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都头郓哥(作者原创授权)

之前,笔者与大家品读了《荡寇志》(《水浒传》续书,清代俞万春著)第九十二回,宋江、吴用派吕方、郭盛下山刺杀了前来招安的侯蒙,不料却被曹州府知府盖天锡看出端倪,吕方因此被捉。今天我们继续品读《荡寇志》第九十三回“张鸣珂荐贤决疑狱,毕应元用计诱群奸”,看看后续发展如何。

情节简介:张鸣珂向盖天锡举荐了押狱司狱官毕应元,盖天锡将毕应元请到,说了案件情况。毕应元早已知悉刺杀侯蒙是郭盛所为,因为担心梁山带兵来救人,于是建议放回吕方,用番犬伏窝计获取证据。具体实施过程是这样的:毕应元假装仰慕梁山,款待吕方,并告知盖天锡即将处决他,但自己正想办法营救。与此同时,戴宗前来向盖天锡要人,没有成功,于是转而求助毕应元。毕应元假装大意放走戴宗、吕方,并扬言会救出吕方手下喽啰钱吉等三十六人,但在毕应元与钱吉等出城时,被早已埋伏好的张鸣珂带兵抓获并关入死牢,决定次日处决。钱吉等被毕应元所骗,于是将宋江派郭盛假扮武妓刺杀侯蒙并嫁祸陈丽卿之事告知,毕应元成功获取口供后,恢复了身份,钱吉等抵赖不过,最终如实招供。盖天锡与毕应元押解钱吉等到都省,张鸣珂也不久即将调到都省,最后留兵马都监梁横守城。


宋江行刺疑云?水浒后传上演神秘无间道,梁山小吕布险遭处决


都头曰:此一回堪称是荡寇版的“无间道”,作者精心安排毕应元打入钱吉等三十六人之中,以“卧底”身份成功套出郭盛刺杀侯蒙的真相,情节设计不可谓不精彩。毕应元用了一招“番犬伏窝”计。关于“番犬伏窝”计的由来,传说古代外番有一种狗,性狡黠,擅长捕捉猎物,经常趁野兽离窝时潜伏在野兽窝里,待野兽归来时即起而扑咬之。这个计策其实翻译过来就是打入敌人内部趁敌不备时发动突然袭击,和我们熟悉的名言“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很是相似。时至今日,这一计策仍广泛应用于现代侦查办案当中,运用得法,往往能发挥奇效,因此我们也可称毕应元是一位审讯高手。如果俞万春塑造雷将能都像塑造毕应元一样接些地气,估计会少受很多诟病。言归正传,我们还是先看看此回涉及的历史典故。

宋江行刺疑云?水浒后传上演神秘无间道,梁山小吕布险遭处决

此回所涉及的典故很少,只有一个,毕应元在成功从钱吉等口中套出郭盛刺杀侯蒙的真相后,钱吉等便被带出死牢加以审讯,钱吉等人只见仪门内两旁边槐树阴下,排列着雄赳赳做公的,上面站的都是军牢、皂隶、虞候、差拨,个个如狼似虎;又只见厅下阶前,摆着胳膊粗细的夹棒、紫檀拶指、挺棍、脑箍、好汉架、美人桩、独笏朝天、夜叉望海,种种狠毒刑具;又预备下姜汁、酒、醋、新汲冷水、药材、童便,一切喷唤昏晕等物,看得令人魂销胆碎。范金门在句中批道【加入一层陪衬,便令上段一切刑具楚毐生色,真如吴道子画地狱,屠钩为之寒心。】这里提到的吴道子,就是我国唐代鼎鼎有名的“画圣”。吴道子曾在长安景云寺内墙壁上创作出举世闻名的《地狱变相图》,该画展现了人死后堕入地狱遭受的种种罪报,告诫人们地狱果报全是自作自受,不是阎罗天子所定的罪,意在警醒人们多行善、少为恶,给当时的长安带来了极大的教化作用。据《唐朝名画录》记载:“尝闻景云寺老僧传云,吴生画此寺地狱变相时,京都屠沽渔罟之辈,见之而惧罪改业者往往有之。”也就是说吴道子画的《地狱变相图》太逼真了,给观者以深深的震撼,以至于和杀生有关职业的屠夫、渔夫看后因害怕造孽太重自己死后下地狱,因此改行了,可见吴道子画作的巨大影响力。范金门所说的“屠”即屠夫,“钩”即渔夫,他认为俞万春细致描写了各类刑具,对钱吉等人产生了极大的震慑作用,正和吴道子画作对屠夫渔夫产生的震撼是一个效果。

