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静态路由的工作原理,有助于解决一些静态路由故障!

以下为学习笔记共享:

静态路由的主要特点

在配置和应用静态路由时,我们应当全面地了解静态路由的以下特点,否则你可能在遇到故障时总也想不通为什么:

1.手动配置

静态路由需要管理员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手动配置,路由器不会自动生成所需的静态路由的。

静态路由中包括目标节点或目标网络的IP地址,还可以包括下一跳IP地址(通常是下一个路由器与本地路由器连接的接口IP地址),以及在本路由器上使用该静态路由时的数据包出接口等。

2. 路由路径相对固定

因为静态路由是手动配置的,静态的,所以每个配置的静态路由在本地路由器上的路径基本上是不变的,除非由管理员自己修改。

3. 永久存在

因为静态路由是由管理员手工创建,一旦完成会永久在路由表中存在,除非管理员自己删除了它,或者静态路由中指定的出接口关闭,或者下一跳IP地址不可达。

4.不可通告性

静态路由信息在默认情况下是私有的,不会通告给其它路由器,但网络管理员还是可以通过重发布静态路由为其它动态路由,使得网络中其它路由器也可获此静态路由。

5.单向性

静态路由是具有单向性的,也就是它仅为数据提供沿着下一跳的方向进行路由,不提供反向路由。所以如果你想要使源节点与目标节点或网络进行双向通信,就必须同时配置回程静态路由。

如图7-2所示,如果想要使得PC1(PC1已配置了A节点的IP地址10.16.1.2/24作为网关地址)能够ping通PC2,则必须同时配置以下两条静态路由。

图7-2 静态路由单向性示例

① :在R1路由器上配置了到达PC2的正向静态路由(以PC2 10.16.3.2/24作为目标节点,以C节点IP地址10.16.2.2/24作为下一跳地址);

② :在R2路由器上配置到达PC1的回程静态路由(以PC1 10.16.1.1/24作为目标节点,以B节点IP地址10.16.2.1/24作为下一跳地址),以提供Ping过程回程ICMP消息的路由路径。

6. 接力性

如果某条静态路由中间经过的跳数大于1(也就是整条路由路径经历了三个或以上路由器结点),则必须在除最后一个路由器外的其它路由器上依次配置到达相同目标节点或目标网络的静态路由,这就是静态路由的“接力”特性,否则仅在源路由器上配置这么静态路由还是不可达的。

如图7-3所示是一个三个路由器串联的简单的网络,各个路由器节点及PC机的IP地址均在图中进行了标注,PC1已配置好指向R1的A节点地址的网关,现假设要使PC1能ping得通PC2,则需要在各路由器上配置以下四条静态路由(两条正向,两条回程):

图7-3 静态路由接力性示例

① :在R1路由器上配置了到达PC2的正向静态路由(以PC2 10.16.4.0/24作为目标节点,以C节点IP地址10.16.2.2/24作为下一跳地址);

② :在R2路由器上配置了到达PC2的正向接力静态路由(同样以PC2 10.16.4.0/24作为目标节点,以E节点IP地址10.16.3.2/24作为下一跳地址);

③ :在R3路由器上配置到达PC1的回程静态路由(以PC1 10.16.1.1/24作为目标节点,以D节点IP地址10.16.3.1/24作为下一跳地址),以提供Ping通信回程ICMP消息的路由路径。

④ :在R2路由器上配置到达PC1的回程接力静态路由(同样以PC1 10.16.1.1/24作为目标节点地址,以B节点IP地址10.16.2.1/24作为下一跳地址),以提供Ping通信回程ICMP消息的接力路由路径。

7.递归性

有时我们会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静态路由的“下一跳”必须是与本地路由直接连接的下一个路由器接口,其实这是片面的。

前面说了,静态路由没有建立邻接关系的Hello包,静态路由也不会被通告邻居路由器,所以它的下一跳是路径中其它路由器中的任一一个接口,只是能保证到达下一跳就行了。这就是静态路由的“递归性”。

8.优先级较高

因为静态路由明确指出了到达目标网络,或者目标节点的路由路径,所以在所有同目的地址的路由中,静态路由的优先级是除“直连路由”外最高的。

静态路由适用于小型网络,网络管理员易于清楚地了解网络的拓扑结构,便于设置正确的路由信息,其缺点在于:

需要在路由器上手动配置,如果网络结构复杂

跳数较多的话,仅通过静态路由来实现路由,还可能造成路由环路

如果网络拓扑结构发生改变,路由器上的静态路由必须跟着改变,否则原来配置的静态路由将可能失效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