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幼儿园阶段的教育问题,一直以来都存在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认为幼儿园孩子应提前学习尤其是是应该提前学一些小学知识,这样才能够让孩子更好的适应小学生活;另一种观点则是认为幼儿园阶段孩子就是应该吃喝玩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而不要过早的去接受所谓的“应试教育”。

作为一位尽力去争取更多时间进行有质量陪伴教育的的父亲,我认为并不完全认同上面的这两种观点。事实上在生活中,我我虽然见过有人这么说过,但是还真没有见到过有人真的能够给孩子给予这两个极端的生活安排。随着“父母”们的文化水平提高以及对待孩子教育重视的程度提高,在孩子的生活、教育问题上,我们已经很难再看到这种极端现象了。

幼儿园“玩”还是“学”,背后是父母的生活态度体现

往往能够看到的情况是因为人们在为了论证或者表述自己观点以及提供建议的时候“因为需要”才会把一种“现象”拿出来单独作为独立的“例证”或者“论点”来进行讨论罢了。

这就好比我们在说“升学”这件事情的时候一样——当谈及的目的是为了释放压力、表达不满的时候,很多人就会极力举证各种负面问题对“考学”进行批判,以此证明当下的教育是失败的;但是同样谈及这个话题的时候,对象变成了学生、孩子的时候,这种一面倒的批判就会变成鼓励、引导、支持等等非常正面、积极的方向。

当然,有人一定会表示我这是“诡辩”,因为前者批判的是“教育”本身,而后者只是如何“驾驭”的方法和为何要这么做的理由等。

我不否认这两者是存在本质区别的,但是如果我们在往深层次考虑一下的话——那些极力反对的“学”的人们是不是因为他并没有好的办法去驾驭这件事情,所以才会极力反对的呢?是不是那些“反对者”他们是出于“实在没得选”之后的无奈发泄呢?

那么“学”和“玩”到底是否真的是一对“死敌”呢?

出现两种不同声音的背后又是何种原因导致的呢?

今天不语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在这件事情上的一点分析后的心得。

幼儿园“玩”还是“学”,背后是父母的生活态度体现

父母的生活态度影响对“玩”与“学”的定义不同

我认为之所以人们会对同样的事情产生不同的看法、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家对生活的态度,而这个态度我们可以简单的分为“积极态度”和“消极态度”。

然后我们回到“学”vs“玩”的问题上来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何尝不是反映出了“积极”vs“消极”的态度呢?

但是我相信,其实那些已经在做这件事情(孩子幼儿园怎么过的这个问题)的人们应该几乎都不会走两个极端的。只不过他们的一些行为,使得一些站在外面看的人却会这样认为——比如当我们看到有的父母在孩子学习上要求的比较高、孩子学的内容也比较超前,那么作为“外人”极有可能就会主观的认为这是“虎爸虎妈”,他们会更看中孩子的学习……

但是这种判断是不准确的,因为:

1、我们不可能跟以上两种不同家庭(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

2、我们只看到了两种不同家庭(父母)的某一方面的行为;

3、我们只看到了“行为”的本身,去没看到行为背后的含义;

4、“学”和“玩”本身是不能够直接比较的。玩和学是生活中的两件事情,而这两件事情本身是不存在绝对的独立关系的,甚至很多时候人们还可以做得到玩中学、学中玩。这两者并不是有你没我,有我没你的你死我活的关系,如果我们真的这么认为了,那么问题是出在了我们的身上,而不是“玩”或者“学”的身上。

最为成年人,我们都会根据自己的一些经历以及所见所闻对一些事情有一些属于自己的“独到见解”,换句话说,每个人对待“生活的意义是什么?”的理解是不同的。在这个问题的理解上是跟每个人的人生经历甚至是童年经历有着直接关系的。

在这里我们只去两种不同的表现即“积极”和“消极”来做分析。

幼儿园“玩”还是“学”,背后是父母的生活态度体现

那么即便我们都不懂心理学、不懂教育学也没关系,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态度之下我们(或者孩子)能够收获的是什么。

换句话说,同样是“学”或者同样是“玩”,因为父母的态度不同,自然也会导致采取的方式不同,从而也会导致孩子在这两件事情(事实上几乎是关系到孩子的所有方面)上出现不同的效果。

接下来我就分别就“学”和“玩”在父母选取的不同“态度”影响下会出现的哪些不同效果进行介绍。

幼儿园“玩”还是“学”,背后是父母的生活态度体现

积极的态度可以让学习变得快乐且“润物细无声”

