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全国红军小学数量最多的城市,延安在全市30所红军小学中突出红色教育特色,坚持常年开展讲红色故事、读红色书籍、听红色报告、唱红色歌曲等活动,他们还组织学生开展红色远足,走进革命旧址、烈士陵园等地,重温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身临其境地感受红色历史,将红色基因根植于心。”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方强告诉记者,建设红军小学,就是要让孩子们在灵魂深处打下深深烙印,更好地继承革命先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争做红军传人。

全国红军小学传承红色基因培育红军传人——

托起明天的太阳

■本报记者 潘 娣 通讯员 曹 琦

近日,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公布了最新的全国红军小学名录。名录显示,截至2019年7月1日,全国已建成300所红军小学,覆盖29个省市自治区。

从井冈山到延安,从太行山到沂蒙山……自2007年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启动以来,修建完善和命名的一座座红军小学犹如一个个红色地标,照亮无数青少年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成长成才的道路。在红军小学鲜红旗帜的感召引领下,他们传承红色基因、丰润生命底色,争做红军传人,展示出新时代青少年朝气锐气和责任担当。

覆盖29个省市自治区,300所红军小学托起明天的太阳

在湖南株洲杨得志同志故居,杨得志夫人石莉与红军小学学生们合影。新华社记者 李琰摄

300所红军小学如同300束红色火种,遍布华夏大地

选用红军的旗帜做校旗、选用红军的军装做校服、选用革命英雄的名字做校名……7月1日,湖南陈树湘红军小学授旗授牌仪式在湖南省长沙县福临镇举行,全校上下洋溢着喜庆气息。

“孩子们看到红军的旗帜,穿上红军的军装,很容易就会想到长征那段历史、想到红军官兵当年为革命胜利而浴血奋斗的故事;在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学校里学习,也会不自觉地想起革命英雄,潜移默化地受到英雄精神的熏陶。”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宣传部部长韩胜勋告诉记者,传承红色基因、培育红军传人是每所红军小学的传统。

“陈树湘是谁?他是我们这儿的一位大英雄!”在陈树湘红军小学红色记忆展馆,一位身穿红军服的学生向前来参观的家长和同学讲述陈树湘的故事:在红军突破湘江战役中,陈树湘任红34师师长,负责中央红军总后卫,他率部连续战斗18天直至弹尽粮绝,身负重伤后断肠就义,年仅29岁。

“长沙县福临镇是陈树湘出生的地方,选择福临镇中心小学作为陈树湘红军小学,就是为了纪念身经百战建奇功的英雄陈树湘。”韩胜勋说。

翻开全国红军小学名录,记者发现,已命名的300所红军小学的校名涵盖共和国开国元勋以及不同革命时期的英雄,如井冈山毛泽东红军小学、邓小平红军小学、杨靖宇红军小学、叶挺红军小学、狼牙山五壮士红军小学等。还有不少红军小学的名字是以革命历史遗迹、红色精神或不同革命时期的战役来命名:如遵义娄山关红军小学、延安精神红军小学、淮海战役红军小学等。

遍布华夏大地的红军小学以独特的命名串起了中国工农红军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革命历史。300所红军小学如同300束红色火种,沿着革命圣地和革命老区的轨迹铺展开来,渐成燎原之势。

覆盖29个省市自治区,300所红军小学托起明天的太阳

江苏淮安周恩来红军小学学生在校内“长征园”中攀爬“泸定桥”。熊伟摄

覆盖29个省市自治区,300所红军小学托起明天的太阳

山东沂南换于红军小学学生参加“抬担架救伤员”比赛。新华社记者 杜昱葆摄

突出教育特色,将红色基因根植青少年心中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七一”前夕,在陕西延安保小红军小学组织开展的“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教育活动中,学生集体演唱《东方红》歌曲,引来众多家长点赞支持。

