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小学堂

  给孩子受益终生的人文底色

  文 | 颜志豪博士

  

  答案是什么并不重要。在开放且彼此尊重的讨论氛围中,我们看见了思考的自由、意见的多元和质疑的精神。这是我们理想中的开学第一课。

  

  开学第一天,出地铁时,我看到一背书包的小孩坐在地上大哭。他的旁边是一名中年男子,一手提包,一手拖着小孩。男子想要他出闸门,但小孩赖着不走。男子应是父亲,而小孩似乎不愿意上学。相持不下,父亲索性提起他的耳朵。小孩一疼,哭得更凶,但只能跟着父亲走。

  不到三分钟,父子俩便淡出了我的视野。

  这一幕,让我想起早前有同学在课间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上学”。

  于是,我把这个见闻分享给班里的孩子,讨论“上学的意义”。讨论的目的,不是为了说服厌学的孩子上学,也不是防止辍学,而是以苏格拉底的辩证法,尝试追问上学乃至生活的意义。

  上学的意义,为知识?为工作?

  No!学校是可以“帮忙”的地方

  进过小组研讨之后,同学们开始提出自己的看法。

  A同学认为,上学的意义在于获得更好的工作。

  B补充说,应该是为了获取知识,得到好工作,是必须要学知识,但有些知识也不是为了工作的。所以,我觉得知识更重要。

  B同学的回答似乎更接近上学的本质,“好工作”只是上学的其中一个目的,而这个目的是通过获取知识来得以实现的。况且,从哲学上来讲,知识本身具有内在价值,不是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找到工作才有价值的。

  有些孩子质疑A和B,难道不上学的人,就没有知识了。他提出反证,人们可以通过阅读、上网等途径来学知识。

  B回应,人们能够上网与阅读的前提是识字,而识字难道不是需要去学校学习吗?

  B的论证结构是:

  1.上学是识字的必要条件;

  2.识字也是阅读与上网的必要条件;

  3.因此,上学是阅读与上网的必要条件。

  换句话说,你会阅读和上网,你一定是上过学的。

  实际上,B的两个前提都是错的,但这整个论证结构是对的。

  不过,孩子们并没有继续反驳B的论证,而是另起炉灶,提出知识来源的多样性问题,知识可以通过交谈获得。这样一来,知识并不依赖于识字与上学了。

  

  既然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也不是为了工作,那么上学是为了什么?有个小女孩举手了,略微金色的头发,有点像混血儿。

  她说,“我觉得,上学可以帮忙,而在家里,爸爸妈妈都不让我们帮忙。我觉得,上学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帮忙’。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紧张,她在说的过程,重复了很多次“我(四声)觉得(一声)”。

  这个说法让人眼前一亮,它是从孩子自身的视角出发去看待上学的好处的。知识与工作,这是大人的理由。儿童对未来没有概念,也不擅长规划,知识与工作,只是从重复从大人那里听来的“正确答案”。但是,“帮忙”却是她当下真正关心的。帮忙,让他们有参与感,让他们有主动性,也让他们获得成就感。

  学校并不只是为孩子提供进入社会的知识与技能储备,同时也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在家庭,有些父母代劳了很多事情,让孩子少有机会参与。而在校园里,起码在某些时刻,孩子觉得自己成了小主人,是可以提供“帮忙”的地方。

  好老师?好朋友?

  No!学校是个可以“发呆”的地方

  有人说,对比学校,在家学习毕竟有局限。有同学提出,就教学的专业程度,很多父母比不上学校里的老师,毕竟,学校里的老师是分科细致,术业有专攻。那么,不上学,是不是就意味只能呆在家里呢?有同学提出,也可以上补习班呀,因此,大家开始对比校内外老师的优劣。

  

