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失望透顶,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大概就是看到他的名字的时候,就像指着他痛骂几句。

张开口却又什么都不想说了,因为这种失望,是在无数次痛骂的基础上形成的。当“骂”已经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或许就是心如死灰绝望之际了。

溥仪有近十个老师,他们每个人都是当世之大儒;靠着溥仪这个皇帝的身份,他们也想有朝一日功成名就,告老还乡之际,还能名垂青史。帝师自有帝师的打算,教书育人只是他们的分内工作,至于皇帝做的够不够好,他们不想管,也管不着。

唯一敢怒骂溥仪的帝师,终因一件小事,再也不想看到他的名字

唯一对溥仪抱有莫大期望的帝师,就是来自英国的庄士敦了。

自鸦片战争以来,洋人在统治者的心目中的形象,一直都在发生转变。

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人认为洋人都是蛮夷,对他们甚为不屑;鸦片战争的惨败,并没有让统治者对洋人有清醒的认知,仅仅是唤醒了一少部分中国人;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惨败,才使得统治者感到恐惧,觉得洋人是不可战胜的存在。

统治者对洋人的这种恐惧心理,从咸丰开始,一直到大清国灭亡,都从未完全消失。一向以铁腕著称的慈禧太后,在面对洋人的压迫,也只是悻悻然的提出: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这句话的背后,不仅体现清朝统治者的无能,更显示了他们对洋人的恐惧,这种恐惧究竟到了怎样的程度呢?

慈禧和光绪死了之后,溥仪的父亲载沣成了摄政王,开始掌控全国的局面。

新官上任三把火。根据北京出现的一则匿名传单,光绪帝的死与袁世凯有很大的关系。于是,以摄政王为首的皇族内阁,决定处理袁世凯,为大清国续命。

唯一敢怒骂溥仪的帝师,终因一件小事,再也不想看到他的名字

就在这个时候,美国公使照会要出兵保护袁世凯。摄政王一看是外国公使有意庇护,一下子就慌了神,赶紧召集内阁商议对策。通过数次讨论,最后决定下诏书罢免袁世凯。诏书云:

军机大臣袁世凯…现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任,着即开缺回籍养疴,以示体恤之至意。

这道圣旨,距离慈禧去世刚刚过去48天,距离美国公使的照会也仅过去一天。

圣旨递到袁世凯的手中的时候,他也是一脸懵逼,完全没想到载沣会这样对他!此刻,他除了对载沣的愤恨和对大清国的失望,便是对自己命运的担忧。

不过,这些都是次要的,关键是袁世凯看透了紫禁城里的那帮皇族:在洋人面前,他们完全就是纸老虎,而洋人是站在他这边的。

溥仪呢,就是在这个背景下继承皇位的。

三年之后,大清国就玩儿完了,溥仪也成了历史上最后一任封建君主。

唯一敢怒骂溥仪的帝师,终因一件小事,再也不想看到他的名字

随着年龄的增长,溥仪愈加明白了一个道理:谁能得到洋人的帮助,谁就能在中国站稳脚跟;反之,谁要是得罪了洋人,定然没有好果子吃。南方的孙中山虽然有很高的名望,洋人却都不支持他,所有他也只能是个“大炮”。

庄士敦进入紫禁城之前,溥仪对洋人的印象还停留在“可怕”的层面上,并认为洋人是无所不能的。

忽然听说自己将要有一名“洋”博士老师,溥仪的内心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他渴望强大,渴望洋人帮他;另一方面,年仅14岁的他对于洋人的恐惧,是源自灵魂的害怕,怕他们再度让自己处于不利的局面。

就这样,夹杂着渴望与不安,溥仪在毓庆宫见到了这位“洋帝师”庄士敦。和庄士敦一起来的,是溥仪的亲生父亲载沣,可见载沣是希望溥仪强大的。

第一次见面,庄士敦并没有行“三叩九拜”之大礼,而是“按照接见外臣的仪式”,完成了师徒之间的“首约”。

我坐在宝座上,他走进屋门,向我行一鞠躬礼,然后前进到我座前,又行一鞠躬礼,我起立和他行握手礼,他退后一步,又行一鞠躬礼,退出门外。这个礼行完了,他再进来,我又向他行一鞠躬,算是师徒的见面礼。

从庄士敦和溥仪的初次见面来看,庄士敦对溥仪是非常尊重的,并没有洋人对华人的傲慢。也正是这个见面礼,让溥仪逐渐改变了对洋人的固有印象。

唯一敢怒骂溥仪的帝师,终因一件小事,再也不想看到他的名字

庄士敦进宫之后,给溥仪带来的影响绝对是翻天覆地的!

