约合人民币3695元)。

东京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拥挤的城市之一,住房问题始终难以解决。居住在里面的人共用一个厕所和浴室,从外观上看,一个个“房间”就像叠放在一起的一口口棺材。而对于那些幽闭症患者来说,这种超级狭小的空间,显然就不太合适了。

日本一家媒体近日采访了该公寓的一名19岁女租客,她的名字叫Chisato,成为一名演员是她的最大梦想。她的房间只有半张榻榻米那么大,大约2.4平方米,里面还放置了她的电视、化妆品、玩具以及衣服和毛毯等。

当然最引发讨论的还是这种“棺材公寓”的高昂租金。据悉,没有窗户和墙纸的公寓月租为4.5万日元,而带有窗户并铺了墙纸的房间月租高达5.5万日元。有网友留言称:“如果你去找找,你完全可以用这5.5万日元找到一个两居室每月的房子。这些人都被骗了。”

很多“棺材公寓”甚至连窗户都没有

没有工作或做不好 就认为自己是个废物

就业难

缺少精神沟通

谁跟你说日本人幸福的。。。日本人口密度那么大,同样很多人买不起房子;打小也是应试教育,高考也是很残酷的;小日本有不少黑社会、大财团,很多时候明着欺压百姓;话说经济水平高,消费就高,而日本资源又少的可怜。其实比起日本人,你心里上承受的压力要小多了。。。另外日本自杀率最高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很多日本人想法很古怪(就是心理变态)。

从1999年开始,日本每年因自杀身亡的人数超过3万人,2003年更是达到历史的最高峰:34427人。尤其令人担忧的是,日本青少年的自杀率呈大幅上升趋势,19岁以下青少年自杀率每年以25%左右的速度增长。

也就是说,日本每天有近100人自杀身亡,该人数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4倍。在所有的发达工业国中,日本的自杀率是最高的

网络成为自杀工具

近年来,通过网络联系进行自杀的现象,如同瘟疫一样,在日本全国不断蔓延,并有逐步加重的迹象。据日本警方保守的统计,2003年,日本共有34人通过这种方式自寻短见,这一数字在2004年上升到55人。而今年开始仅仅两个月,已经发现至少有20人通过网络联系进行集丄体自杀。用日本版的GOOGLE搜索日语“自杀”两个字,会得到两万多个查询结果,其中很多条码来自以自杀为主题的网站。

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人,进入这个虚拟的空间,和陌生人讨论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启齿的困惑。他们被压抑的心情可能由此得到排解,但也可能受到蛊惑和引诱,最终走上不归路。

在一些极端的自杀网站里,充斥着“你想自杀吗”、“自杀无罪”、“你有权力自杀”等字眼。在某个自杀网站上,甚至张贴有“自杀N种方式”的文章,对每种自杀方式进行详细的描述,并附有关于该方式的痛苦程度、成功率和遗留问题的解说。该文章的作者甚至“体贴”地提醒轻生者,不要轻易在铁路车站自杀,因为死者的家人可能要为此担负一笔高达几万美元的清洁费用。

而另一个自杀网站则提供“适合的进行自杀方式”的测试。测试者通过回答以下问题,如“你会游泳吗”、“你喜欢吓人吗”等等,测试出一个适合自己的自杀方式。

想自杀的人内心是孤独的,而在选择死亡方式的时候,他们却不愿意孤单地去死。因此,通过网络邀约“志同道合”者便成为一种选择。

在日本自杀网站的论坛或聊天室里,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留言:

“我想死,但我不想自己去死,愿意和我一起去死的人请回帖。”

“寻找4个一起自杀的伙伴。我有安眠药和汽车,希望你有煤炉……”

据专家介绍,这种网络相约集丄体自杀的方式,20世纪末期开始出现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然而,这一现象如今在欧美国家已不多见,在日本却出现“流行”的趋势

日本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被称为自杀大国。紧张快速的生活节奏、来自社会的种种压力、呆板单调的生活模式、家庭的负担、疾病的困扰等等常会使一些脆弱的人悲观绝望,从而走上自杀的道路。随手一翻日本的报纸,便可发现一两条关于自杀的新闻。

从1999年开始,日本每年因自杀身亡的人数超过3万人。尤其令人担忧的是,日本青少年的自杀率呈大幅上升趋势,19岁以下青少年自杀率每年以25%左右的速度增长。也就是说,日本每天有近一百人自杀身亡,该人数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4倍。在所有的发达工业国中,日本的自杀率是最高的,美国的自杀率只是日本的一半。

专家还指出,日本人内向拘谨的性格,也是导致高自杀率的原因之一。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多数日本人选择沉默。内心的郁结长期得不到疏理和排解,便可能最终引致轻生的念头。不仅普通民众如此,就连文学家、艺术家的自杀事件之多也令人瞠目,如北村透谷、川上眉山、有岛武郎、芥川龙之介、生田春月、太宰治、田中英光、原民喜、久保荣、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等等,这其中不乏曾在日本文学史上留下醒目一页的一流作家,如芥川、有岛、川端、三岛等人。正如美国人对谋杀事件津津乐道一样,日本人对自杀事件偏偏情有独钟。

在日本古代和现代文学中,有许许多多关于死亡的凄美的描述。很多日本文人更是用自杀来书写自己人生的最后一章,其中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和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几年前,一部名叫《自杀俱乐部》的电影,成为日本当年最卖座的惊悚片之一。影片的开始,54名女中学生在东京一个地铁站旁一字排开,在列车疾速进站的一刹那,这些女孩一起跳入了铁轨......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一本名叫《完全自杀手册》的书在日本成为畅销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