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策略支架”的论述文写作教学(中)

郑可菜

(浙江省温州中学)

二、怎么写:以“策略支架”提升思维品质

(一)开发“鱼骨图支架”:阶梯思维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在论述文写作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的方法,就是一种技术层面的操作,其实质上是化抽象思维为具象图示,给学生提供一个可视化的支架,用节点、网状、连线等表示彼此关系的图示,搭建思维的阶梯,从而拓宽学生思维空间、理清学生写作思路的过程。借助鱼骨图(也称为“因果图”)支架可以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来发现问题的“根本原因”:

交流 | 基于“策略支架”的论述文写作教学(中)

学生以线性思维方式思考的话,其思路有可能仍然局限在某一个层次某个单一向度上,当思维导图的一支一脉延伸至另一维度时,学生思维得到激发,基于这个核心点,可以再做发散性的思维延伸:分析质疑相似性的物件、事件、人物,或是探究前提、条件等。

这种思维支架可以运用到任何一个需要探求原因的“现象”上。如:

(1)出国旅游不讲文明。

(2)清明节微信代祭扫服务。

(3)中国式过马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

(4)文牧野导演的电影《我不是药神》票房突破 30 亿……

以分析电影《我不是药神》为例,学生罗列了诸多原因,如“反映了沉重的社会现实”“演员演技高”“导演想法新颖”“同类的电影很少”等。虽各种原因都兼及,但分析问题缺乏逻辑,思维活跃中错杂着混乱的逻辑与偏激的观点。这也是典型的学生思维样式。借助鱼骨图,从四个向度分类分析,其原因分析便显得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交流 | 基于“策略支架”的论述文写作教学(中)

鱼骨图利于因果追问,教学中借助这种直观清晰的思维图式,学生思路的推进探寻不再局限于某一方面原因,而是能更发散、更有条理、更合逻辑地去探寻更多维度的根本原因。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是论述文写作中的“渔”。获得这一思维能力,能举一反三。

(二)开发“图表支架”:就事论理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图表支架”包括概念图、维恩图、比较矩阵、时间线、流程图、评价量规等图表。它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和简明性等特点,教学中可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形象来规范学生的写作思维。

以论述文写作中的审题立意为例。如对“社会热点”“社会现象”发表看法这一类型的命题形式,它有别于名人名言的哲思型材料作文,我们姑且称之为“具体事件类”作文。对这类作文如何审题立意呢?许多学生在审题中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就材料论材料,只局限于现象而没有对这类现象的本质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殊不知,命题者所给的材料(现象 / 事实 / 社会热点),往往只是为了触发学生思考、论述的“切入点”,还需要学生综合概括,用更广大的视野格局来审题立意,要做到基于材料又高于材料,就事而论理。

我们以研制的“三筐式”图表支架为例,来作一说明:

交流 | 基于“策略支架”的论述文写作教学(中)

借助图表可以引导学生梳理具体现象类命题的层级,有效避免“就事论事”的写作流弊;明确写作的主要内容、讨论的问题不仅是“底筐”的现象,而且要“由点及面”“由此及彼”“由个而类”分析“上筐”的话题。“三筐式”图表支架审题立意法,要求全面把握材料,归类其现象,再寻求其上位的“属”概念,继而探寻其背后的价值意识、观念、情感态度等,寻找围绕现象的上位概念,着眼于“范畴”观照,注意到事件背后的心理、价值观等,增加文章的思想深度。

当然,其根本前提是学生要正确理解材料,写作时还要突出对“现象”切中肯綮的具体分析,不能只“范畴”不“现象”,弃材料而言他。这样,难免有离题之嫌。

借助这样的支架,可以将陈述性知识范畴的思维方法向程序性知识转化,将写作任务具体化、知识化、可操作化。在具体文题中的运用如下:

交流 | 基于“策略支架”的论述文写作教学(中)

(三)开发“组合支架”:多管齐下促进思维的流畅性

平庸的“平面文”“举证文”,无视概念的逻辑关系和事物的内在矛盾性和复杂性,呈现的是“绝对化”的线性思维或平面思维。要引导学生走出“简单举证”式的行文方式,改变直线化、平面化、单一化的思维方式,需要多管齐下。我们设计以下几种支架,提升学生具体分析、深入说理的能力:

1.流程支架。

阐释类论述文:观点+解说+例证

建议类论述文:(问题+分析+建议)聚焦问题—因果分析—比较联系—合理建议(思维逻辑:“聚—问—联—比—提”)

在教学过程中一一拆分“流程”,分解写作任务,分模块、有梯度地一一指导,能够使论述思路合理推进——基于因果追问,基于比较异同提出合理建议。

2.“汉堡式”立体结构支架。

论述文写作需要考虑建构立体化的写作结构,思考要具有层次性,需要对自己写作的这个话题有完整的思考——怎么写、从哪些方面写。我们搭建的图表支架和设计的“思路”“文脉”“四问”的层级递进可促进学生多维思考:

交流 | 基于“策略支架”的论述文写作教学(中)

以上支架促进多维思考, 纵深开掘论述文写作的思考路径,着力对话题“定点钻探”,而不是平面铺展,体现了行文结构整体上的逻辑结构力量。

(四)开发“范例支架”:“名家范例”助推思维的精进性

名家范例的用词、句式表达,以及段落编排、篇章架构、思维逻辑、思考深度等是学生论述文写作的范例。教师可选择有思想维度、论述有力、契合度高、示范性强的样本,以供学生借鉴、模仿、参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要求:“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在论述文写作教学中,为引导学生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教师可精选某本学术著作、某期刊的精华文、某篇时评作为“范例”学习。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从“范例”中借鉴表达的方式,学习如何阐述和论证自己的观点与立场等。我们尝试以专题性学习为主要方式来进行“整本书阅读”的实践研究,并以此推进论述文写作教学:

交流 | 基于“策略支架”的论述文写作教学(中)

有选择地阅读这六部著作中的作品,要求学生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并能在阅读过程中作批注点评,提出自己的疑问。

基础阅读阶段,每本书每章节跟进“思维点拨”“读写思辨”等板块任务单,引导学生模仿、分析质疑和反思。

检视阅读阶段,教师分层设计活动,提炼和归纳文章特点,指导学生就书中观点鲜明、论证充分、材料翔实、逻辑严谨的文章进行借鉴参考。

模仿写作阶段,学写、仿写一个段落、一个篇章直至全文的结构安排、多维思考角度等,帮助学生领悟、内化、迁移所学知识。如行文内容要求“论据恰当,讲究逻辑”,行文方法要求“一事一议”“一点一议”,可借鉴熊培云《自由在高处》一书,其中的《条件即逆境》《哪里有混乱,哪里就一定有不自由》《以河为界的正义》《梭罗的树林》等都是很好的范例。

(本文选自《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19年5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