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终,2月19日,陈友仁与欧玛利正式签署了《收回汉口英租界之协定》,其中规定:解散英租界工部局,将租界内的行政事务交由中方市政机关。很快,陈友仁又与欧玛利签署了《收回九江英租界之协定》。

 3月5日,国民政府汉口第二特别区市政局成立,正式接管英租界的行政事务。至此,汉口英租界的收回,通过法律形式巩固了下来

林海

北京大学法史学博士 金融学博士后

近代史上,割让租界易,收回片土难。然而在武汉市汉口,1927年2月19日,曾达成了一份以双方谈判代表的名字来命名的《陈—欧玛利协定》,让中国人首次收回了租界。

这份协议约定,汉口主权属于中国,其行政管理由中英双方的代表组成。法庭由中国政府建立,大法官从通过伦敦律师考试的中国律师里选拔,留在收回的租界的英国侨民必须遵守中国法律。过去的英租界则改名为汉口市“第三特别行政区”。

为解决租界问题提供此先例的,是当时的外交部长陈友仁。他祖籍广东兴梅,1878年(清光绪四年)出生于英属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父亲陈阿金早年曾参加太平军,后流亡海外。陈友仁自幼在特立尼达接受英国教育,毕业于西班牙港的圣玛丽学院。

1899年,21岁的陈友仁开始从事律师工作,成为特立尼达第一个华人律师。因得到华侨和印度侨民的信任,律师业务发展顺利,不久便自设律师事务所。由于收入丰厚,他曾投资可可种植园和油田,但仍以律师工作为主。

陈友仁只受过西方教育,不懂中文,也不大会说中国话。但他民族意识强烈。辛亥革命发生时,他正在英国度假,基于爱国热情,他毅然与马来西亚华侨、著名防疫专家伍连德等人结伴回中国。1912年春,陈友仁到北京,被北洋政府交通总长施肇基聘为交通部法律顾问。

不久,施卸任,由于赏识陈友仁的英文水平,又转介绍他担任新创办的英文报刊《京报》的总编辑。1917年5月,陈友仁因撰写《出卖中国》一文,揭露段祺瑞与日本密约,以“妨害公务”罪被判处徒刑4个月。虽不久便获释,但《京报》被封,陈友仁遂南下参加革命。

1926年2月,陈友仁继胡汉民之后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同年底,国民政府北迁武汉。在今天江岸区一元路5号,伫立着一座小楼,属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三层砖混结构,立面对称,居中为二柱宽柱式门廊,门廊两侧有小型花坛。这位不懂中文的外交部长开始在此主持外交工作。

从陈友仁工作的外交部步行不远,在沿江大道粤汉码头公交站坐793路公交车,往民族路集家嘴方向,坐两站到沿江大道武汉关站下车,就会到达当年的“一·三惨案”旧址。这一惨案后来成为收回租界的契机。

1927年1月3日下午2时,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宣传队在汉口江汉关前与英租界毗连的广场上演说,英租界当局从停泊在长江边上的军舰调集大批英兵,用刺刀驱杀听讲的群众,当场刺死中国海员一人,刺伤数十人,其中重伤四五人。

一时民怨沸腾,英方要求作为外交部长的陈友仁保障租界安全。在陈友仁建议下,英国军民撤到长江边的轮船上。租界清空后,武汉各界聚集30万人举行反英大会。有史家说,国民政府趁机占据租界,甚至有纵容暴民袭击侨民之意。其实这一说法或有失实,实际情况是这样的:

1月6日晚,陈友仁造访英国总领事,声明民众运动是反对英水兵的屠杀暴行,对英国侨民绝无仇视之意,不必自相惊扰。听到英、美侨民纷纷离汉的消息后,陈友仁又约美国总领事及重要美商谈话,着重声明,国民政府当始终切实保护在中美侨及各国人士,望各安各业,照常工作。

7日,国民政府命工人纠察队完全撤出英租界,另组警务处,颁布暂行规则,不准群众在英界停留,不准以石击人、窃取物件和殴击外人,违者严惩,并将英界内的各种反英标语洗除。事态平静后,双方坐到谈判桌前,先后进行了16次谈判。谈判中唇枪舌剑的双方,便是陈友仁和英公使欧玛利。

欧玛利要求国民政府退还英租界。陈友仁则表示,如以此办理,将引起民众的罢工和拒货,使租界无法生存。国民政府也将丧失声誉甚至垮台,不可能再控制愤怒的民众,保护英人生命财产。因此现在双方的交涉只能以新的状况为根据。国民政府建议仿照前德、俄租界的先例,改为特别区。欧玛利则要求武汉政府约束罢工,陈答应尽力避免。

1月21日起,会谈进入关键阶段。欧玛利宣布:已增派海军来华,拟沿长江北上驰援汉口。但陈友仁询问水文专家发现,此时长江水浅,英军军舰根本不能长驱直入。他还派人偷偷收集英领馆的垃圾碎纸片,发现英海军司令巴顿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一名军官还表示,这样会让英军在滩涂上缓慢前行,成为北伐军的射击靶子。

武力威胁行不通,英方终于同意将汉口英租界改为中国的市政特别区,由国民政府颁行新市政局章程。英方同意过渡期间由中方负责租界内的治安、工务、卫生事宜,但坚持实行英方草拟的经国民政府同意的章程。该章程保障外国人的承租房地权、领事裁判权和外国富有居民在选举中的优越特权,保证外国纳税人能够有效地监控特别区的市政、财税和立法。

最终,2月19日,陈友仁与欧玛利正式签署了《收回汉口英租界之协定》,其中规定:解散英租界工部局,将租界内的行政事务交由中方市政机关。3月5日,国民政府汉口第二特别区市政局成立,正式接管英租界的行政事务。至此,汉口英租界的收回,通过法律形式巩固了下来。

这一划时代的变化不只出现在武汉,江西省九江和镇江也“如法炮制”。很快,陈友仁又与欧玛利签署了《收回九江英租界之协定》。3月24日,镇江商会接收了当地英租界工部局。1929年11月,英方正式向中国政府交还镇江英租界。

有人说,这是“不会说中文的外交家”的重大胜利,时人甚至称之为“陈友仁时代”。

责编:高恒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