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四川省诗书画院名誉院长何应辉

何应辉的草书《张佳胤铜梁诗》。

9月21日下午,在秀丽的玄天湖畔,何应辉老师接受了市级和区级主流媒体的联合专访。在短短一个小时的时间里,何应辉从书画艺术到对铜梁的印象以及对铜梁开展书法特色教育的建议等方面,侃侃而谈,传递了他在书画艺术方面的真知灼见。何应辉告诉记者,他对玄天湖的美丽景致印象十分深刻,很想再抽空来此写生,用笔墨表达对铜梁山水的喜爱。

如何走向真正的艺术创作之路?

始于传承、融入个性、养于山水之间

1946年出生的何应辉今年已经72岁,祖籍重庆江津,成长于四川西昌、成都。何应辉以书法见长,幼承家学,后师事施孝长、陈子庄,曾入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进修。学书由王羲之入手,后涉欧阳询、颜真卿,继攻汉魏碑刻及米芾行草和孙过庭草书。书作以行草、隶书见长,朴华兼容,俊雅宏达,书风受谢无量、刘孟伉影响较大。主要著有《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合著)、《何应辉书画精品辑》《何应辉书法艺术及技法》《中国书法全集——秦汉刻石》等。

《老柏雄风图》

谈到自己书法风格的形成,何应辉表示,这和学习书法的对象有关,也是一条传统继承的路。学习、融合,当有了一定的传统技巧基础以及自己的审美后,经过淬炼,便有了自己的个性,形成了能表达自己精神内在的个性的笔墨语言。当然,山水自然景观对艺术风格也有一定的滋养作用。在他的青年时代,曾去西昌下乡,那里的自然风光壮阔,他在那样的环境下创作的作品,气势较为刚劲、雄浑。何应辉表示,如果书画爱好者们也想走向真正的艺术创作,坚持这样的路走下去,便一定会凸显自己的个性。

谈到书法与养生的关系,何应辉说:“书法本身就是气功。”书者在创作时,需要全神贯注在笔尖,以意念来运气,通过笔尖在纸上产生墨迹后,会表现为力感,再加上书者本身的一些技巧,便是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了。

怎样看待书法与绘画的关系?

书画同源,书中有画,画中有书

不少观看了书画展的观众发现,何应辉、尉晓榕两位大师,前者以书法见长,而后者则以绘画更优。如何看待书法与绘画在中国传统国画当中的关系呢?何应辉有自己的见解。

《无题山水》

他说,中华的优秀文化需要传承和发展,中国画、中国书法都是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当中很有代表性的艺术种类。他们的此次展览,也可以展示一个艺术家如何兼顾书法和绘画。在作品中,观众通过绘画可以看到中国书法在其中的作用,反之,在书法作品中,也能看到中国画。在历史上,特别是宋元之后,中国画的发展对中国书法也有很大的影响,这是具有学术意义的。

《三間老屋一古槐,落落乾坤大布衣》

对于“书画同源,自古不分家”的说法,何应辉说,汉字的起源实际上就带有图画性,是一种符号性的绘画。书法则随着汉字字体书体的发展,逐渐在笔墨上比绘画更先形成一套成熟的艺术语言,也让中国画有了一个基本的语言形式。中国书法是中国画的骨干,它是基本的语言,具体来讲就是笔墨。所以书画从一开始就是一体的。

《改临王铎》

对于当下传统书画发展的阶段及状况,何应辉表示,从书法上来讲,过去实用性书写和艺术性书写总是纠缠在一起,但从上世纪最后20年到现在,它已真正实现了完全的独立,与实用书写分离开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果,实现了本体的完全独立。第二个成果就是主体的空前自觉。现在的书法创作者,他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会比前人在艺术表现上更加自觉。这是当代最突出的特征。 怎样才是好的展出,好的书画教育?

艺术的审美和熏陶,对艺术的欣赏

在和现场记者鉴赏作品时,何应辉透露了一个自己创作的细节。他的画作分为创作和写真,创作则并不定指哪个地方,有时完全是画者的想象,而写真才是画的实景。有时候,他一幅作品的创作时间也不好计算,就像他此次参展的作品,有的很快就完成了,特别是一些写意画,更是一绘而就,半日即成;而另外一部分开始落了几笔,没有了感觉,便停止了创作,过了几天,有了灵感再接着画,反复创作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长思无邪--何应辉 尉晓榕书画作品展”吸引了很多市民前往观展,和许多展出一样,“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那么,“外行人”去参观这样的展览,到底应该看什么?怎么去看?如何欣赏这些艺术作品?

