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脉连绵起伏,与汤汤酉水孕育出湘西神秘而独特的文化。这片土地独有的物产、气候、资源与历史,浓缩在一张小小的四方餐桌上。无论在边城、凤凰还是芙蓉镇,那些摆呈在餐盘里的“酸、辣、野、腊”,无一不蕴涵着湘西的正宗味道,让你得以用味蕾触碰这片土地最深处的灵魂。

   主调:酸辣

  先祖们从荆楚江汉千里迢迢的避难与迁徙,水祸旱魃的肆虐与横行,历朝历代官兵的围剿与匪患,让湘西的饮食定位在“酸辣”上成为必然。只有酸辣,才能使食物得以不变质的贮存,成为大灾大乱时的救命粮。

  随着时间的发展,如今湘西的生活早已没有了当时的窘迫与粗糙,而这种风味十足的味道却在这片土地上流传了下来。

  湘西酸鱼

  “苗家不吃酸,走路打踉跄”。若你去湘西人家做客,主人一定会上一道酸鱼以表热情与尊重。酸鱼多以鲤鱼为原料,鱼肚里塞上糯米,佐以辣椒面、盐、生姜、大蒜等香料后放入酸坛,一层鱼,一层盐,重重叠叠,紧紧密密压实后密封几个月。

  

  开坛时馨香而又酸甜的气味直冲五脏六腑,光闻着全身的毛孔都仿佛被打开。酸鱼可清蒸亦可油炸,酸甜悠长、香辣可口,佐以香浓性烈的苞谷烧更是别具风情。

  湘西酸萝卜

  在凤凰,只要有人群来往的地方,就有卖腌酸萝卜的摊子。一个个透明的玻璃坛子里装着浸泡得晶莹透光的萝卜片,鲜红的辣子汁更是让人看得口齿生津。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游客,都对它情有独钟。入口酸甜脆辣,清香可口,让人胃口大开,且食欲无穷。

  

  血粑鸭

  “三日不吃酸和辣,心里就像猫爪抓,走路脚软眼也花”。而作为辣味代表的血粑鸭,则是湘西每家每户都会做的特色菜了。

  

  血粑是指混合了鸭血的糯米块,蒸熟后切片油炸煎制,鸭则一定要用湖南土生土长、户外放养的紫麻鸭,去除内脏、头、脚、颈和脊骨后剁成块状,佐以入味的辣椒、八角、桂皮、花椒,用纯正菜籽油下锅爆炒,最后加入血粑一并焖煮收汁。这样做成的血粑鸭既有鸭肉的鲜美味浓,又有血粑的清香柔糯,吃起来辣中带麻,唇齿香浓。

   精华:熏腊

  在还未领悟到湘西多样而丰富的美食特色前,对外地人而言,腊味,便差不多是整个湘西味道的概括。湘西的腊味种类繁多,有腊兔子、腊鸡、腊板鸭、腊鹅、腊牛肚、腊牛巴干(牛肉干)。猪身上加工的腊味就更多了,有腊猪头、腊肉、腊香腸、腊肚子、腊舌子、腊猪脚、腊肝、腊肺、腊腸子。再加上腊鱼、腊狗、腊豆腐、腊豆渣,品种上百种。

  湘西腊肉

  熏制出腊味。在湘西的历史上,腊肉既书写了一份骄傲,也承载了一段酸楚。每到冬月,便是湘西人们宰杀年猪的时刻,除去用来过年的分量,剩下的猪肉,便是新一年里以备不时之需的存粮。

  

  为了更方便保存,人们将余下的猪肉切成三至五斤一块,抹上椒盐、香料、白酒等腌制七八天,随后再将其挂在火堂熏烘。在每一间吊脚楼里,你都能看到用绳子穿挂在灶头上方,被熏得油光发亮的黝黑腊肉,甚至于走在湘西苗寨的羊肠石板道上,迎面一间蒸气氤氲的小吃店铺,都会发现大喇喇放在蒸笼里售卖的零食,竟然是一根根被切得方方正正的腊肉块。

