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提起狄仁杰,那可是和宋朝的包拯一样,是著名的探案高手,甚至被称作“东方的福尔摩斯”。不过这与历史上真实的狄仁杰不沾边,事实上狄仁杰不仅不是神探,如果他没有让武则天还政李唐,很可能在历史上默默无闻。

  欧阳修曾评价狄仁杰:卒复唐室,功盖一时,狄仁杰的历史评价也是贤、忠、义。武则天即位以来一直都面临继承人的问题,作为武周的皇帝,武则天自然倾向于传位武氏,她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都请求被立为太子。

  此时,68岁的狄仁杰再次为相,他坚决反对立武承嗣、武三思为太子,并劝诫武则天说:侄子和儿子哪一个更亲?如果陛下立儿子为太子,则千秋之后,还可配享太庙,世世受人供奉;如果立侄子,还没有听说过侄子奉姑姑入太庙的。武则天受到了很大的震动,最终把中宗李显立为太子。

  也正是因为狄仁杰力劝武则天还政李唐,他被历代夸赞为力挽狂澜,帮助唐朝延续了200多年。狄仁杰虽然一直以文官的形象示人,但他还曾率军出征。公元698年, 突厥南下骚扰河北,劫掠百姓万余人。武则天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行军元帅,发兵十万讨伐突厥,不过突厥已经提前退回了漠北。

  纵观狄仁杰一生,唯一和探案沾边的,就是狄仁杰年轻时担任大理寺寺丞的时候,他在一年内判决了大量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却没有一个人冤诉,把负责京官考核的人吓了一跳。而大理寺寺丞的职责只是量刑轻重,而不是到案发现场查案探案。这也只能说明狄仁杰能力很强,断案判决的效率很高。

  把狄仁杰塑造成“神探”的,是清朝无名氏所著的长篇小说《狄公案》,又名《武则天四大奇案》《狄梁公全传》,这本书写了6个案子,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作基础,但主要故事情节则出自作者的虚构。有学者认为作者写下《狄公案》,是为了抨击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

  真正让狄仁杰闻名于世的是荷兰汉学家高罗佩,1943年高罗佩来到重庆,当读到《狄公案》的时候,被书中的推理故事吸引,他把《狄公案》翻译成英文,在西方出版后大受好评。在出版商的撺掇下,高罗佩以狄仁杰为原型,写下了《钟楼案》《迷宫案》《黄金案》等一个系列,这个系列被命名为《大唐狄公案》,狄仁杰自此有了“东方福尔摩斯”的称号。

  当狄仁杰再次回到中国的时候,已经是“神探狄仁杰”了。1986年央视热播剧《狄仁杰探案传奇》,就是根据《大唐狄公案》改编的。随后再播出的狄仁杰题材影视剧,都离不开神探的形象,无论是胖版还是帅版。这也算是出口转内销了吧,历史记载不过寥寥数语,如今变得有血有肉,狄公也可以含笑九泉了吧!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