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4年,腾讯正式进军云计算业务。2018年,腾讯历史上第三次重大组织架构调整,云计算业务是其最重要的目标。

阿里、腾讯、华为……为何巨头都在争抢这门生意

6月9日,微软股价报收于131.40美元,市值突破1万亿美元。目前微软的市值已经达到1.06万亿美元,在它的身后是9422亿美元的亚马逊。它们是全球云计算市场份额前二的企业,合计占全球云计算市场的48.5%。

在中国,市值最大的两家公司分别是4376亿元的阿里巴巴和33247亿港元的腾讯,阿里云和腾讯云也占据了中国云计算市场份额的前二。

云计算,被视为未来商业的基础设施。2018年,腾讯不被外界看好,主要原因正是云计算业务落后于阿里;年底腾讯进行的第三次组织架构调整,最重要的举措之一就是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也正是迅猛增长的云计算业务,让微软的股价5年内暴涨320%,超越苹果和亚马逊成为全球市值第一。

什么样的业务有如此魔力?

云计算鼻祖亚马逊

云计算的概念起源于亚马逊2006年对外发布的“Amazon Web Services(AWS)”(亚马逊网络服务),当时并没有采用“云计算”这个名字,而是以“网络服务”命名。

AWS的雏形是亚马逊内部使用的一套软件开发工具,这个工具集成了储存、数据库、计算等功能,并且具有可扩展性。

2003年的夏天,亚马逊的高层突然发现,如果有公司会使用这些基础设施服务从头构建应用程序,就可以形成一套“互联网操作系统”。而在当时,世界上还没有这样的“互联网操作系统”。

亚马逊决定,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做大,于是在2006年,杰夫·贝索斯在EmTech上发表了关于云存储和云计算的概念演讲,亚马逊推出了S3存储服务、SQS消息队列及EC2虚拟机服务。

2年后,微软和谷歌各自发布产品,进入云计算市场;阿里也从微软挖来王坚,开始涉足云计算。时至今日,包括国内的阿里、腾讯、百度、华为、京东、金山,国外的亚马逊、微软、谷歌、IBM、甲骨文,几乎所有互联网科技巨头都站在了云计算的战场里。

简单理解,云计算就是把过去的企业IT,包括服务、存储、网络以及数据库、中间件、开发工具再加上CRM、ERP、HRM等应用软件,以网络服务的方式交付给企业用户使用。

云计算出现前,主流的IT基础设计构建方式为自行采购硬件或租用IDC机房,不过随着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建设、高速互联网络、计算资源虚拟化等技术的先后成熟,云计算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更直观一点说,云计算就是把曾经的服务器、软件开发工具和管理软件全部搬到了云端,用户按使用量付费,灵活性增强了,成本也降低了。

云计算有三种模式,公共云,私有云和混合云,公有云的云端资源开放给社会公众使用;私有云的云端资源只给一个单位组织内的用户使用;混合云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类型的云组成。公有云成本更低,私有云更安全,混合云则比较灵活。

云计算提供三种服务形式: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和SaaS(软件即服务),这三层可以理解为IaaS即底层的基础计算资源(主要包括计算、存储和网络)、PaaS即中间层(主要包括云化数据库、云化消息列队、云化应用管理平台等)、SaaS即各类云应用(包括ERP云、CRM云、HCM云等)。这三层的云计算系统架构,既适用于公有云,也适用于私有云和混合云。

今天,云计算已经像阿里期望的那样,成为水电煤一样重要的基础资源,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互联网金融等新兴商业概念都无法脱离它独立存在。

同时,云计算的市场规模可观,增速很快。工信部印发的《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提出,到2019年,我国云计算的产业规模要达到4300亿元。

战略价值加市场规模,让云计算成为国内互联网巨头竞逐的目标。

国内云计算市场:阿里领先,巨头逐鹿

2008年,马云从微软挖来王坚,王坚则从微软带来了林晨曦,这成为了阿里云乃至中国云计算的最初班底。但阿里云最初的发展并不顺利,王坚曾公开承认,阿里做云计算早了两年,“因为参考资料很少,前两年只能参考谷歌的论文,但做出来的产品与云计算完全是两码事,主要侧重分布式处理。”

连续数年的巨额投资却看不到成果,王坚一度被阿里内部员工称为“骗子”,在最绝望的时候,阿里云将近80%的工程师选择了离职。一位离职工程师曾在离职信中表达自己的不满,称自己再干下去也看不到希望。

如今的蚂蚁金服总裁、阿里云总裁胡晓云,当年负责阿里小贷业务,这是阿里云当时唯一的用户。2010年初,一个寒冷的冬日,他和马云在西湖边散步时,他觉得自己快要被当时阿里云无休止的故障拖垮了,于是很绝望地问马云:“马总,能不能放我一马?”

马云很坚定地回答,“不可以,云计算是未来。”

阿里之所以能在这个未来战场打下桥头堡,背后是马云近乎偏执的坚持,外加他承诺的“每年投10亿,坚持投10年”;也是“骗子”王坚和不离不弃的工程师们的坚持和创造,在荒漠上建起了罗马城。

2013年,阿里云的架构基本完善,服务趋于稳定。同时,阿里将此前收购的互联网应用服务提供商万网与阿里云合并,阿里云有了提供完整云服务的能力,开始向企业出售云服务。

2014年,阿里云开始在香港提供服务,成为了中国第一家有能力提供海外云计算服务的公司。

2015年,12306将车票查询业务放在阿里云上,春运高峰期间,阿里云承担了12306系统75%的流量,以往抢票期间系统瘫痪的情况大为改观。

……

马云的商业智慧在阿里云这一战略上再次显露无疑,阿里云目前在国内市场占据近半的市场份额,成为亚洲最大的云服务公司,估值超过700亿美元。目前已经有40%的中国500强企业、近一半中国上市公司、80%中国科技类公司在使用阿里云。更重要的是,借助阿里云的成长,阿里成功从一家商业公司转型为一家科技公司。

尽管丧失了先发优势,但腾讯显然不会坐视阿里一家独大。2014年,腾讯正式进军云计算业务;2018年,腾讯历史上第三次重大组织架构调整,云计算业务是其最重要的目标。

在人工智能的大街上兜兜转转的百度,最终也发现人工智能离不开云计算。去年下半年,百度智能云营收同比增速超过410%,在所有厂商中增长最快。

根据IDC统计,阿里云和腾讯云的市场份额在中国公有云IaaS+PaaS市场占据前二,百度排名第五,中国电信和亚马逊AWS排在三四位。

从细分领域看,阿里云在企业网站、电子商务、金融保险等行业掌握主动权。以此为基础深入比较重的工业化场景,例如医疗、工业、航空、电影渲染等等。阿里云具备先发优势,当然不容忽视。

腾讯云社交应用、游戏应用、直播应用,在这些领域其话语权很重,由此延展进入金融、O2O、旅游等民生场景。一些消费级互联网公司的云服务产品或会选择腾讯云。

百度云的优势则是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积累,它可能会成为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家居等领域中企业的首选。

在前五名之外,还有华为云、京东云、微软、UCloud等潜力股,对他们来说,5G时代的到来,可能是一次颠覆市场格局的机会。

而对团队庞大、技术储备丰富、资金宽裕的阿里云和腾讯云来说,海外市场也许是更重要的星辰大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