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4年诸葛亮再出岐山,这是他最后一次北伐,在《三国演义》中,这也是他最接近胜利的一次北伐。蜀军和魏军相持数月之久,诸葛亮屡屡派人阵前叫骂,司马懿始终龟缩不战。直到诸葛亮屯粮上方谷,以蜀军军粮诱使司马懿来袭,司马懿果然中计,亲率大军奇袭上方谷,结果被上方谷的漫天大火所困,眼看司马懿父子就要见阎王了,谁曾想九个月没下雨的岐山这时候竟然暴雨倾盆,大火尽灭,司马懿趁势冲出上方谷,逃出生天。

诸葛亮一声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自此便一病不起,显然已油尽灯枯。孔明为给自己续命,于五丈原设七星祭坛,向上天借寿,怎奈魏延误创祭坛,孔明献祭未成,病逝于五丈原。诸葛亮一死,魏延谋反这场罗生门的大戏便被徐徐拉开,诸葛亮临终前让费祎用兵符试探魏延是否有反心,魏延果然上钩,后费祎跟姜维商议,让姜维先领兵回撤,命马岱骗取魏延信任,再趁魏延不备,斩杀之!计划天衣无缝,马岱成功斩下魏延首级。

罗贯中笔下,魏延谋反是不用质疑的事实,然而那毕竟是演义。历史上对于魏延谋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魏延是否谋反,千百年来一直是一桩疑案。不妨看看史书上如何交代这件事,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诸葛亮临终之际,秘密交代杨仪、费祎、姜维三人,让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同心协力将蜀军回撤至成都。若魏延不听调令,不用管他,大军自行撤回。魏延的反应果然如孔明所料:“丞相虽亡,吾自见在”,魏延企图独掌三军、继续北伐。

魏延不听调令,费祎为了稳住他,骗他说:我亲自去找杨仪,让他交出兵权。费祎跟杨仪会和后,依照孔明的嘱咐依次退军,魏延察觉自己受骗,立马率军赶到杨仪前面烧掉了回撤之路上的栈道,逼迫杨仪继续北伐。就在此时,朝廷同时收到魏延和杨仪的密报,都说对方谋反。而朝廷中蒋琬和董允二人偏信杨仪之言,于是刘禅便相信魏延谋反。之后杨仪派马岱追上魏延,魏延全军投降,魏延被马岱枭首示众。

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虽然蜀汉朝廷官宣魏延谋反,但依仗的不过是杨仪的片面之词,并未让魏延和杨仪公堂对质,这显然是有失公允的。再者,分析整个过程,不难看出魏延和杨仪之争更像是蜀军内部的权力斗争,是一场纯粹的军队内讧,根本没有危及到蜀汉政权。更关键的是,魏延要是想反叛,在他得知杨仪撤军之时,他应该是北逃,而不是南下。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

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

杨仪大军已经南撤,魏延却抢先跑到南谷口,阻击杨仪部队。以魏延手里那点兵力,想反叛只能北逃降魏,南下阻击杨仪无疑是自取灭亡。所以笔者认为,所谓魏延谋反完全是子虚乌有,魏延和杨仪之争,不过是蜀汉的路线之争,魏延想继续北伐,杨仪则想遵循诸葛亮遗命挥师南撤。魏延既没有叛逃曹魏之心,也没有反叛蜀汉之意,所谓谋反,实乃千古奇冤。

然而,这并不能说明魏延没有罪,所谓军令如山,魏延作为蜀汉大将,无视军法、枉顾军纪之罪是跑不了的。魏延为何会如此蔑视军法,这大概是“魏延谋反”的深层次原因了,一个人的行为往往是其性格的表象,“魏延谋反”折射出魏延诸多性格问题,而这些性格问题似乎跟蜀汉集团的问题密不可分。整个事件中,魏延无时无刻不透露着“狂妄”二字,“丞相虽亡,吾自见在”,魏延显然是把自己比作诸葛亮了,或许对魏延来说,自比诸葛亮已经算高看孔明了,对杨仪,魏延可没这么客气,魏延曾直言不讳的轻视杨仪:

“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出自《三国志魏延传》)

杨仪连让魏延给其断后的资格都没有,可见魏延心气有多高!

魏延如此孤傲,必然得罪不少人,杨仪就是其中之一,而且可能是最记恨魏延的人。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

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

魏延死后,杨仪狠踹尸体以泄愤,口中叫骂“庸奴”,并诛其三族,杨仪的报复来得不可谓不猛烈。事实上恨魏延的又何止杨仪一人,当魏延杨仪的密报同时送到御前时,董允和蒋琬也不踩了魏延一脚吗?就连陈寿都说:

“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魏延显然是犯了众怒。

虽说魏延的性格使其成为全民公敌,然而性格却不是唯一的原因,刘备的纵容也是原因之一。事实上,在蜀汉朝廷,魏延就像一个被宠坏的孩子,宠溺他的人正是刘备。刘备拿下汉中,众人皆以为会派张飞留守,汉中和荆州都是益州的门户,刘备坐镇益州,关羽镇守荆州,汉中自然是张飞留守,毕竟刘关张是一家。然而镇守汉中的却是魏延,三军震惊。

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出自《三国志魏延传》)。

刘备大宴群臣,为了打消众将的疑虑,曾问魏延:“我现在委你以重任,你将如何御敌?”魏延狂言道:“曹操举国来战,我替大王拒之,曹操要是派大将率十万之众来犯,我为大王鲸吞了魏军。”刘备闻言点赞,众将皆夸其忠勇。魏延的确战功赫赫,但这话却未见得有多漂亮,不过浮夸之言罢了,然刘备称赞,却显出刘备对魏延的偏爱,毕竟刘备不是一个务虚之人。

刘备偏爱魏延,魏延也并非高情商的武将,自视甚高又战功赫赫,魏延自然是谁也不服。适时,除了诸葛亮,又有谁能镇得住魏大将军,即便是诸葛亮,魏延也只有三分敬意罢了,如今孔明已死,被刘备宠坏的这只猛虎,又有谁能制得住呢,所以说魏延之死,刘备是要负上一定责任的。其实不光是魏延被刘备宠溺致死,关羽也是被刘备宠坏的孩子。关羽的性格比之魏延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他连孙权都不放在眼里,还大言不惭地说:“虎女焉能嫁犬子!”

关羽的性格显然有问题,刘备深知这一点,却未敲打关羽,还肆意纵容。据《三国志关羽传》记载:

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刘备入主益州,让关羽镇守荆州,关羽听说马超来降,并深得刘备重用,而关羽又没听说过马超的名号,于是书信成都,打听马超情况,跟自己比如何?刘备知道关羽孤傲的老毛病又犯了,只能自叹无可奈何,让孔明回信。孔明知道关羽孤芳自赏的性子,于是回信吹捧了一番关羽,顺带称赞了一番马超,关羽自觉丞相之意是马超虽为人杰,但尚不如自己,心中大悦,还将书信传阅众宾客。

关羽如此天真的性格,在孙权曹操等政治老炮手中显然活不过三天,最终败走麦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如果说关羽是孩子,刘备便是家长,关羽的性子有问题,刘备不但没有及时敲打,反而有纵容之嫌,不能说刘备有意放纵,至少刘备有失察之责,故而关羽之死,刘备怕是要担点责任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