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80老头儿

来源:乐亭故乡人网站(www.guxiangren.com)

题图来自网络,为配图,和本文无关

赵师傅生于民国初年,跟许多乐亭人一样,他在家乡读了几年书,学会了书写和计算便到东北学买卖去了。他的字写得端端正正,算盘打得又快又准,待人接物也和蔼可亲,可惜命运却不大好,先后入了几个商号,不是赔钱就是倒闭,直到而立之年还没有取得什么成就。听朋友说,有位算命先生很灵验,他便前去拜访,把自己艰难的经历述说了一遍,请求先生指一条明路。算命先生打量了他一番,并根据他的生辰八字儿以及各项资料,掐指一算,说他离火近才能走好运。赵师傅左思右想,细心观察,仔细分析,觉得离火最近的是厨师和铁匠,两相比较,烘炉的火势更旺,能把坚硬的铁块儿烧软,离它近可能运气更好,便下定决心弃商学艺,当了一名铁匠,解放后成了铁业工人。

因为是半路出家,赵师傅没能掌握锻造锹、镐等大件的本领,也没学会制造刀、剪等精巧小件的技艺,他的拿手活计是生产马掌和掌钉。上个世纪70年代他已经50多岁了,眼睛还有毛病,厂领导就照顾他干些杂活儿,比如:到粮店为食堂买粮,到经理部进原材料等等。

在文化大革命那个年代,我被放到了工厂劳动改造,由于不懂技术,只能给师傅们当个下手,有时推着排子车跟随赵师傅去买粮、进料。铁业工人属于重体力劳动,每人每月供应粮食40多斤。 品种有大米、面粉、玉米面、小米、高粱米、鲜白薯、白薯干、白薯面、小豆、豌豆、爬豆等十来种主食,还有粉条和三两棉籽油或豆油。把粮本递进窗口,会计要花费20多分钟才开出发票。有一次,赵师傅接过发票一看钱数,便说,”你算差了。”会计耿耿着脖子瞅着他,就是不动。赵师傅对会计说:“去算吧!你多收了7分钱。”会计半信半疑地对照发票用算盘打了一遍,果然是多收了7分,只好惊异地改正过来。后来又曾发生过类似事件,给会计留下了深刻印象,也由此认识了赵师傅,再买粮时,开完发票会计总要向赵师傅主动问一句“对吗?”

从经理部购进原材料也是一件繁杂的事,有各种规格的板材、线材,还有大厂不用的边角料,每次进料都有10几个品种,并且经过磅秤一秤一秤地计量,旁边有人做记录,最后统计数量和钱数。有时,过磅员会把数量统计错,有时会计会把钱数算错,赵师傅都能指出来并且告诉他们正确的数字,经过再次计算,总是赵师傅说的对。有时购买单一品种的材料,天气又很冷,拿笔的手会冻僵,过磅员就求赵师傅在心里记一下,最后告诉他总数。

对于这种神奇的心算,人们叫“袖里褪金”,说是用姆指在另四根指节上掐算。有位领导干部就有这个样的技巧,文革时被作为“四旧”进行批判,双手涂上了黑油漆游街示众。赵师傅只是一名普通工人,也不管钱管物,更与人无争,并没有受什么折磨。我曾向他请教,他说只是个死规矩,没啥神秘的。他还能说出一年内某一天是星期几,年初就知道5.1、10.1放假是不是和星期日相连,他把口诀告诉了大家,果然很实用,可惜不常用。

赵师傅的家离县城很近,他退休后常进城赶集,见过几次面,每见一次都觉得他老了许多,后来就见不到他了。几年前向老同志打听他的情况,说是已经去世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