自此以后,溥仪对外面的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很明显,庄帝师也发现了溥仪的兴趣点。

帝师的任务只是教育皇帝功课,对于功课外的内容则讳莫如深。庄士敦是溥仪的英文老师,那么他的任务就是教授英文。

可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之后,庄士敦发现这个学生对外语并不怎么感兴趣。在他了解到一件事情之后,更是坚定了“改变教育策略”的信息。

毓庆宫里,除了庄士敦之外,还有一位教育“外语”的帝师,他就是满语老师伊克坦。

伊克坦是满人,同时精通满语和汉语,又是翰林院的学士。由他来教导溥仪满语,最是合适不过了。可是伊克坦在悉心教导溥仪5年之后,溥仪也只是学会了一句“平身”。

这个结果让伊克坦非常失望,并认为自己不能胜任这份职务,于是就告老还乡了。没过多久,更是在郁闷中死去,临死之际,嘴里还在念叨着对不起圣上。

这件事让庄士敦非常头疼,难怪溥仪在上课的时候,经常开小差。并不是因为溥仪不喜欢语言课,而是他根本就不喜欢任何课程!如果不能对他进行积极的正面引导,庄士敦必然会步伊克坦的后尘。

于是,庄士敦便拿来了一堆外国画报,开始给溥仪讲授外面的世界。

唯一敢怒骂溥仪的帝师,终因一件小事,再也不想看到他的名字

画报里大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图片,不仅有飞机、大炮、坦克,更有许多战役的简介。偶尔,庄士敦也会拿来一些小玩意儿来哄着溥仪,比如说糖果、巧克力、咖啡等等。

果然,溥仪庄士敦拿来的这对东西,非常感兴趣。趁着小“皇帝”感兴趣的时机,庄士敦赶紧讲述相关知识,让溥仪加深理解。

庄士敦的良苦用心不仅仅是让溥仪了解外面的世界,更重要的是让他看到“洋人”们先进的技术。如果溥仪也能掌握这些技术,再现“大清盛世”也不是不可能。

庄士敦希望溥仪能够好好学习,也希望他有一天真的会“复辟”,这样他就可以成为真正的帝师了。如此,当他告老回乡、在自己的小岛上挂龙旗的时候,就不会惹人耻笑了。

然而让庄士敦感到失望的是,溥仪感兴趣的仅仅是这些东西;对于这些东西是如何来的,他没有丝毫兴趣,更不想去了解。

在溥仪看来,洋人之所以是洋人,就是由于他们身上的衣服,以及衣服里的零零碎碎。只要自己打扮的和庄帝师一样,自己就也是一名洋人了。于是,溥仪就命令宫里的太监去给自己定做西服,并立马穿在身上展示给庄士敦。

我穿上了一身完全不合身、大的出奇的衣服,而且把领带像绳子一样系在领子外面。当走进毓庆宫骄傲看见的时候,他简直气的发了抖,叫我赶快回去换下来。

庄士敦是在生气溥仪传了一套不合身的衣服吗?不是这样,并且不应该是这样。

不知道花费了多少心思,庄士敦才让溥仪明白西方文明的强大!原以为溥仪会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没想到他只在乎这些皮毛!

他非常失望,那一刻如果不是因为他是一名“gentleman”,简直就要破口大骂了。

中国遭受了如此多年的折磨,全都是因为技不如人;被洋人侮辱了这么多年,也都是因为技不如人。现在,就有一个洋人在教他技术,他却只想看那些“旁门左道”的枝叶。

也正是从这一刻,庄士敦彻底了解了这位皇帝,也不再对他抱有任何过多期望。

其实溥仪也曾幻想过改变,可是每当他想要下决心的时候,总会被外界的因素干扰。他本身也是一个定力有限的人,外界的风吹雨打都可以是他分心。

想到这里,庄士敦释然了,没有什么是比放弃更简单的事了。

1931年10月7日,九一八事变刚刚过去,庄士敦重新回到中国,见到了阔别已经的溥仪。在天津,庄士敦和溥仪进行了彻夜长谈,深入了解了溥仪的想法。

唯一敢怒骂溥仪的帝师,终因一件小事,再也不想看到他的名字

所有人都希望庄士敦劝溥仪不要去东北当皇帝,希望庄士敦劝溥仪回心转意,可是庄士敦对这些人的期望,只说了一句话:

“皇帝已经下定决心了,我毫无办法。”

庄士敦真的没有办法吗?他是英国人,他是溥仪最信任的老师,只要他说出来,溥仪一定会考虑他的意见。可是,庄士敦什么都没说,只是以师生&朋友的关系,匆匆与溥仪告别。临别之际,溥仪送了他一把扇子,并亲笔题词: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倚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庄士敦对溥仪不再有希望,溥仪祝庄士敦寿与天长。两人都知道彼此的想法,谁都不说破,就像第一次见面时,庄士敦对溥仪说的那句“hello”一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