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至于塞勒、桑斯坦这些经济学家,他们鼓吹的“助推”,鼓励政府“聪明地做事”。《助推》这本书反复重申,他们并不希望搞强制,而是帮助政府,提供一种“温柔的选择”。

财经小百科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媒近年畅销的行为经济学著作《助推》,就是塞勒和另一位学者卡斯·桑斯坦合著的作品。

《助推》花了很大篇幅介绍卡尼曼的思想,指出人类经济活动存在大量非理性。美国和古巴建立外交关系,美国股市一支代码CUBA的股票,莫名其妙暴涨;医生建议患者实施手术,用成功率和失败率两种不同说法描述同一事实,患者反应却大为不同,等等。

既然“非理性”如此普遍,怎么办呢?塞勒认为,有必要通过软性干预,影响人们选择,改变行为方式,使人们的生活变得理性正确。这就是《助推》这本书所讲的内容。

比如说,为减少烟民吸烟,烟盒写大大几个字“吸烟有害健康”,字体之大,占烟盒表面积三分之一,用这种方式提醒烟民戒烟。欧洲很多香烟公司,烟盒表面还要画上吸烟患者丑陋的患部,以及宣传图画,以期让吸烟者主动放弃……这就是“助推”,利用人们的情感、情绪,主动施加干预,从而影响他人行为。

和塞勒一同写作《助推》的经济学家卡斯·桑斯坦,他是奥巴马政府的智囊,在“助推”这个话题连写三本书。因为他的“温和专制主义”,桑斯坦被视为“全美国最危险的人物”。

《助推》这本书反复重申,他们并不希望搞强制,而是帮助政府,提供一种“温柔的选择”。

市场经济中,“助推”无处不在,典型的就是商家广告,诱导购买。这些无可厚非。表面看消费者被哄骗诱惑,利益受损——实际上,他们握有最终的决定权,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商家,迟早会被竞争淘汰,被消费者抛弃。

至于塞勒、桑斯坦这些经济学家,他们鼓吹的“助推”,鼓励政府“聪明地做事”。他们主张政府利用类的非理性,“温柔推动”想要达成的政策。通过“助推”,棘手事情也变得游刃有余。

就像个人所得税,一开始人们税痛强烈,普遍抵制,后来发明企业预扣个税制度,纳税人税痛减轻,政府也达到“拔鹅毛,鹅不叫”的目的。可是强制真的消失了吗?只不是从个人转到企业头上。这种“助推”大行期道将带来什么后果,这不是应该反思的事情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