  湘西腊肉多是隔年熏腊肉,久藏不坏,嚼在口里,肥而不腻,齿颊留香。

  社饭

  腊肉是社饭的灵魂,社饭是湘西人的社祭遗风。

  金可文摄

  二月二社日吃社饭,民间又称为“过社”,“拦社”。将鲜嫩的蒿菜与野葱剁碎焙干,再将过冬腊肉切细成丁,稍微榨出油,炒香备用。煮饭时以三分糯米和一分粘米混煮,煮熟后将三样配菜放入锅中搅拌均匀,阴火焖熟。讲究的人家一定会用铁锅加柴火,这样烧出来的社饭很香,腊肉的肉香、稻米的谷香、野菜的清香混合在一起,芳香扑鼻,松软可口,十分鲜美。

   风情:小吃

  湘西地理位置特殊,受周边文化的影响,风味小吃也异常丰富。

  如泸溪的斋粉,凤凰的炒黄豆粉、姜糖,保靖的杠子面,龙山的霉豆腐、油茶汤,乾州的醋萝卜、油炸红薯片、油炸苞谷子、碗儿糕、油炸糕,永顺万坪的豆腐、绿豆面、酸菜糍、霉豆腐等。还有椿卷、烧麦、汤圆、馄饨、刮凉粉、凉面、魔芋豆腐、糍粑、蒿菜粑、吊浆糍、糖馓、蒸饺、灌肠粑、桃花虾、麻圆等,名目众多。

  凤凰姜糖

  姜糖不仅是到凤凰必买的特产,闻着喷香,咬着酥脆,恰到好处的甜和辣相结合,令人唇齿留香,回味悠长。而在当地老街看姜糖拉制的现场,也是一次很有意思的旅行体验。

  

  生姜和红糖加水熬煮成粘状时,便可以出锅冷却了。等到可以拉出丝来,姜糖师傅们便将它挂在门旁的巨大铁钩上,拉长、绕圈、再拉长,如此这般地反复拉扯,等到这团糖块变成一条条带着纹路的糖条,便有人用剪刀将它们剪成拇指大小的三角形,至此,还略带着温热的姜糖便做好了。

  芙蓉镇米豆腐

  20世纪80年代,一部电影《芙蓉镇》让王村名声大噪,也带火了当地的特产米豆腐,远近相邻纷纷慕名而食。时至今日,芙蓉镇刘晓庆米豆腐店,依然是游客们争先打卡光顾的地标。

  

  永顺的米豆腐多是淡绿色的正方形方块,加入辣椒油、香葱、醋等调料调味,润滑鲜嫩、酸辣可口;龙山的米豆腐则多是嫩白色的椭圆形,浇上香油、辣椒,入口清凉爽口,软糯细滑。

  洗车河灯盏窝

  灯盏窝是湘西山区里流传了一百多年的早餐标配。当地人叫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粉,不去巷口的小摊买上两个刚炸出锅的灯盏窝配着,早餐就好像缺了什么。

  

  这种由大米和黄豆打浆油炸而成的小吃,因制作时使用的勺子类似桐油灯盏而得名灯盏窝,即便在物价飞快上涨的现在,灯盏窝依然保持了1块钱2个的良心价格,一口咬下去清香不腻,厚外松软,薄外酥脆,浸泡在味浓香辣的米粉汤里,更有别样的味道。

  油茶汤

  

  油茶汤是土家人待客的上等饮料,取材自然,加工简便。先将青菜叶拌玉米或黄豆在锅中炒香熨熟,再掺少许芝麻、茶叶,接着添油放盐加水,烧开后复添加炒米,即成香咸可口的美汤,有舒心健胃功效。

