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AA工作人员在核查审核员审核经历的过程中,某些审核员上报的审核经历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

某姚姓审核员上报2016年在河北某公司审核,但在工作人员在认监委网站调查该次审核的审核组名单时却没有发现该姚姓审核员的姓名;2017年,该姚姓审核员上报在北京某公司审核,工作人员通过认监委网站查阅此次审核信息,也没有发现该姚姓审核员的姓名。

具体情况见下图:

(图1)

(图2)

图1、图2为某姚姓审核员上报的河北某公司的审核经历

(图3)

图3为认监委查询到的此次审核信息,该姚姓审核员并没有出现在审核组名单当中。

2017年,该姚姓审核员再次上报在北京某公司的审核经历:

(图4)

(图5)

图5为认监委查询的查询到的此次审核经历信息,该姚姓审核员依旧没有出现在审核组名单中。

审核员上报的审核信息和认监委查询信息不符,这是为什么呢?

面对问题,我们用事实说话。从根源上讲,审核经历与事实不符,不单单只是审核员的问题,认证机构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审核员的任务由认证机构安排并上报平台,出现审核经历造假,反映出的根本问题是认证机构与审核员在主体责任意识方面的缺失,这种行为正严重侵蚀行业的风气。从业者们只有从自身做起,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才能切实提升认证的公信力,还行业一片净土,推动认证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