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道德经》第27章。前边老子讲了“善行者无辙迹,善数者不以筹策”,讲的是我们习惯性思维,我们认为一出门就要坐车,就会有车轮子的印,可是有的人善于出门就不坐车,用其它方式来出行,您不能认为他错,因为每个人有自己的特点。所以我们习惯认为某某人怎么怎么样,有可能换个角度他其它特点可能做的会更好。

今天学的这话是“善闭者无关楗而不可启也”,这话说真正善于关闭,比如把这盒子盖上、把门关上等等,善于关闭者,他不用锁头和钥匙你一样打不开它。

下边的一句是“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真正善于打扣的人,把这个东西给捆在一起的人,人家不用这绳子扣,你也一样解不开。就是我们习惯性认为把什么东西绑上一定要打个扣,但是高明的人从其它的方法入手,能把它给捆的很好,可是最后没有这扣你也打不开它。

是不是没搞懂老子说的到底什么意思呢?下边这话就露出来老子在说什么,老子说“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所以真正悟道的领导者,他一直善于救人,挽救每一个人,而没有弃人,不会放弃一个人。在那种高明的领导者眼里,每一个人都各自有其特点,我们习惯性认为,比如说销售人员就是能说善道的人,我们习惯性认为就是这样,可是在领导者看来,有些沉默寡言的人,但是人家有真诚的心,人家通过他的方式也一样做到。比如说销售,我用能说善道的人,但是我在做什么内务工作的时候,或者我用什么其它方式,让那种沉默寡言的人也能发挥好自己的特长,所以没有抛弃的人。

这是老子讲的用人观,在老子眼中真正高明的领导者,绝对不会轻易放弃每一个人的,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有各自的特点,每一个人的特点有可能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在高明的领导者眼里边,这个适合的用你,你有另外特点的我给你放到另外一个岗位上,每一个人都有其位置,我绝对不会抛弃一个人。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境界,是施救众生的境界,天下众生我全部普度,这要在佛教讲,无论是地狱里边的饿鬼,我都要普度,每一个人各有其特点,我一定会找到你的优点来去救你,帮助你,让你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做到这点了不起。

比如孔子教学因材施教,他不会放弃一个学生,无论什么样学生,我根据你特点来教你,这是很高明的。老子讲的就是这样的思想,每一个人一定要找到,因为世界是多元的,你不要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前边讲的那些都是一个标准,出门就必须坐车,一算数就必须拿竹片来数,一关门就必须用锁头钥匙,一捆什么东西就必须结个扣,这都是习惯性思维,好像这东西是最关键的。可是换一个角度来讲,有可能其他人用其它方式也会做得好。我们要充分利用每一个人的特点去做事,这是老子讲的。

老子又讲了一句话,“物无弃材”,就是这个物体就没有给废弃的,为什么?因为每个东西有其各自的特点,他所以说无用,是因为您没找到它合适的位置,真正高明的人是不会轻易抛弃每个东西的,这好像是今天讲的环保主义者,充分利用这世界上每一个东西,不要去抛弃它,因为每个东西都有它的特点,你可以用它。这个道理在公司经营中我们讲人力资源,也就是说每一个人各自有特点,我们只要把他调到合适的岗位上都可以用。

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如果不是公司经营,我们个人生活中也是如此的,比如说我们周围的朋友,有人交朋友喜欢交自己小圈子里的人,就认为我跟他对脾气,我跟他好,我就看他好,其他人呢?未必理。可是你要知道,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都有值得学的地方,您之所以不愿意跟他交往,有可能他所擅长的正是你的短板,所以你可能不愿意去暴露这个事。

老子《道德经》这一章就是告诉我们一个大智慧,我们的人生在有一定阅历以后,我们就会形成思维定式,这种思维定式会让我们的路越走越窄,老子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多元的,每一件事本身并无好坏的标签,我们从其它角度看它的所有评价都会变的。每一个事情、每一个人都有其特点,我们从多元的角度看这些问题,我们就能够解开很多解不开的疙瘩,我们就能够看到以前很多看不到的能够启发我们、提升我们的优点、好处。

老子告诉我们要用这种观点看事情,更重要的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胸怀宽广,我们心胸能够装一切人,我们以慈悲心去救这世界一切人,去善待他们,这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图片 I 网络

整理 I 编辑 I 古法育儿心经

部分内容来自 I 罗大伦博士

版权归原作者 I 如有侵权 I 请联系删除

生活中

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