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相似的,但并不会简单重复。

今日之康得新,看上去仿佛就是昨日银广夏的翻版。

当年银广夏造假被曝光后,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依旧在A股市场玩得风生水起。

2016年5月26日,通过一系列操作后,银广夏摇身一变,更名“西部创业”,现在还在A股活得好好的。

有了银广夏这样的“道德模范”,康得新、康美药业这样的后辈出现就不足为奇了。

重读当年《财经》杂志记者凌华薇和王烁撰写的深度报道《银广夏陷阱》,不得不让人感慨,现在的康得新和当年的银广夏多么相似。

从银广夏到康得新,信披违规不能成为上市公司犯罪遮羞布

虚增利润、财务造假,节节攀升的利润之下,银广夏这只当年的“白马股”也曾经带来过股价的疯狂,随着谎言破灭,股价持续下跌、留下一地鸡毛。

时光荏苒,离2001年8月《财经》杂志揭露银广夏造假的事情,过去将近18年。上述两位记者,王烁和凌华薇已经是《财新》传媒的高管,而A股市场的“银广夏们”却依旧层出不穷。

康得新,虚增利润、关联交易、违规担保;

康美药业,2017年报货币收入凭空消失299亿元;

*ST天马,实际控制人徐茂栋挪用上市公司29.5亿元。

上述3家公司并非特例。据上证报报道,2018年报显示,光是上交所控股股东及关联方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情况大概有40家。

公开报道显示,交易所归纳上市公司资金占用、违规担保等问题大致分两类:

一、控股股东直接占用上市公司大额资金,或直接要求上市公司为其违规提供担保;

二、通过看似正常的交易掩盖向大股东及其关联方输送利益的实质。

例如个别公司购买信托理财产品,变相将资金转移到大股东处,逾期难以收回或通过大额预付款、关联交易非关联化向大股东输送资金等。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控股股东挪用上市公司资金的案件中,信息披露违规成为大多数处罚的切入口。

然而,仅仅说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信息披露违规”显然是不够的。毕竟,证监会处罚信息披露违规顶格也就60万元。

对于二级市场投资者的损害,这点处罚金额无疑是助长违规者的嚣张气焰。处罚额度和上市公司的获利程度,完全不成比例。

财务造假、导致大量股民出现亏损的同时,也在不断破坏资本市场的生态。对于建设一个市场化、法治化、高效率的资本市场并没有什么好处。

近期舆论质疑康得新对相关人员的处罚太轻,证监会表示,康得新后续或有民事和刑事诉讼。

一个“或”字背后,包含着无数妥协和对上市公司的包容。

从银广夏到康得新,信披违规不能成为上市公司犯罪遮羞布

《证券投资分析》里说了,股票市场是风险转移的场所。进入股票市场投资,风险在所难免。但作为“保护中小投资者”的监管部门来说,如果不能严厉惩处那些造假破坏资本市场生态的人群,如何能够保证资本市场能够健康、持续发展?

安然当年造假,无论是上市公司、CEO、券商还是中介机构,被美国相关监管机构处以巨额罚款以赔偿投资者,严厉执法下,才避免更多企业铤而走险造假。

如果依旧对于上市公司的劣迹“高举轻放”,怎么能够指望建设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以支持国内金融结构,从“间接融资为主”转向“直接融资为主”?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任何一起上市公司违法违规的背后,都是大量投资者的血汗钱,如果不能严格执法惩治造假者,A股市场如何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