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的这座魅力城市——杭州,正在快速建设和高速发展,变得越来越美丽。这些变化来自与你所居住的社区,你所熟悉的工作环境。我们关注这些变化,更关注跟随变化的人。今天,我们将推出“为城点赞”系列报道第一篇,一起跟随我们的记者去重游杭州城市地标之一的京杭大运河,看看那里几十载的变化。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运河。而杭州,是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运河杭州段流经杭城江干、下城、拱墅、余杭四个城区。拱宸桥是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见证了大运河几千年来的历史变迁和兴衰沉浮。在运河周边工作、居住的老市民对拱宸桥、对运河有着独特的回忆。

原生态枕水人家得以延续

小巷深深,木楼蔼蔼,石砌埠头,邻里间夹着“儿”字音的杭州话,来来往往的游客穿梭在弄堂里,这一切是现在的拱宸桥西的景象。20世纪初,这里道路泥泞、水质发黑、公共设施缺乏。

市民 高大爷:

这个地方是拱宸桥,解放以前最热闹的地方就是这里,有工业区杭丝联这边是浙江麻纺织厂,桥西拱宸桥旁边是杭州第一棉纺织厂,60年代学校毕业分配到厂子里面的。那个时候运河的水很黑,现在运河水比较好了,过去都是污水,旁边都是工厂没人管,原先这个地方除了拱宸桥都是农田,高楼大厦也都没有的。

高大爷退休之前一直都在杭州化纤厂工作,上下班路过运河时会闻到阵阵臭味。从小居住在小河直街11号陈阿姨,今年已经75岁了,她同样目睹了运河的旧面貌。

市民 陈阿姨:

那个时候的运河不堪回首。那个河水是很黑的,一定的时间河水会发出臭味,对生活的影响当然很大,工厂排放的污水的污染,不会到河边去玩。

回忆去过去,陈阿姨感慨万千。发黄的墙面、漏雨的屋顶、简陋破旧的家具、狭窄昏暗的巷子、街道上凌乱无序的电线密布。陈阿姨一家八九口人挤在一起。现在这里环境变美了,白墙青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简易“公房”、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筒子楼”都一一保存着。

杭州运河集团景区管理事业部经理 王刚:

近年连续7次推出新运河,为了保护杭州段运河水体,对运河周边厂房进行了迁移,初步统计有451家,重污染的企业已经迁移完成。完成棚户区改造有6500户,惠及运河两岸的居民有200万余人。现在运河的水基本没有臭味了,整治之后水更清了,臭味也没有了,人们也可以以非常愉悦的心情去散步。

市民 陈阿姨:

2007年小河直街政策整改,我们原地回迁过来,现在当然舒服的多了。房子里面进行了整修,看起来干干净净。第二个内部做了一些改造。新房子有卫生间了,以前的厨房都是煤饼、灶台,现在都是煤气。

改造后的“棚户区”成运河畔的旅游风景线

再次回到运河边,眼前是运河清波涟漪、鸟语花香的美景,陈阿姨现在每天和老伴去运河边散步。

市民 陈阿姨:

生活在这里能够看看运河的景色心里是蛮开心的,有空的时候我们会沿着运河慢慢的散步,一方面是锻炼身体,另一方面是对景色的欣赏,有的时候会坐坐运河上的交通船,一路过去,这个景色是真的很美。

通过4年的拆迁、整治和回迁,陈阿姨原先居住的小河直街,基础设施匮乏、居住拥挤的棚户区,如今也成了整洁漂亮的旅游景点。与大兜路、桥西直街成为了运河周边的三大历史街区。

市民 陈阿姨:

这边看老街的人还蛮多的,有时候也能看到二三十人的旅游团队,一边讲解一边走过来,听他们在说这个地方蛮好的,老年人生活蛮不错,有一种羡慕的感觉。

桥西,是白墙和瓦的古建筑,已形成了一个集居住、商业、创意产业和文化旅游为一体,集中体现近代工业文化、平民居住文化和仓储运输文化的文化复合型历史街区。桥东,是拱墅区的政治、商贸、文化中心,拱墅区政府就在这里,门前的运河广场很是空旷,拱宸桥一带的居民常常在此锻炼、纳凉。而运河夜生活也成为了点缀杭城的一道风景线。

杭州运河集团景区管理事业部经理 王刚:

运河的夜景亮灯工程打造了运河畔更好的夜景,更多的市民跟游客前来乘船观光夜景。大概有23公里的游步道已经打通了,让更多的市民在运河游步道散步、夜行等等,居民晚上把我们运河两岸作为重要的休闲娱乐场所,现在可以看看在桥西直街、拱宸桥还有运河广场上面,包括休闲散步的唱歌跳舞的非常多。

工业遗存换新颜 运河成为新名片

拱宸桥区域有着独特的历史积淀,除了拱宸桥,还有高家花园、杭州市第二医院旁边的“洋关”建筑、原浙江麻纺厂的厂部楼、大河造船厂等。而这些工业遗存的产业园也给创业人员带来了更多的灵感。

丝联166创意园公司创业者:

丝联166最早的前身是丝绸厂,我毕业学校是浙江理工大学,理工大学前身就是丝绸工学院,所以我们也有一些情感上的因素,比较贴近。

运河周边一批工业遗存进行了商业改造,曾经名气很响的杭丝联如今有个洋气的名字叫“丝联166”创意产业园;船坞修理厂改造成体验式的“浙窑陶艺”公园,大河造船厂已经变身成为运河天地,一个聚集美食、购物休闲的综合商业区。而运河畔鳞次栉比的商铺,玲琅满目的小物品,也为千年运河增加了一丝活力。

运河畔商铺店主:

我们是今年2月份开始过来开这家店的日本进口陶瓷店,运河畔边,历史文化沉淀比较深厚,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的很好,他们也都喜欢到这种地方看看。杭州市民、外地游客都比较多,游客进店买东西很多的。

游客:

我是上海游客,之前都来过好几次,我觉得这边风景很美,就很壮观的,有中国风情。

大兜路、富义仓、拱宸桥等历史文脉保护点约29万平方米,文物得到了保护。拱宸桥西近代工业老厂房被改建成了四大博物馆,并融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把老字号与工业遗产相结合,既有效地保护了老厂房,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馆长 王英翔:

运河的西岸其实有5个博物馆,是一个博物馆群落,各有差异化的发展。综合展示现代工艺美术,还有一个活态馆是展示浙江省的民间工艺,所以当时是4+1的概念,然后慢慢把活态馆打造成杭州运河边的旅游产品,其他4个博物馆是一个博物馆群落,行使传播、宣传、展示等功能。

传承了历史文化,延续了城市记忆。运河畔的历史街区、博物馆群落成为了运河的“代言人”。

城市在发展,在新的时代下,运河有了新的使命,以新的姿态形式与杭州这座城市相濡交融。

杭州运河集团景区管理事业部经理 王刚:

我们保护的目的也在于传承和利用,很多方面依托于我们招进来的商户,对它们的业态我们严格把关。打个比方,在桥西这边现在定位是手工艺,有一些陶瓷类的制作,还有泥塑的现场制作,把这些非遗的文化通过互动的体验传承下去。

运河几十年的变迁,展示了杭州的昨天、今天,也让我们期盼向往着明天。这条运河是杭州这座城市变迁的最好见证者,我们每个人都是参与者,记录着平凡的生活细小变化,见证了城市地标重新焕发青春,感受到生活新面貌。这座城市的变化值得我们为它点赞。

记者:宛晓朋 记者:周明亮 袁戬

来源:杭州房产电视原创

在以上平台均有发布 可持续关注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