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21君~

走进经济生活里的一切

脐带血,存还是不存?

政策开闸、市场需求萌发让处于干细胞治疗上游的研发储存行业处在风口浪尖。

二胎时代的到来,让准父母们对生命有了新的考量。在这一热潮中,一项新兴业务被激活,释放出巨大的潜力——脐带血存储。

来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

记者丨陈红霞 实习生 陈菁钰 

编辑丨陆宇

图片来源 / 图虫创意

脐带血是胎儿娩出、脐带结扎并离断后残留在胎盘和脐带中的血液。近年研究发现,脐带血中含有可以重建人体造血和免疫系统的造血干细胞,可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80多种疾病。

记者从多家具有脐带血储存业务的公司了解到,脐带血储存的费用在一万到两万元区间,通常存储年限为22年。

“脐带血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血液系统的疾病当中,比如地中海贫血、儿童的急性白血病等。“

云南舜喜再生医学-云南省干细胞库研究中心杨静逸博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疾病做骨髓移植配型率比较低,脐带血则正好解决了配型困难的问题,如果亲属自己有储存的话,配型的比例是100%。

脐带血之惑

截至目前,云南舜喜再生医学-云南省干细胞库一期存储已达40万份。“前两天就有一例,昆明四十三医院联系我们可能要出库。”杨静逸告诉记者,通常脐带血在临床应用中属备选方案,在主治医生提出该方案及医院有需求的情况下就会联系出库,这样的准备案例很常见。

目前国内仅有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山东、四川、天津有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公共库,其他均为脐带血储存自体库。

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与公共库不同,自体储存的干细胞信息不对社会公开,不接受异体移植相关服务,只为储存者及其家人将来自用提供个性化服务。“公共库与自体库的选择完全在于个人意愿。若捐赠公共库,可以让更多人享受干细胞医疗技术的福利,且捐献者本人或子女日后需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时可终生享受优先配型权。若存在自体库,则相当于给自己的孩子买了一份特殊的保险。”上述负责人表示。

由于行业正处发展初期,市场上良莠不齐的机构与企业为脐带血蒙上神秘面纱,也让民众对脐带血产生疑惑甚至争议:脐带血储存到底是“生命保险”还是商家噱头?

据了解,市场上的脐带血储存业务费用在各地有一些差异。大部分机构脐血储存费用在一万到两万不等,存储年限为20至23年。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很多人在疑惑它有没有价值。“杨静逸博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脐带血储存相当于买一份保险,在买保险之前肯定要评估风险以及价值,这是一个逐步了解的过程。

杨静逸表示,脐带血储存价值针对不同的受众而异。首先要看家里是否有遗传家族史,如果家庭可能有遗传病史,这一部分人是高危人群,基于这方面的顾虑就会关注得更多一点。另一类是属于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他们对于花这个钱去规避这方面的风险是认可的。而对于普通群众来说,他们离这些疾病较为遥远,且觉得储存费用比较昂贵的时候就会选择不储存。

治疗局限

值得注意的是,脐带血中的造血干细胞可用于自体干细胞移植,然而如果患儿得的是遗传性疾病,在出生时就已经存在基因缺陷,那么他的脐血干细胞对治疗疾病也无济于事。

以白血病为例,自体脐带血对于治疗后天性白血病可以发挥作用,但对于先天性的白血病,胎儿本身基因就存在缺陷,脐带血中的干细胞也不例外,对于改善先天行白血病就没有帮助。

同时,对于刚出生的婴儿来说,脐带血的血量有限,只有70-130毫升,因体积有限,脐带血中含有的造血干细胞较少,仅可用于七八岁以下、体重轻的孩子,成人常需2份脐血。这样一来便降低了配型成功率。

针对上述问题,杨静逸表示,脐带血在临床中应用的疾病也是属于儿童中高发的疾病,比如急性白血病发病时间通常在3-5岁,在这个高发期内一般来讲小孩不会超过35公斤。同时脐带血的免疫原性相对较弱,即使配型不全相合,其移植后的排斥反应也比较轻,同时因受病毒污染的机会小,在临床上还是被广泛地应用。

脐带血库的宣传提及“一人存血,全家受益”,并非指一个人存脐带血,全家人得了相关疾病都可以使用。而是指万一孩子患病可用自己脐带血中的干细胞来治疗,同胞兄弟姐妹与其配型全相合的几率为1/4,与无关供给相比大大提高。这将明显缩短寻找配型的时间,降低家庭的经济成本,减轻心理的负担。

2018年以来,国内干细胞行业进入到了提速发展阶段,这为我国干细胞临床转化释放了积极的信号。近期,国内多个省份相继发布了加快干细胞技术临床转化以及产业化发展的策略,又为干细胞落地发展带来契机。

在政策的指引下,企业涌入为行业增添了前行动力。2018年,国内上市公司布局干细胞领域的动作愈加频繁,天士力、石药、海尔、九芝堂等大型药企纷纷宣布切入该领域。在干细胞产业链中,药物的临床研发越来越白热化。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干细胞研究已经在细胞重编程、多能性调控、遗传筛选和修饰、特色动物资源平台等基础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干细胞的临床应用转化仍是我国干细胞研究的短板,主要制约因素之一是临床用干细胞标准化综合质量评价体系和与之相应的监管体系的不健全。

杨静逸指出,目前市场对于干细胞治疗以及干细胞储存还存在很多争议。经过时间的推移,干细胞行业价值在未来将充分显现,目前资本的涌入已经证明了其价值。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