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城南有座五泉山,这里离市中心很近,有山有寺,还有俨然成为新信仰的霍去病雕像,于是每到假日,游人如织。兰州动物园就位于这座山中。

兰州动物园里有数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值得一看。其中之一便是大鸨。别看大鸨像个火鸡似的,它们其实是广义上的鹤。大鸨的雌雄差异较大。公的个头较大,可达10多公斤,堪称最重飞鸟之一;而雌鸟个头较小,才重4-5公斤。

看到“鸨”这个字,你首先想到的是哪个词?可能是“老鸨”。关于“老鸨”一词的来源,有人认为就是古人无法识别大鸨的雌雄,认为它们只有雌鸟,只能成为万鸟之妻才能繁殖,性本淫荡。于是,便把妓院老板称为“老鸨”。大鸨虽不是一夫一妻制的动物,但从脑补出“万鸟之妻”到“老鸨”这样蔑称,纯粹是因为人类眼瞎。

这一个个体比较小,应该是雌性。

大鸨在春季最好看。那时,它们会迁徙到繁殖地,雄性会生出繁殖羽,异常之华丽。几个雄性个体之间,也会发生激烈的比美、战斗,来赢取繁殖的机会。它们在繁殖季时的样子,可以参考我之前写的这一篇:帝国底蕴,洋溢于小小标本中。

兰州动物园的大鸨笼舍,是所有鸟类里最好的。笼子很久,是老式的铁笼,也不大,但正中栽种着一片片高草,还有一个木制栖架。大鸨在草丛里可卧可躲,状态较为恬静。这样的笼舍,在铁栏之后造就了一个小小的世界,动物较舒服,人看着也舒服。

黑鹳则是兰州动物园所展鸟类中的另一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尽管叫“黑鹳”,但它们并不是全黑的,鸟嘴和腿是红色,腹部是白色,即使是那些黑羽,在太阳底下也会泛出金属绿和一点微妙的金属红。当它们落在地上的时候,神情动作可以逗逼,也可以深情,仔细看,总觉得是一种戏很多的鸟类。

这样高保护等级的鸟类,若是放在游戏里,出场应该自带高光,脑袋会上跳出五彩王冠。但在兰州动物园,却没有什么展示上的强调。大鸨还好一点,至少有个独立的笼舍独立的标牌,路过的游客因为普遍不认识“鸨”这个字还会驻足看一下。黑鹳住在水禽混养笼里,没有任何强调,反而没有身边的大白鹅显眼。

北山羊。

兰州动物园最值得一看的动物类群是有蹄类。这里的西北有蹄类集得比较齐,光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就有北山羊、羚牛、白唇鹿、西藏野驴、蒙古野驴,梅花鹿也是国一,但我不确定是不是西北自然分布的亚种。记录中,这里还养过斑羚,但我去的时候没有看到,不知是不是不在了。

我的朋友@北京动物园爱好者 说:“中国动物园的趋同性越来越严重,无论是规划设计还是展示物种。西北地区倒是因地制宜有一些本土有蹄兽类形成特色,如果有科学的行为管理支持,那就无敌了。”确实如此,我跑的这5个西北动物园都有极富特点的有蹄类展区,这样的特色阵容,在国内其他地区是没有的。

岩羊。

但这些动物园对有蹄类的自然教育、饲养展示都有不足,甚至是很大的不足。兰州动物园是一个老派动物园,其笼舍基本都是老式的铁栏杆、硬地面、小笼舍,条件相当有限,标牌也就是写了名字和简单的介绍,完全没有办法让游客体会到这些动物的神奇的行为和珍贵。

兰州动物园似乎对自己的羚牛颇为重视,用了好几个场馆来饲养,听说这里的羚牛繁育做得还不错。这些羚牛看起来都膀大腰圆,毛色鲜亮,健康还是挺健康的。但请看上图这头伸懒腰的羚牛,看它的蹄子。这头羚牛的蹄甲都太长了,尤其是左前腿。正常的羚牛蹄甲比这要短得多,可向我的公众号(ID:NewMediaBusiness)发送“蹄甲”这个关键词,我发正常的图给你看。

地面软硬不合适、动物运动量不够,都会导致蹄甲的磨损过慢,长得太长。这个结构就相当于我们人类的鞋,太长就不合脚,运动起来就难受,进而会进入恶性循环。可以说,蹄甲正不正常,是动物园里有蹄类尤其是牛科动物养得好不好的标志之一。

这些老笼舍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完全防不住投喂。这里的各种有蹄类、各种猴子、各种大象,都被投喂得一看人就兴奋,完全展示不出自然行为。不得不说,兰州动物园是我去过的动物园里投喂特别严重的一个。此地的游客,常常是一个人扔,周围围一圈人叫好。我还遇到一对熊孩子从苹果上咬下小块来投喂狮子,丫们被我骂了一顿之后,根本不改,继续接着投。还看到几个小女生,看到大象前面“禁止投打动物”的牌子后特别难过,觉得大象太可怜了,扔了一堆零食过去……我擦,旁边不还有个“禁止投喂”的牌子吗???

在这样的环境下,利用笼舍设计来防投喂,就是唯一的办法。兰州动物园的熊山、猴山虽然都是老式的坑,尤其熊山也没有啥丰容,但在上部加了一圈高大的铁网,投喂虽然还有,但少得多得多。这事儿不是不能治理的。

兰州动物园里养得最差的莫过于中型猛兽。这里有豹、黑化美洲豹、斑鬣狗、狼,曾经还有猞猁,但都关在老式的狭小铁笼当中。笼舍太小、环境单调,动物的行为就单调。全开放的铁笼,加上了密集的铁丝网来保护游客兼防投喂,却无法挡住低素质游客的吼叫、干扰,这会让动物紧张。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