孩子从出生以来无时无刻其实都是处在学习的过程中,只不过我们可以认为的进行一下划分,例如有的属于文化课学习有的属于生活学习而已。但是它们彼此之间还是存在很大的难以区分的地带,而这种难以区分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学”的方式问题。而父母对待“学”的态度会导致其在方法上的选择上存在极大的不同。

在这类我先讲几个实例,然后我们再结合例子进行讨论:

第一个例子:

同样是学习1+2=3这个问题,如果你拿着纸笔或者书教孩子去学,那么这是我们传统认知里的“学习”,而且也符合题主说的“学小学”。

但是现在我不这么教孩子,我在孩子吃西瓜的时候我先给他一块放在左手,然后跟他说“给你左手方一块西瓜”,然后我再给他两块放在右手,并且告诉他“再给你右手放两块西瓜”,然后我跟他说“你的左手有一块西瓜,你的右手有两块西瓜,那么你现在左手和右手放在一起,看看自己一共有几块西瓜了?”(ps:如果你认为数数也是提前学小学的话我就没啥好说的了),纵然孩子不知道这个过程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话就是“1+2=3”的问题,但是他却可以真的理解为什么1+2=3。不是吗?

我没有跟孩子说这是小学的10以内加法问题,也没有让孩子拿出纸笔来正式的去学,但是孩子却可以很容易的掌握。

幼儿园“玩”还是“学”,背后是父母的生活态度体现

事实上,除了用“西瓜”,我们还可以同很多的“教(实)具(物)”来做这样的学习,甚至完全可以做得到在日常的生活、玩耍中就能学得会、理解的透。

第二个例子:

如上例我刻意的提到了“左和右”,除此之外“长和短”、“高和矮”、“胖和瘦”、“大和小”……这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真的需要刻意的去学吗?

再有一年级比较有难度的问题“认识时分秒”和“认识人民币”这两个问题。

我们也需要刻意的去学吗?

显然这些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所谓的“小学内容”是完全不必刻意的去学习的。

幼儿园“玩”还是“学”,背后是父母的生活态度体现

日常生活中我们有的是时间、机会去让孩子接触并且掌握这些。

第三个例子:

拼音问题,上学后的学法是一种学法,除此之外呢?

通过动画片、音频、挂图、卡片等等很多种方式我们一样可以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

然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带着孩子在不断地亲子阅读过程中(读那些有拼音的书时候)对孩子进行应用训练,这个很难吗?

其实这种例子还有很多,我这里只是简单地说了几个跟小学低年级内容相关的例子。

实际上不知道看到这里大家有没有想到另外一个问题——这个所谓的“学”的过程中,孩子难道仅仅就是学了那点小学知识吗?

幼儿园“玩”还是“学”,背后是父母的生活态度体现

显然并非如此,因为在这些积极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还会:

1、在表达能力上得到锻炼;

2、在专注力上得到训练;

3、在阅读理解能力上得到提高;

4、在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上得道训练;

5、亲子关系得到进一步提升,例如来自父母的表扬、肯定等等;

6、创造了更好的机会亲子沟通,例如父母更加清楚孩子的变化等等。

……

所以你看,如果父母采取的是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孩子的学习(早教),那么其能够达到的效果、受益是否会比反那些消极态度(比如说“就是让孩子玩”)更有意义呢?

幼儿园“玩”还是“学”,背后是父母的生活态度体现

因此,提前学小学不过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要“学”的内容之一罢了。只不过是被一些“有心人”给故意的“标签化”了而已。而在这个过程我,我们做父母的往往也容易陷入一个误区——给孩子贴上一个“不爱学”的标签!实际上并不是孩子不爱学,问题不是出在了要学的知识上,而是是谁通过怎样的方式让他们如何学导致的这些问题发生。并不是孩子们不爱学,而是我们大人认为他们“不爱学”……

幼儿园“玩”还是“学”,背后是父母的生活态度体现

积极态度的“吃喝玩乐”一样可以做到“学在其中”

有些父母表现出来的可能会让我们认为他们就是认为孩子的童年就应该是在“吃喝玩乐”中度过,而不是早早的陷入“应试教育”中去学习。

通过我上面讲的几个关于学习的例子,我们会发现即便是我们“吃喝玩乐”的过程中一样能够让孩子学会很多所谓的“小学知识”,甚至如果我们足够的用心、有足够的能力,我们还可以给孩子“教”更多的内容。

例如下面这个例子:

我记得我家孩子也是在幼儿园的时候,有一天我看他在开门的时候非常用力但是显然是因为“角度”的问题使得他开门额外费力。

于是我带着他进行了一个试验——推门测试

第一次我让他去推门把手那一侧的任何他能够够得着的位置;

第二次我让他在同样的门侧选择最让自己省力的位置;

第三次开始我让他不断的去测试从门把手到门轴这个方向的不同位置去推门的感受……

幼儿园“玩”还是“学”,背后是父母的生活态度体现

通过这样的体验,我给孩子分析理一下讲解一点关于“力”和“力矩”的知识。显然,他并不会真的理解,但是我想没人会否定这是一个“玩”的过程中的知识学习过程吧?

