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城南部的绵绵丛山中,有一个美丽的革命基点村——新泉镇良坑村,它坐落在连南河东侧的一个山坑中,小溪穿村而过,民房集中在小溪两侧,常年流水潺潺,似生命之水哺育着当地群众。

闽西革命基点村巡礼【6】|连城良坑:土地革命发源地,增收致富勇当先

良坑一景

“连南十三乡革命暴动”策源地

良坑村民过去靠垦山种地,自给自足,然而土豪劣绅无端的欺压激起他们满腔怒火。在土地革命战争中,良坑村首举红旗,成为连城革命发源地。

1927年冬,在厦门警官学校学习的良坑青年俞炳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受闽南特委委派回到连城开展革命工作。俞炳荣回到连城后,秘密发展党员,建立起连城最早的党组织——中共良坑支部,后来又建立秘密农民协会。1928年间,在这些党员骨干的秘密活动下,又建立中共新泉支部和中共池溪支部。

1929年春,俞炳荣、李云贵在良坑的东坑纸寮里召开各支部负责人会议,成立中共连城临时县委。5月21日,良坑武装队伍定名为“良坑暴动队”。此后,一场规模浩大的连南十三乡农民暴动迅速兴起。在党的领导下,良坑农民青年后来又重新组建武装,当年11月中旬成立良坑乡苏维埃政府,暴动队改名为“赤卫队”。

1930年4月,连城县苏维埃政府在新泉成立,良坑乡苏维埃政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群众革命热情日益高涨,他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参军参战,支援红军,出了俞炳辉、俞清标等一批优秀人才。解放后,良坑村被评为革命烈士的有23人,还有一些成为无名英雄。

从不通公路到美丽乡村

1976年以前,良坑村村民向外购进的生产资料、生活用品以及往外销售的草纸、圆木产品等,全靠肩挑手提,运输十分艰难。

闽西革命基点村巡礼【6】|连城良坑:土地革命发源地,增收致富勇当先

村中小亭

1976年,村民投工投劳,从319国道深坑口开始,修造一条通往村内3.2公里长的机耕道。上世纪八十年代,良坑籍老红军俞炳辉向省里争取资金8万元,对机耕道进行扩修和改造,路基全线铺上沙石,达到林区四级公路标准。

1989年,上级政府拨款8万元开通从良坑村到大文仰林区的1.75公里林区公路。1993年,村委会自筹资金4.6万元,开通白叶甲2.5公里机耕道,改善了200亩地的耕作条件。

1998年,该村通过集资和上级支持一部分资金,投资16.2万元,铺设了一条从村口至村尾1公里长、4米宽的水泥大道,大大改善了村容村貌,方便了村民生产生活。

2013年以来,该村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建设提质增效,800米防洪堤、800多米河道护栏、村口景观候车亭、村道截弯取直、老人休闲避暑亭等项目建成,95%的良坑村民也在沿河两岸建了新房,老人们还时常邀约在凉亭里休憩。

村庄面貌的巨变,为良坑发展加分。2013年,该村被列为“县级美丽乡村”,2016至2018年获得“市级美丽乡村试点村”,2016年还被列为“千村整治、百村示范”村。

休闲观光旅游大放异彩

如今,有着光荣历史的良坑人民正踏着先辈的足迹,在乡村振兴中勇走前头,探索出观光休闲旅游的发展新路。

闽西革命基点村巡礼【6】|连城良坑:土地革命发源地,增收致富勇当先

村民在优美的人居环境中漫步

该村按照“产业兴、乡村美、民风好、百姓富”等要求,认真制订美丽乡村发展规划,成立村美丽乡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各项责任制度和村规民约,通过发放宣传小册和报刊、电视、微信等大力宣传,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打造乡村旅游示范村为抓手,努力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乡村。

记者来到该村采访时,村支书俞柏梅告诉记者,上半年油菜花、下半年向日葵的休闲观光产业,成为村集体增收的重要来源,不仅带动乡村旅游发展,还拓宽留守村里的中老年人的就业增收渠道。

良坑村还抓住新泉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机遇,实施小溪垂钓项目,随着溪鱼日益增多,吸引不少游客前来垂钓休闲。同时,该村鼓励村民发展番鸭、蛋鸭、黄牛养殖等“短、平、快”项目,引进烤烟、香菇种植产业。作为新泉镇唯一的省定革命基点村,良坑2017年底实现贫困户全部脱贫,村民们纷纷在这场美丽乡村的脱贫攻坚中找到致富法宝。

“下一步,将打造好红色旅游线路,同时进一步鼓励村民把自家空闲的房屋,装修改造为简单舒适的农家旅馆,依托良好生态环境,为游客提供‘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屋’旅游休闲服务,使乡村旅游真正成为村民致富新路径。”俞柏梅说。

来源:闽西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