   特色:野味山珍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湘西山高林密,植被繁茂,于是乎,在湘西人的食谱上出现这样一些“山珍野味”,也就并不意外了。

  山珍

  野菌、野蔬菜,是大山对湘西人的特殊恩宠,一年四季,湘西的山珍吃不尽。野蔬菜系列,有鸭脚板、水芹菜、蕨根、山竹笋、椿木芽、鱼腥草根、地米菜、野葫葱、马齿苋,爱吃野菌野果,也有枞菌、乌菌、猴头菌、金针菇、剥皮菌、八月瓜、茶泡等等,曾有人列出过湘西的野菌菜谱,不重样有40多种。

  

  桃花虫

  桃花虫是一种统称,对湘西的苗族人来说,桃花季节,除了虾以外,在溪河里打捞上的各类小虫子都是“桃花虫”。

  

  捞上来的桃花虫经晒干,炒香后即可食用,味道鲜美,是苗家饭桌的上等好菜,也是平时招待贵客的特色美食。尽管许多外来游客对它避之不及,但湘西人对桃花虫的喜爱依然让这种美味在边边场上卖出80元一斤的高价。

  蝉猴

  蝉猴也叫知了猴,是蝉的幼虫。夏天一到,花垣的麻辣知了又上市了。一把手电筒,一个竹篮子,便是夏夜捕捉知了猴的所有工具。河边上、树林里,一趟走下来总有不少的收获。蝉猴最原味的吃法,是佐以辣椒和椒盐简单一炒,入味后即食,入口香脆无比。

  

  蒿草粑粑

  野菜,从来都是大自然尽情馈赠的清爽美味。湘西蒿草粑粑的小摊随处可见,这种深绿色的小点心以蒿草为主料,将齐头蒿、艾蒿、苦蒿、野茼蒿等各种蒿草伴在一起,团成圆形,然后再用一片树叶松松地圈裹起来,造型粗犷但野趣十足。

  

  原料少了糯米,湘西的蒿草粑粑便拥有着清爽的口感和香味,它的不同寻常不止于这一点,据传,湘西放蛊,最早就是放在这蒿草粑粑中的。

   民俗:宴席

  苗家宴

  

  要体验一次最正宗的苗家宴,一定要去最纯正的苗寨。在吉首德夯苗寨,一场别开生面的宴席开宴了。

  伴随苗家阿哥阿姐欢快的歌舞,一席纯正的苗家“酸宴”摆上了桌。酸肉、酸萝卜、酸竹笋、酸鱼、糯米酸辣椒,清一色的酸辣味,真是无“酸”不成席。

  客人就位,还不能马上动筷子,要入乡随俗,还得按苗家做客的“程序”来。先要端起桌上的炒米茶,拿起筷子在碗里搅拌,随后一口喝掉。随后苗家阿妹又送来了自家酿造的包谷烧酒,伴随着敬酒歌喝下香醇的美酒,便能开餐了。

  苗家献上的一桌酸菜,是他们珍藏多年压箱底的好货,为的就是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在这阵阵酸爽中,才能体验到苗家人真正的待客之道。

  牛头宴

  硕大牛头一锅煮,绝对是一场“看起来挺吓人”的宴席。“牛头宴”是将整只牛头蒸熟后连大铁锅一起端上席,并配以泡红辣椒、酸肉、蒿子粑、腊肉等,客人们用刀子切割牛头上的肉食用。看起来吓人,吃起来却十分鲜美,每一块肉都鲜嫩湿润,肥而不腻。

  卢瑞生摄

  编辑 | 之之撰文 | 一尾

  摄影 | 一尾、刘洋、小雅(除署名外)

  部分照片来自网络

  出品 | TOP旅行新媒体中心

  洽谈 | [email protected]

  QQ|18059822

  TOP趣旅行

  旅游 | 文化 | 美食 | 玩家 | 艺术

  一切有格调又有趣的内容分享

  关注我们把世界装进口袋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