“孩子们怎么样,祖国的未来便怎么样。”作为全国红军小学数量最多的城市,延安在全市30所红军小学中突出红色教育特色,坚持常年开展讲红色故事、读红色书籍、听红色报告、唱红色歌曲等活动,他们还组织学生开展红色远足,走进革命旧址、烈士陵园等地,重温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身临其境地感受红色历史,将红色基因根植于心。

走进铜川市照金北梁红军小学,随处可见红色印记:校门口矗立有革命英雄纪念墙,教室走廊张贴有英雄人物像,板报橱窗里有红色小故事,上下课铃声是嘹亮的军号声,课前一首歌,也多是红色歌曲。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每个班级门楣上,并不是常见的几年级几班,而是用“红26军某连某班”代替。

“这里是红26军发展壮大、走向胜利的根据地,天然带有红色基因。”校长封岗战告诉记者,他们一直在探索传承红色基因的教育模式,比如开设红色教育课程、开展行走长征路线、评选志向领航星等活动。

记者和该校学生聊天发现,《红色照金》和《英雄模范读本》两本书,几乎每个人都看过,每名学生都能讲出几个红色故事。“了解红色故事,感悟先辈革命精神,可以让孩子体会到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学校老师杨楠说,除了每周一次德育课,学校还定期邀请老革命、老红军给学生讲授革命历史,组织师生到照金纪念馆、薛家寨革命遗址等现地感悟,组织学生进军营参观见学,让他们在现实与历史的碰撞中,感受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

不只在照金北梁红军小学,如今这些已成全国红军小学的“标配”——每个红军小学都有专属红色读本,都和一座革命历史纪念馆联谊共建,定期播放红色电影,每天都要升国旗唱国歌。不少红军小学还在校园内设置铁索桥、腊子口等长征路途上的模型,竖立革命英雄的塑像,让学生们经常接受红色革命传统教育,牢固确立理想信念。

“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小学处于人生成长的奠基阶段,‘做什么样的人’对其成长成才有深远影响。”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方强告诉记者,建设红军小学,就是要让孩子们在灵魂深处打下深深烙印,更好地继承革命先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争做红军传人。

覆盖29个省市自治区,300所红军小学托起明天的太阳

四川华蓥市红军小学学生徒步体验红军“长征”。新华社记者 邱海鹰摄

覆盖29个省市自治区,300所红军小学托起明天的太阳

四川小金夹金山红军小学师生翻越红军长征爬过的雪山。喻林斌摄

红色教育模式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

2007年,全国第一所红军小学——“第一红军小学”在贵州省遵义市娄山关落成。自此,一座座修建完善和命名的红军小学如点点星火,穿越时空,照亮无数孩子前行的道路。

12年时光,已有近百万名学生从红军小学毕业,每年还有近百份红军小学申请……红军小学以其独有的红色教育模式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2018年5月30日,习主席给照金北梁红军小学的学生回信,鼓励他们“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牢记习主席的殷殷嘱托,方强表示:“我们正在汇聚相关专家学者和红军小学的资深教育工作者,认真总结红色教育经验,探讨红军小学深化红色教育的新途径,做好深化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大课题,引领红军小学的学生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在陕西延安,赶上周末或寒暑假,人们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革命旧址或红色旅游景区经常可以看到穿着红军服装的小学生讲解革命故事和革命传统。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红军小学所在地的革命历史场馆几乎都有红军小学的“小小讲解员”。延安育才红军小学有“小小讲解员”400多名,他们用稚嫩的声音讲述动人心魄的革命历史,备受观众好评。

从红军小学走出去的师生,身上都镌刻着深深的红色烙印。2012年,25岁的陶建刚师范毕业后,来到大山深处的照金北梁红军小学,作为特岗教师的他,原打算“3年服务期满就离开”,如今在这里一干就是9年。“在这里,我能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陶建刚说。

