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每日背诗 | 访石林

复习

09.26

2018

09.25

每日背诗 | 我饮宁须三百杯

09.24

每日背诗(词) | 好事近

09.23

每日背诗 | 忆旧

访石林

宋·刘一止

山行不用瘦藤扶,

度石穿云意自徐。

夜过西岩投宿处,

满身风露竹扶疏。

注释

1、刘一止(1078—1160),字行简,号太简居士,湖州归安(今浙江湖州)人。徽宗宣和三年进士。数上书论澄清吏治,杜绝幸门,忤秦桧等宰臣意,罢去。桧死,召还。博学多才,为文敏捷,诗意高远。有《苕溪集》。

2、石林:指南宋文学家叶梦得。在吴兴西门外,卞山之南,有一座名为“石林”的园子,产石奇巧,罗布山间,叶梦得筑亭于此,因自号“石林居士”。

3、西岩:大约指叶梦得在石林中的住所。

4、扶疏:指枝叶茂盛,疏密有致。

简析

叶梦得曾经在一首诗中,描写“石林园”的景致道:“岩石三年别……旧绕山千叠,新添竹一围。”这些石、山、竹都出现在了刘一止的这首诗中,我们来看一下:

“山行不用瘦藤扶。”

写作这首诗时,诗人刘一止恐怕至少六十多了。那么按照一般常理,这样的老人都需要扶杖助行了,然而我们的诗作者却偏不,他不仅平常走路不需要扶藤,即便行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他也压根不用那玩意,这真是:“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答道:“廉颇不仅能饭,尚能据鞍顾盼,精神头足着呢。”

“度石穿云意自徐。”

根据叶梦得的描述,石林园“旧绕山千叠”,那么刘一止老先生“度石穿云”,自然是行走在这“千叠山”中了。但见他脚步轻快,意态自如,翻越山巅,穿过白云,那份老当益壮,那种精神矍铄,简直年轻小伙子,也自叹弗如呢。

不仅如此,结合第三句,老人家应该是下午出发去拜访好友的,直到夜色时分,这才来到好友住处,时间过程拉得有点长,那么这段时间,他还应该干些什么呢?再结合对石林园的介绍,那儿产石奇巧,罗布山间,故而得名,所以立刻可以推知:这位老人家可不仅仅在“山行”,而是随山之所遇,路之所逢,但有奇石,便停下观赏、摩挲一番,这样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自然很晚的时候才到好友住处,另外也不会觉得十分累,否则以老人家的高龄,即便精神再好,也很难那般轻松的,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夜过西岩投宿处,满身风露竹扶疏。”

好了,现在经过一路跋涉,一路边赏边行,终于连夜来到作者好友的住处,西岩畔的投宿地,作者又感觉到了什么呢?满身风露,竹影扶疏,疏密有致,试想一下吧,毕竟六十多岁的老人,跋涉了那么长的山路,若说不累,还真没几个人相信;若说不出汗,那真的有违人生老病死的规律——所以当他满身大汗淋漓来到最后的目的地时,阵阵从竹林吹来的凉爽的清风,吹过他的皮肤,吹上他的须发,他的心里是说不出的舒畅,他全身每个毛孔都洋溢着快乐——

然而,打住,好像又发现了什么,发现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同陆龟蒙颇为相像,陆诗后两句是:“觉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大致意思,一次酒醉醒来,不知明月在天,自己满身花影,美人搀扶回去,那么刘一止在构思他的诗时,是否曾从陆龟蒙这句获得过灵感呢?

在我看来,这种可能性还是很高的,都是夜色时分,都有满身碎影,只不过一个是花影,一个是竹影,一个需倩人来扶,一个穿过扶疏竹林,艺术特质还是很相似的,精神世界也大略相通,因此刘之借鉴于陆,是大概率的事情,只不过刘又做了适合自己情境的艺术加工。

是为诗解。

解读者:岁月如歌,网名原上,古诗词爱好者。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