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英国最古老的教堂之一,也是圣公会的主座教堂,这座始建于6世纪的建筑也是英国国教(Church of England)的象征,每年吸引了百万人来朝拜。1170年,坎特伯雷的主教汤马斯·贝克特(Thomas Becket)因为与国王屡起冲突,被亨利二世的骑士们谋杀,此后他被封为圣人,大教堂也被认为有疗愈的神力(Healing Power),这才有了《坎特伯雷故事集》里众人来此朝圣的缘由。

原标题:被称为“伦敦的后花园” 坎特伯雷藏着最地道的英国!

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天,一群骑士、牧师、修女、商贩和厨子等人聚集在一间酒店里,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前往坎特伯雷大教堂朝圣。

坎特伯雷:“伦敦的后花园”

八卦的酒吧老板为了打听众人的来龙去脉,于是提出让每个人讲一个故事,他会给讲得最好的人免费的晚餐。于是,粗俗幽默的厨子、严肃又死板的牧师、爱上了公主的骑士等角色,一个接一个地登台亮相了。

坎特伯雷:“伦敦的后花园”

14世纪末,杰弗雷·乔叟创作了这本《坎特伯雷故事集》,书里有24个故事,由前往坎特伯雷的朝圣者们轮流讲述。因为“完美融合了高雅与低俗”,这本书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都大受欢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这部作品并不是以当时的主流文学语言法语或拉丁语写成的,而是以伦敦方言为基础的中古英语——这是英语世界的第一本书。有趣的是位于伦敦博罗大街的这家酒店也真实存在过的,虽然在19世纪被拆除了,但在原址上重建的竟是一座印刷公司——《坎特伯雷故事集》也是英语世界第一部被印刷发行的文学作品。

坎特伯雷:“伦敦的后花园”

今天从伦敦前往坎特伯雷的路途并不是600年前的5日长途徒步,而是1个半小时的车程。当车飞驰在肯特郡温柔的田园风光里,让人感叹“伦敦的后花园”里,这条朝圣之路的迷人风情未减分毫。

坎特伯雷:“伦敦的后花园”

离开国际化的大伦敦,坎特伯雷这样的小城才让人觉得特别舒服,才更像地道的英国。沿着Parade 大街,书店、甜点店、时装店一字排开,乔叟的铜像在街头微笑,图书馆沉默安静,卖艺人的音乐声成了背景音,小孩子拿了冰激淋边吃边逛,酒吧门口有人表演起了魔术,一抬头,月亮升起来了……这一切组成的愉悦似乎能持续很久。

坎特伯雷:“伦敦的后花园”

坎特伯雷是英国少数完整保留了中世纪风情的小镇之一,3世纪时由罗马人兴建的城墙还守护着古城,黑白的木筋房时不时冒出来,狭窄弯曲的小道如同迷宫一般,中世纪的纪念碑,依然在小广场上招呼着众人。

坎特伯雷:“伦敦的后花园”

纺织工人之屋建造于16世纪初,为了躲避西属尼德兰战争,从法国流亡而来的新教胡格诺派带来了纺织工艺,从此丝织工艺逐渐在城里盛行,到了16世纪下半叶甚至超越了原来占主导地位的羊毛纺织产业。今天这里是一个很酷的餐厅,背后的码头同样古老——据说这里曾被用来惩罚女巫,当然今天只是游船的停靠地而已。

坎特伯雷:“伦敦的后花园”

昵称叫做Beaney 的皇家博物馆就是High Street 上,是一座有趣的博物馆同时也是一座图书馆。楼上的空间收藏着来自坎特伯雷的探险家们在全世界的新奇发现:发掘于意大利Monte Bolca 的完整鱼化石、来自古埃及的木乃猫、来自南印度的武士盔甲,都在这里等待你来发现。

坎特伯雷:“伦敦的后花园”坎特伯雷:“伦敦的后花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枚发现于坎特伯雷当地的铜质十字架。来自公元前850年的手工工艺让人印象深刻,坎特伯雷大教堂里也有一枚同样的石质十字架。随着1932年无数同样的坎特伯雷十字架被送往全世界的圣公会大教堂,这个标志已经成为了连结圣公会教徒们的实物象征,让人感慨一枚小小的十字架也会有如此强大的能量。

