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炜

中美双方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重启经贸磋商。多位专家分析认为,当务之急是中国“做好自己的事”,进一步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努力创造改革开放新成果。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尽管自中美贸易摩擦爆发以来,中国经济面临持续外部冲击,经济增长压力明显增大,但在逆周期宏观政策调节下,中国经济运行依然表现出良好的韧劲。中国经济所拥有的坚实基础和不断成长的国际优势已成为抵御外部冲击的强有力物质条件,内需已是主导中国经济的关键力量。经常项目顺差今年一季度已降至约1.5%的很低水平,而美国市场在中国出口中占的比重也已快速下降至11%左右。中国既有能力也有底气对外部霸凌行为说不,敢于亮出底线,也有自信在外部冲击来袭时保持自身经济的平稳运行。他表示,中美贸易摩擦已经基本探明阶段性底线。未来经过不太久的新一轮谈判,达成双方都“可接受”的贸易协议的可能性明显增加。

复旦大学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王尧基接受采访时表示,从过去中美经贸摩擦及谈判的进程来看,美国挑起经贸摩擦的真实意图并非简单地追求贸易平衡,主要是想通过极限施压制方式打压中国科技龙头企业、遏制中国向创新驱动的方向转型。对于这种欲通过霸凌行径压迫我方屈服的做法,中国当然不能以损害国家核心利益和自尊来求妥协。而近日美方态度的软化,也反证了中方坚持原则策略的正确及有效。从目前情况来看,如果双方能继续相向而行,中美贸易谈判有望在年内达成协议。

也有机构认为,中美经贸摩擦仍存在不确定性风险。上海财经大学7月6日发布的2019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称,尽管中美两国于6月底达成一致,美国不再对中国出口产品加征新的关税,双方将重启经贸磋商,但考虑到美国在中美贸易摩擦问题上的反复性,该课题组认为,美国对中国产品继续加征新的关税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连平也提醒,尽管当前所出现的峰回路转可能会带来些许“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应,但从长远和战略着眼,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只是中美战略博弈中的一个章节。鉴于美国遏制中国发展的势力会持续存在,双边贸易摩擦在阶段性缓和之后,仍有可能会在未来某个时刻卷土重来,形成新的波动和反复。他强调,中美之间将会长期保持战略竞争“伙伴”关系。对此,必须始终保持十分清醒的头脑,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地做好中国自己的事。

7月6日,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举行的论坛活动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也指出要“做好自己的事”。彭森说,近几年来出现逆全球化的浪潮,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的行为层出不穷,而国内的形势也出现了稳中有变、变中有险的新情况。面对严峻的环境,我们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把更多的力量集中在市场化改革的实质性进展上,坚持用深化市场化改革的思路和方法破解发展中的难题。

王尧基对记者说,要在中美经贸摩擦及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关键是“做好自己的事”,至少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化改革开放。一是围绕自主创新与产业升级深化改革开放。应通过深化减税降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的营商环境,激发各类企业自主创新及产业升级的积极性。二是围绕促消费进行深化改革。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消费潜力巨大,充分释放消费潜力不仅可减少对出口的依赖,而且可增强外贸中的主动权。而促消费可从进一步减轻民众负担、增加收入方面展开,特别需要深化房改、医改等。三是围绕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而深化改革开放。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不仅可助推自主创新及产业升级,也可让投资者分享经济增长红利进而促进消费。设立科创板旨在补齐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短板,因此,我们应以科创板开市为新契机,通过系列深化改革开放举措重塑整个A股市场。

另有市场人士指出,“做好自己的事”需要企业苦练内功,提高核心竞争力,尤其是上市公司应发挥经济排头兵的作用。中美经贸摩擦倒逼相关上市公司加大创新力度,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