再举一个我们吃披萨的例子:

这是典型的“吃”的活动了。

孩子很享受在XX客吃饭的感觉,当一盘披萨上来之后,由于之前基本上都是圆形的,不像现在还有长方形的,所以上来之后我们会跟孩子说“这是个圆形披萨”,而被分开的每一部分叫做“扇形”,“来来来,你选一个扇形披萨吃吧……”顺着这个实际上我们还可以问问孩子“咦?你看看座子上还有哪些是圆形的啊?”……

当然了,我们真正吃披萨的过程中并不会搞的这么复杂,我在这里举例的目的只是想告诉大家——生活处处皆学问。并不是说只有我们危襟正坐的去学才叫学习,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足够的有心,那么完全是可以做到“润物细无声”的。

区区“小学内容”就难倒我们了吗?

当然不会!事实上只要我们足够的用心,我们会有很多种方法孩子可以在不知不觉中甚至是乐在其中的“学习”到很多很多。

而这一切,就我个人而言,我并不觉得是任何“幼儿园”、“幼小衔接班”能够教授的了的。

幼儿园“玩”还是“学”,背后是父母的生活态度体现

如果我们做父母的在学习和玩的问题上处于“消极”态度的话,那么很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会刻意的去区分“玩”与“学习”

例如那些认为“快乐童年”就是“不用学习的童年”观点的父母,当任何一件事情即将要发生的时候或者要跟孩子去讲的时候,这些父母就会本能先去进行划分“这是学还是玩?”,判断之后再决定要不要跟孩子讲或者做。

但是那些态度积极的家长们则不然,他们会做出的选择是快速进行信息加工、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理解的方式让孩子接触所谓的“学”。

积极的态度容易培养出具有良好习惯且专注力比较好的孩子,因为父母的行为会让孩子感受到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事情原来都是“有意义”的,进而会让孩子有更多的思考、不断地提升;反之消极的态度则会让孩子丧失思考的能力,因为对他们来说:

“吃”就是单纯的“吃”,是为了“不饿”,是因为“好吃”;

“喝”就是单纯的“喝”,是为了“不渴”,是因为“好喝”;

“玩”就是单纯的“玩”,是为了“好玩”,是因为“好玩”;

……

那么请问,你如何去培养孩子“学”呢?

还是说你会期望有一天,孩子“学”是因为“学”的本身好玩、有趣、有意义?

因此,“玩”vs“学”这个问题的本身是存在逻辑上的错误的,事实上如果我们不是作为“外人”来看待这件事情的话,而是作为当事人来做的话,我们一定会找到比我上面所说的那些例子还要精彩的“寓教于乐”的好办法,如此既能让孩子“吃喝玩乐”的开心,也能让孩子“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不是吗?

幼儿园“玩”还是“学”,背后是父母的生活态度体现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了我们言语上的教育其实大多数时间孩子们始终出在我们对待生活态度的耳濡目染之中。孩子的理解能力是需要在不断地实践中去确认、纠正甚至有可能一直保持下去的。所以如果我们不能够很好的确认我们的“态度”是否给了孩子一个正确的指引,那么最好的检验办法就是带着他们去体验一下。而孩子也会在我们这种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引导之下从各个方面的到更好的培养。

​幼儿园是“玩”还是“学”,这其实不是我们应该纠结的地方,没有人可以做到彻底地不学习也没有人能够绝对的在任何的“吃喝玩乐”中毫无收获。而父母在这期间最好的选择绝对不是在一旁看着孩子慢慢的去体会,而是应该帮助他们更好的去接受和改变。这这种态度的影响之下,我们的孩子慢慢的也会适应从积极或者消极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生活、做出自己的选择。

所以最后不语想说的是,我们不要因为“畏惧”、“担忧”而裹足不前,养育孩子的责任是逃避不了的,与其被动的去接受,不如我们主动一些去做一些改变,毕竟者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