  学生自己写的板书

  C同学认为,学校里有好老师,而学校外的老师都没有学校正规。即是说,所有非在校的老师都是二流老师。这种看法遭到同学们强烈的反对。

  D说:我的西班牙语老师不在学校,有教师资格证,西班牙语证书,还是大使馆的工作人员,是一流的老师。

  C同学尝试修改他最初的观点以回应D的反对,他说,所有没有教师资质的老师是二流老师。

  但是,这也没有让人信服。

  E说:我现在的英语很好,都是因为原先有位大学生哥哥教我英语,他教得非常好,他可没有教师资格证呢。

  同学们陷入沉思,无论校内还是校外,无论有没有资格证,好老师跟这些可能都没有必然关系。

  有人继续补充,学校里有同伴,可以交很多朋友。但是,这个看法也很快被人反驳了。反驳者认为,无论是小区,还是兴趣班,他都能够交到很多朋友。

  临近下课,有位学生举手说,在学校里可以发呆。

  铃声响起了,课堂没有继续他的话题点。

  发呆,难道不是随时随地可以的吗?

  课后,我一直在想着“发呆”的话题,试图去想象那位同学为何认为学校才是可以发呆的地方。

  就在这之后的一个周末中午,在“全家”便利店看到的场景,似乎让我找到一点点想象的空间:一小学生写作业,妈妈坐在旁边打消消乐,旁边是他们刚吃完还没收拾的饭盒。小孩抬头,停下笔,望着玻璃窗外的车水马龙。不到一秒,妈妈就意识到他没在做作业,踢了一下凳子。在大约十分钟的时间里,妈妈提醒了小孩很多次。最后,她有点生气地说了一句:你还想不想晚上回家吃饭了?

  看到这,我突然想到,也许,在一些孩子的眼里,在家里的时间是被作业和兴趣班填满的,反倒是在学校还有点空发呆了?

  我可以不上学吗?

  从上述的理由看,每一条都不是上学的充分条件,每个理由都是在学校外可以得到满足的。在有些班级里,有学生指出这一点。

  按照这位学生的想法,同学们既可以在补习机构购买优秀课程,也可以在体育俱乐部购买服务,锻炼身体。

  学校能够提供的,市场就可以逐一提供。

  不过,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这样一来,大家只不过是不去固定一所学校上学而已,实际上,换了不同的地方在“上学”。

  那么,学校究竟是什么?难道只是打包不同项目教育套餐给家庭以提供方便的市场服务?抑或是提供公民享有义务教育的公共机构?学校还有没有其它更重要的意义?诸如,像那些拥有古老校训的学校,它们可能是精神家园抑或价值共同体吗?

  孩子们陷入了沉思。

  开学第一周,在哲学课上,不同年级的同学正是这样通过辩证法,对于为何上学这一切身议题,有了热烈的讨论。立论、反驳、修改立论、再反驳,再修改,进而达到一种更为深入的理解。

  

  论辩中的苏格拉底

  知识延伸:

  苏格拉底辩证法是什么?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过,整个西方哲学史都是对柏拉图著作的注脚。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也是柏拉图对话集里最主要的角色。作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苏格拉底自己没有留下任何著作,述而不作。

  苏格拉底被称为最有智慧的人,他却认为自己很无知。因为无知,所以到处求知,一碰到宣称自己具有“知识”的人,他便跟他求教。但是,在柏拉图的对话集里,几乎很少有对话者能够说服苏格拉底。对话者往往经不起苏格拉底的几番推敲,或放弃原有的观点,或掩面而逃。

  苏格拉底用的对话方法,就是苏氏辩证法。苏氏辩证法有两个特点:第一,它不是闲谈,而是具有论证性质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避免逻辑谬误。换言之,能够正确使用苏氏辩证法的人,一定是批判性思维素养极好的人。

  第二、跟辩论赛不同,苏氏辩证法的目的是求真,而不是求胜。

  

  作者 颜志豪

  中山大学哲学博士,现供职于上海平和双语学校,从事中小学教育,专注于儿童哲学的开发与教学实践。

  本文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儿童爱智坊”(ID:PhilosophyForKids)

  

  博雅小学堂是有影响力的儿童通识教育平台

  向5-15岁青少年提供经典人文通识教育

  帮助孩子发现自我,理解世界

  拥有改变世界的情怀与能力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