青岛市黄岛区红军小学学生张夏,母亲因车祸去世后,她帮助奶奶洗衣做饭,照顾患尿毒症的父亲,顶起家中的半边天,被评为青岛市“十佳春蕾女童”;湖北宜昌少年红军小学学生陈子璇,好学上进,获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三好学生”表彰。2018年,全国红军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淮安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组织中小学生参加研制的“淮安号”恩来星卫星,带着淮安市周恩来红军小学等学校学生的1200个心愿,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红色教育开展得卓有成效,一批先进学校脱颖而出:江苏省淮安市周恩来红军小学获全国首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浙江省平阳县凤卧镇红军小学荣获2018“全国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校”……

在好学校与好学生的示范效应下,前来报名的家长越来越多。去年,在当地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下,湖南株洲建成了“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爱国主义军事体验基地”,开设模拟演习、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等60余门课程,辐射长沙、湘潭、娄底、衡阳等周边地市,开放不到一年便吸引3万余名学生来基地熔火淬炼,取得良好的教育效益和社会反响。


结缘红军小学,我将受益一生

■吕文凯 口述 潘 娣 整理

蒙山巍峨,沂水滔滔,风景秀丽的沂蒙山区坐落着一所红军小学——山东蒙阴八一红军小学。我有幸在这所充满故事的小学度过最难忘的六年时光。刚踏进校门时,浑然不知这段经历中获得的宝贵精神财富将一直伴随我成长,影响着我此后人生的每个重要阶段。

到上小学的年龄时,曾参加过抗美援越战争的爷爷告诉我,要去读的小学是沂蒙山区的一所红军希望小学。那时,我只知道红军是和爷爷一样的军人。入学后,我才真正对“红军”二字有了深入理解。

刚上学时,学校红色长廊里悬挂的英雄人物像吸引了我的注意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多学一些新字,我就要到走廊上看一看。到小学毕业时,我已将那些英雄人物以及他们艰苦斗争的故事背得滚瓜烂熟。现在回想起来,故事依旧是那样动人,而我在一次次的回顾中汲取的坚韧不拔、勇往直前、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则深深地感染了我。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几位老红军的后代为学校捐赠了多媒体设备,这让我们课前有了一个活动——唱红歌,《红星闪闪》《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这些歌至今仍萦绕在我的耳边经久不散。

还记得学校组织我们去孟良崮革命纪念馆和沂蒙六姐妹纪念馆参观时的情形。听着三万沂蒙优秀儿女献身疆场的革命故事,看着革命先辈使用过的生活用品……我不禁想到,出生在沂蒙山这片红色热土,每一寸土地都流淌着先烈的热血,我应该不忘初心,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自那时起,我立志要参军,把红军精神和沂蒙精神传承下去。

2011年,我上五年级时学校进行了一次翻修,我把学校的变化和自己的成长经历写信寄给了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不久,我收到了他的回信,他在信中说:“希望你和同学们不辜负父母和老师的期望,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品德修养,长大后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用自己的双手把祖国和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习主席的勉励再一次让我坚定了参军报国的理想。我在心底暗暗发誓:一定不辜负习主席对沂蒙革命老区青少年的殷切希望。

3年初中、3年高中的6年时间里,学业繁重,多少次面对学业上的压力内心曾泛起对未来的迷茫,但想到红军小学的经历,想到沂蒙的革命先烈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仍为了心里必胜的信念咬牙向前,已经过着幸福生活的我怎能在面临学习上的小挑战时就止步不前?6年来,我努力学习,遇有困难认真克服,终于在今年高考取得高出一本线40多分的理想成绩,离梦想的军校又近了一步。近期填报志愿,我如愿报考了心仪的军校。

高中毕业后,我又回到蒙阴八一红军小学,一个崭新的小学呈现在面前:校园环境更加美好,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听老师说,现在学校还定期放红色电影,举办红歌比赛、讲红色故事比赛……我告诉学弟学妹们:在这所学校学习很幸运,能收获许多独一无二的东西,在这里和红军结缘,将会受益一生。

我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长大,毕业于红军小学,从小心中就种下红色的种子。未来,我希望能从事祖国的国防事业,用实际行动谱写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华章。

来源:解放军报客户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