坎特伯雷:“伦敦的后花园”

在城墙尽头的West Gate 是英格兰现存最大的完整的城门,现在是关于这里曾作为监狱的历史展览。而在相邻的花园里,冬天的伤感萧条一扫而空,缤纷的颜色肆意迸发,让人沉浸于春天的慷慨之中。

坎特伯雷:“伦敦的后花园”坎特伯雷:“伦敦的后花园”

第二天醒来,在看得见风景的咖啡馆里吃着早餐,随着温度上升学生们的外出活动也增加了,People Watching 是属于假期放空的最佳选择。

坎特伯雷:“伦敦的后花园”

坎特伯雷大教堂自然是此行的重头戏,一进入古城就能看到教堂的尖塔统领着整个城市。作为英国最古老的教堂之一,也是圣公会的主座教堂,这座始建于6世纪的建筑也是英国国教(Church of England)的象征,每年吸引了百万人来朝拜。

坎特伯雷:“伦敦的后花园”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大教堂有着1000多年的传奇,空间和细节都充满着庄严。惊喜的是今天一进入大厅,就看到悬挂着的装置艺术——这些是艺术家Arabella 从海上收集到的难民衣物,她邀请大家去触摸并试图感受这些背井离乡的人们所遭受的苦难,理解政治背后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人性关怀。这一刻给人的触动让教堂也没有了观看的距离感,反而多了些爱的流动。

坎特伯雷:“伦敦的后花园”

教堂里最古老的部分是属于原来修道院的长廊,本是为了连接各处僧侣的生活起居之处。哥特式的装饰让这里看起来像是位于森林之中,有着奇特的、让人平静的能量。

坎特伯雷:“伦敦的后花园”

坎特伯雷虽然在罗马人时期就是战略要地,但一位主教在教堂被杀,才让这座建筑有了真正的历史重要性。1170年,坎特伯雷的主教汤马斯·贝克特(Thomas Becket)因为与国王屡起冲突,被亨利二世的骑士们谋杀,此后他被封为圣人,大教堂也被认为有疗愈的神力(Healing Power),这才有了《坎特伯雷故事集》里众人来此朝圣的缘由。

坎特伯雷:“伦敦的后花园”

三一小礼拜堂(Trinity Chapel)就建在贝克特墓地的上方,据说他的棺材以金银装饰,还镶嵌有珍贵的宝石。众多朝圣者前来,也给了教堂足够的财力持续扩建。

坎特伯雷:“伦敦的后花园”坎特伯雷:“伦敦的后花园”

在14世纪教堂建成了壮观的中殿,此后因为地震、亨利八世解散修道院和光荣革命,教堂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改造,西立面更是加上了53座雕像,令其更为庄严雄伟。

坎特伯雷:“伦敦的后花园”坎特伯雷:“伦敦的后花园”

教堂里著名的花窗不乏各个年代的大师作品,不妨仔细观察它们风格的变化,猜一猜讲的是什么故事。

坎特伯雷:“伦敦的后花园”

这座教堂也是威尔士亲王骑士团的礼拜堂,尽管在两次大战中教堂幸运地并没有遭受巨大损失,但在教堂的北边也有这一座小礼拜堂为了战争中失去生命的人们所建,读着介绍这里的简要文字,让人要默默祈祷。

坎特伯雷:“伦敦的后花园”

当我抬头看到教堂的花形塔顶,其精致的美感真能让人一瞬间忘却人间。也许战争离我们很远,也许战争离我们很近,教堂里的处处细节提醒着世人和平不易与良善可贵。经历过10几个世纪,这里的疗愈能量似乎从未褪去。

坎特伯雷:“伦敦的后花园”

乔叟曾担任过侍臣、外交官甚至王室建筑工程主事,然而他还是在繁忙的工作中找到了时间写出了大量的通俗笑话和数千行优美的诗歌。死后他与狄更斯、丁尼生和哈代一起,被葬在了西敏寺的“诗人角”(Poet’s Corner),但也许,他早已把灵魂留在了坎特伯雷。

(图片来源赞那度旅行人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