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曾国藩是湖南省湘乡县荷塘(今双峰县荷叶镇)人。

他书生带兵,组建了湘军,力挽狂澜几乎以一己之力攻灭了席卷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他多年封疆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封爵一等毅勇侯,死后谥号“文正”,是清朝仅有8名得到“文正”谥号的大臣之一。他推行洋务运动,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古代科举有多难考?曾国藩父亲十七次才考中秀才

然而,今天我们不说曾国藩,说他父亲曾麟书的故事。

曾麟书,字竹亭,生于1790年。曾麟书的父亲叫曾玉屏。从小,父亲就对他严格要求,希望他刻苦学习,通过寒窗苦读来考取功名。于是,曾麟书就踏上了科举这条不归之路。

与一些朋友闲聊时,他们都会觉得古代科科考试很容易,只需要死记硬背八股文,便能够金榜题名,从此纵横官场、拜相封侯、妻妾成群,过上人人羡慕的生活。不像现代的读书人,不但要学语文,还得要攻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英语等,每一门功课都不能落下。

古代科举有多难考?曾国藩父亲十七次才考中秀才

实际上,他们真是想多了。科举考试难度之大,难以上青天。

对此,曾麟书有很深的体会。

曾麟书10多岁就进入考场,参加科举考试的第一关——童子试。童子试又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只有通过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后,才算考取了秀才,可以进入下一阶段,参加乡试,考取举人。

按照我们的想象,童子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一步,难度应该不会很大吧?可是,曾麟书每一次参加童子试,均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尝够了名落孙山的痛苦。根据资料显示,曾麟书一共参加了17次童子试,前16次都失败了,直到43岁那年,才在第17次童子试中幸运地过关,考中秀才。

古代科举有多难考?曾国藩父亲十七次才考中秀才

那一年,曾麟书的儿子曾国藩都已经22岁了。有意思的是,曾国藩14岁时,曾麟书心急火燎地把他带进考场。父子双双赴考,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曾国藩也跟父亲一样,连续5次参加童子试,都以落榜而告终。于是,父子双双落榜,成为当地一道津津有味的话题。

对此,曾国藩不无自嘲地:“府君(曾麟书)既累困于学政之试,厥后挈国藩以就试,父子徒步橐笔以干有司,又久不遇。”

曾麟书考中了秀才,已经很满意了。他知道自己天资愚钝,虽然勤奋学习,但无奈“笨鸟先飞”也没啥用,因此将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督促他们一门心思扑在学业上。他经常对曾国藩等几兄弟说的一句话就是:“吾固钝拙,训告尔辈钝者,不以为烦苦也。”

古代科举有多难考?曾国藩父亲十七次才考中秀才

曾国藩自己晚年回忆,自己5岁起,就在父亲执教的家塾里读书。到了20岁那年,自己才离开家乡,到衡阳唐氏家塾去求学。小时候父亲循循诱教的情景,让他他无时不牢记于心。

在曾麟书的循循善诱下,曾国藩很争气,他21岁考中秀才,23岁考中举人,27岁参加会试成功登第,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这是曾麟书家族第一个进士。

在那以后,曾麟书家族人才辈出。曾国藩之外,还出了曾广钧一名进士,举人、优贡、秀才多达20余人。

古代科举有多难考?曾国藩父亲十七次才考中秀才

这一切,曾麟书本人没有看到,如果地下有灵,应该深感欣慰吧。

【参考资料:《曾麟书》《曾国藩传》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