说完典故,我们再说说作者的创作手法,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俞万春善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他的笔下,梁山上很多好汉最终都栽在了自己的强项上,但俞万春绝不仅仅满足于打击梁山人物,他还时不时地借用水浒前七十回的写作手法来达到其认为的“反讽”效果,如本回就是这种创作手法的鲜明例子。

宋江行刺疑云?水浒后传上演神秘无间道,梁山小吕布险遭处决

首先,毕应元对盖天锡、张鸣珂说出自己将用“番犬伏窝”计来套取刺杀侯蒙的真相,而此计在水浒前七十回正是吴用用来消灭曾头市的计谋,毕应元在这里又用来对付梁山了。

接着,毕应元说出自己从云阳驿驿使钟离复环处得知是郭盛假扮武妓刺杀侯蒙的真相,而这个钟离复环就是祝家庄曾告诉石秀盘陀路机关助其脱身的钟离老人之子,关于俞万春为什么取了钟离复环这个名字,范金门批道【取名妙。明明写出天道好环必有报复也。乃翁走漏白杨消息,破祝家盘蛇路之计;今乃子亦走漏武妓消息,以破梁山断桥之计,岂非天道哉!取名为此耳。】原来俞万春是想表达一报还一报的思想,你梁山不是靠钟离老人打破了祝家庄么,那我就安排钟离老人的儿子帮助雷将识破你梁山刺杀侯蒙的诡计,这就是报应。其实这种报应论只不过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把戏,如明清时期的封建文人,痛恨《水浒传》的影响,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使百姓不敢写甚至不敢读水浒这类书籍,于是就编造了施耐庵、罗贯中子孙三代皆哑的谎话,如明代王圻《续文献通考》就记载:“《水浒传》,罗贯著。贯字本中,杭州人,编撰小说数十种,而《水浒传》叙宋江事,奸盗脱骗机械甚详。然变诈百端,坏人心术,说者谓子孙三代皆哑,天道好还之报如此!”又如清代铁珊《增订太上感应篇图说》记载:“施耐庵作《水浒传》,子孙三世皆哑。”这种无聊的瞎话,现代读者再无人会相信,只是一笑置之而已。

宋江行刺疑云?水浒后传上演神秘无间道,梁山小吕布险遭处决

最后,戴宗去求毕应元帮忙救出吕方等人时,俞万春干脆直接照搬了前七十回中梁山攻打大名府时柴进求蔡福救卢俊义的情节。文中范金门批道【此一段直用前传柴进见蔡福文字,乃至一句不换,趣绝妙绝。】俞万春和范金门都认为照搬前传情节的做法不算抄袭,而是一种高明的手法,因为前传中柴进成功说服蔡福帮助救出卢俊义,而此书中戴宗却反被毕应元“忽悠”,最终被其套出刺杀侯蒙的真相,二者结果大相径庭,却用同一情节,因此范金门认为俞万春写作手法很高明,其实这也不过是俞万春“以牙还牙”的一种手法而已。

到这里,相信读者也已经明白,在这起案件中,俞万春连用了三招来达到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目的,这种讽刺效果真可谓相当的露骨和显眼了,有句俗语“可一可二而不可三”,一种手法用一次两次还可以,用多了反而会起到反效果,读者并不买账。

揭穿了俞万春别有用心的小把戏后,我们不妨再看一个有意思的小情节。盖天锡等人审理完钱吉等,获取了梁山刺杀侯蒙的证据后,准备将钱吉等押解到济南。这时张鸣珂对盖天锡道:“此案事情重大,况且难保这厮们不翻供。贺检讨是明白人,不用说了。只是刘彬非贿赂不行。卑职愚见,须得太尊亲去,一者可以将细情面禀贺检讨,二者刘彬贿赂不足,也好求他商议。”范金门在句末批道【何必定要天锡去?然高衙内就要来,不如趁此时撤去为便也。读者见批内无故提出高衙内,知后回必有妙文,此金门奉承读者之处也。】敢情着范金门在这里“剧透”了一把,把后文中高衙内接任曹州府知府的情节提前在批语中说出,还不忘和读者卖好说自己奉承读者,想想还真有点好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