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1787字 阅读时间∣3分钟

  part 1

  前几天,我们公众号小组开会,John那浓重的黑眼圈以及一副睡不醒的样子引起了我的注意,也同时引起了我们同组另一个同事小飞的注意。

  小飞:怎么看起来这么憔悴?

  John:昨晚赶微观经济学论文,生怕交不上,毕不了业

  小飞:那不是两周前布置的?

  John:对的~

  小飞:你怎么拖到了现在?

  John:我是重度拖延症患者!不到最后是写不出来的~

  看着他那愈发浓重的黑眼圈,本着互相关爱的原则,我决定把我的独家秘诀传授给他。

  part 2

  根据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8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拖延的习惯,50%的人认为拖延已经深入他们的生活。在这些人中,有95%的人希望减轻他们的拖延习性。

  其实拖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还不知道你拖延的原因。

  追求“完美”

  俗语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原本是一个教我们积极向上的话,可很多人却把他当成了拖延的借口:因为我要追求完美,所以就连开始我也要精心设计,否则我就难以进行这个任务。于是乎,在心里构思了各种开始的形式,却迟迟难以行动。

  但是,任务依旧还是摆在那里,今天不做,明天不做,迟早有一天还是需要完成。于是乎,临近任务交接的时刻,拖延患者们就顾不得完美不完美了,赶紧完成任务才是王道。就像John一样,就算再不想做,顶着个黑眼圈也要抓紧把任务搞定,否则,影响的可能就是他毕业的大问题了。

  任务提交后,所得到的反馈不好但好像但也不差,全然忘记了自己在完成任务时那一副焦虑的模样。于是,这样的情况不断循环发生,搞得拖延患者精疲力竭。

  另外,对于电子产品的重度依赖也是引发拖延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试想当你每次打开电脑准备开始干一件事情的时候,是什么拖住了你前进的脚步?不是时间不够,不是思路没打开,而是那琳琅满目的视频、游戏、购物类App,你总是管不住你那爆棚的好奇心和你那不安分的手,最终在完成任务的道路上一拖再拖。

  part 3

  治疗拖延似乎是一个全球性的大难题,今天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个亲测有效的方法——“结构化拖延”。

  每一个时间管理的Loser并不是看起来好像很闲,相反,他们看起来可能比高效人士还要忙,他们只是习惯性的把必须要做的事情往后拖,来做一些其他的稍微有些用的事情,比如整理文件、打扫工位等来消减一点自己的心理压力。而结构化拖延就是利用人们的这个心理,以使人们能够做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下面就来让我们具体认识下结构化拖延吧。

  结构化拖延的第一步之心理建设:用“完成”代替“完美”

  对于拖延人士,“完美主义”就是不作为的借口,与其让自己在最后关头紧张兮兮,不妨试试用“完成”来代替“完美”。

  下一次,当你完美主义的毛病犯了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这件事情做得完美对你来说价值大么?比起“一般”对你的影响又有多大?真的值得你花这么多时间去完成吗?

  不要给自己找太多的借口,同时遏制那些诱惑源,在任务开始之时,可以选择断网等,强迫自己迈出完成的第一步。

  结构化拖延的第二步之准备工作:整理待办事项清单

  首先,列出事情的优先级,最重要的事情放在最前面。这里注意,任务必须要具体,可以将那些宏大的、令人望而却步的大任务分解成小的没那么可怕的任务。

  之后,选择一些自己值得做的事情放在其后。当你不想要做清单最上面的重要工作时,做下面的工作就变成逃避做重要工作的一种手段,这样拖延人士在不知不觉当中就做了更多有用的事情。

  结构化拖延的最后一步之立即行动:“五分钟先行法”

  战胜拖延症最怕的就是想法永远停留在脑海中,给大家推荐一个可以让自己快速行动起来的方法,Instagram的联合创始人Kevin Systrom发明的“五分钟先行法”:当你不想做一项任务时,试着先做五分钟,五分钟过后,你会发现自己已经进入了工作状态,而继续下去也变得没有那么困难。

  结构化拖延的方法不是让我们不拖,而是教我们如何在拖的过程中做更多有用的事情,成为一个高产出的的结构化拖延者~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