《周敦颐诗句》

何应辉说,对于普通观众,只能在审美的趋向上作健康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感受到民族文化艺术的氛围,受到艺术的熏陶感染,审美水平会逐步提高。

现在很多家长让孩子去学习美术和书法,铜梁也有很多书法特色学校。对此,何应辉表示“这个是好事。”

何应辉建议,现在的孩子学习书法,不宜太强调实用性。因为从实用上讲,现代社会最多需要的就是硬笔书法,不会需要毛笔书法。现在的青少年的书法教学,应该突出书法的艺术性,对其进行审美教育,提高他的审美发展力。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们领略我们的传统艺术,让他们受到民族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的熏陶和感染。

清新玄天湖,秀美巴岳山

期待再来英雄故乡写生

此次来铜开展,何应辉带来了36件作品,其中画作10件。他自己比较满意的书法作品是《养鹤》《异想天开》《幽岩晚花》《三间老屋一古槐,落落乾坤大布衣》;绘画作品,则比较倾心《排云亭印象》。为了铜梁的展览,何应辉还专程做了功课,创作了两幅书法作品行书《周敦颐诗句》和草书《张佳胤铜梁诗》,前者是周敦颐在铜梁所作诗句,后者是铜梁历史名人张佳胤为家乡所作的诗。何应辉专为铜梁书写横卷,为展出增添了“铜梁符号”。

谈到对铜梁的印象,何应辉首推山水风光。他说,他目前仅来过铜梁两次,对玄天湖的印象很好。他说,这里非常清新,空气质量很不错。巴岳山虽不是大山,但起伏曲折,植被丰富,如果以此为创作题材,一定十分秀美。何应辉还知道铜梁是英雄邱少云的故乡。他说,在离开以前,他还准备去博物馆等地方,更多地了解铜梁和铜梁的文化,以后有了空余的时间,也十分有兴趣来玄天湖以及铜梁的更多的美丽的地方写生,用笔墨表达对铜梁的喜爱。 (图/文 记者 杨雪梅 黄渝洲)

艺术让人越来越年轻

本网讯(记者 谢凤)9月21日,在“长思无邪——何应辉尉晓榕书画作品展”首展当天,热爱书法的普通市民,我区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数名书画艺术家专程到现场观展。

本次展览共展出了57件何应辉尉晓榕的国画书法作品,几乎件件都是精品,艺术价值颇高。展厅里人潮涌动,艺术的欣赏不分内行外行,参观者或远或近、或品细节或观全貌、或凝目颔首或会意微笑,不放过每一幅展出作品。不少市民还带着专业相机,更多市民则拿着手机,把自己喜欢的作品拍摄下来,带回家再细细欣赏品味。

我区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柏毅表示,这次展览水平颇高,两位大师的得意之作让书画爱好者大饱眼福。“何应辉老师的书法风格独特,自成一派,打破了固有的格局,把隶书、篆书、行书、草书四种字体有机融合,线条老辣,结构天真浪漫,灵动飘逸,看他的字,仿佛回归大自然,灵魂似乎得到了自由放松。已年过七旬的何应辉老师看上也去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柏毅说,艺术让人越来越年轻。在追求艺术、追求美的道路上,心灵更加丰富,胸襟更为广阔,时光流逝心不老。

与生俱来的巴蜀特色

本网讯(记者 周承沂)“何应辉的书法作品很注重单字结体的夸张与变形,结合了书法时代审美的变化和特点,极力彰显了他的个性。”站在何应辉的行书作品《苍龙老树》前的铜梁书法家协会会员、区第二实验小学教师杨代琼说,当代书法的可欣赏性加强,离不开何应辉等人的亲身实践和努力。

杨代琼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书法特色学校,自己也算得上是一个业余的书法爱好者,平日她练习书法多以楷书为主。这次前来书画展,欣赏到了何应辉、尉晓榕两名书画家的行书、草书作品,令她忍不住为大师点赞。

杨代琼说,这种书法的风格因为字体比较夸张和变形,打破了传统书法的审美,对喜欢传统风格的人来说是一种审美挑战。但何应辉先生在保持这种书写风格夸张、变形特征的同时,也强化了书写性,他为书坛树立了一个碑帖巧妙结合的榜样,他的作品具有巴蜀人天生的鲜明个性与才情。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这副行书对联既有碑的强劲,又有帖的温润,碑帖结合,统筹兼顾,他摆脱了魏体行书仅是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使创作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杨代琼说。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