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篇小说《守四方》是弘扬正气、讴歌当代英雄“猛士”的作品,换句话说,完全是弘扬主旋律的小说,但其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却很有生活的真实性,尤其是作者对作品人物的情感倾向的真实性。我们说《守四方》不虚假,首先在于小说塑造的主人公英雄“猛士”,有着作者浓郁的身影,应该说也寄托着人生的理想和价值评判指向。

塑造当代军队的英雄“猛士”形象

——论贺贵成长篇小说《守四方》

◎邓经武

小说命名为“守四方”,典故出自汉代开国皇帝刘邦的《大风歌》。当年汉高祖唱出这首歌的时候,是已经成功地获取天下坐上龙椅,因为“威加海内”赫赫皇权,让他看到的满眼都是“大风起兮云飞扬”等恢宏雄豪之景,第三句却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表现出对国家尚不安定的浓郁惆怅。因为汉帝国建立之后,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相继经历了燕王臧荼、韩王信、陈豨的叛乱,还有北面的匈奴虎视眈眈,国内反叛实力伺机而动等,以皇帝至尊且刚刚平息英布叛乱,回到故里与旧乡邻相聚之际,既有对自己辉煌往事的回忆,也有对自己天下至尊皇权的骄傲流露,同时也有着对社会政治风云变幻的忧虑,乃至于有发自内心深处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之叹。作家贺贵成长篇小说《守四方》题名用典的背景,成为我们深入理解作品思想内容的一个重要视角。

浩然正气灌融全书

小说描写的是军旅题材,是寻找或歌颂当代“猛士”的故事。这种寻找与颂扬保家卫国“守四方”猛士的叙事,我认为在今天是很有价值意义的。这首先在于振奋民众的审美鉴别力以及张扬国民蓬勃进取的精神。君不见,当今社会风气,男性形象不再阳刚,伪娘成群充斥着影视荧屏和各种传媒。网络上流传的“娘炮”之类明显带有调侃甚至讥讽意味的词汇,也有媒体痛批此类现象,提出了“少年娘则国娘”的警示,表达了对娘炮泛滥的不满和担忧。

当下各类传媒都在关注中国男性美妆产业的崛起,有专家预测说到2022年,中国男性化妆品市场将达到24亿美元,各类传媒以及众多影视作品,乃至于很多广告,充斥着的都是“小鲜肉”形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人愈益对北方邻国那种“战斗民族”素质羡慕不已。

《守四方》作为一部以写人为主的长篇小说,作品主人公自然是集中体现作者爱憎情怀的集合体,小说作者的价值评判情感倾向都凝聚于其中。可以说,故事的主角程玉刚,因为独唱演员洪燕“未婚先孕”事件临危受命,到军纪涣散的文工团去担任代理政委,他面对的是文工团近年来“晚上半夜三更在外面喝酒”“走在路上勾肩搭背”“打群架”“官兵的伙食最差”等纪律散漫等诸多问题,故事情节就围绕着程玉刚的整顿军纪与某些人暗中使坏的矛盾冲突而逐渐展开。他抓住司务长汪晓明偷肉送人的把柄,引而不发,迫使其努力地改善伙食,赢得文工团官兵的人心;同样借此压服收受猪肉贿赂的原文工团政委曹万光。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显示了程玉刚解决问题的艺术技巧,即“如果此事按部队的规定处理起来,就可能得罪郝光太与曹万光,汪晓明也要背个较重的处分,但他也不愿意看到那种情况出现”。他直接对曹万光挑明:“让司务长来找你,没有叫他去找柯处长,我就是希望郝副政委与你的形象不受影响”;为郝副政委的女儿郝娇花未来发展,他设计了“想让人在业余时间辅导辅导她”考军校,获得郝光太副政委的好感,获得分房支持,再转赠部下吴艳阳和周慧志作婚房等。此外还有用参加伙食监督小组调动“城市兵”刘军的积极性,为赵紫大、王明全这些普通官兵解决实际困难体恤下属,甚至还为曹万光妻子不能生育而帮助曹万光领养一个儿子,使曹万光夫妻感激不已……这种有德有才的英雄“猛士”形象的塑造,正是小说作者对当下社会诸多问题的回应。作者真诚希望能有更多的像程玉刚这样的“社会良心”,去救治各类“社会病”,这是小说的又一个重要意义。

小说,就是往小处说。细节的真实与生活鲜活的场面,以及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真实,是一部叙事类作品获得成功的关键。小说围绕程玉刚到文工团开始整顿的一段经历,逐渐展开各类人物性格的描写并通过不同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前任政委私心与性格卑劣,上级领导郝副政委的偏见,人心散乱的纪律涣散,各种现实问题引发的纪律松散等,就在程玉刚履职之始逐一展开。小说在结构安排上每章一事,绝无闲笔,都是紧紧扣住程玉刚开展工作的中心线索,通过其对每个人的“恩”或“威”,逐一展现其为人品格与管理才华的各方面。

整齐划一的刻板军营之中,蕴含着人性的各种不同表现,同样的军装背后,却充盈着对未来前途各异的情感纠结。但是透过五彩缤纷性格各异的众多人物,我们不难看到小说通篇洋溢着“心中有正气”的恢弘壮美。作品第64章赵紫大的长篇通讯《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乃至于赵紫大的救人壮举、第43章关于“用冻得通红的双手将雪捧进高压锅里,用融化的雪水淘米和煮饭”和“用他们背来的三角铁支撑起一口硕大的高压锅,用汽油喷灯做成的”等在严酷自然环境中的战斗场景铺展,都使作品呈显着大气磅礴的阳刚之美。其实这个场面源自作家的一段亲身经历,即其报告文学《昆仑作证》(1995)所记录的:“1984年6月,唐古拉山连降大雪,上千台运送进藏物资的车辆被阻。虽然车辆被阻地段不属一总队施工地段,可是,总队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命令一支队工地指挥所,派出专人专车,携带联络电台、罐头、饼干和药品连夜赶到现场,一营5个连队还赶蒸了750斤面粉的馒头送往受阻点每个司助过往人员的手中。尔后,又协助兄弟单位疏通公路,护送被困车辆和人员安全翻过了唐古拉山”。

这些特色的呈现,关键就在于作者有这样的写作动机——作者借作品人物之口评曰:“心怀真情,笔带感情,心中有基层,笔下有官兵!”小说借助程玉刚之口,宣示着人的浩然正气实际上源于“格局”意识,即一个人的眼界、胸襟、胆识等心理要素的内在布局。为人处世,最重要的不是能力的高低,而是格局的大小。

情节铺展与矛盾冲突

作为叙事类文学的小说,是讲故事的,故事又是人物的经历和性格展现的历程,换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情节,而情节就是矛盾冲突发生发展的历史。正面人物的塑造,是作者价值观念的评判指向,是面对社会诸多问题给予的肯定性回答,自然地也要有其对立面即反面形象的塑造。反派人物的塑造,既是小说创作在矛盾冲突的展开与情节的铺展等技术性手法的需要,也是作者通过对社会某种人生的否定,而从批判的角度去张扬社会公理和伦理秩序的态度体现。

反派人物曹万光是原文工团政委,外貌上“人高马大、五官端庄”,本为一个没有实职的干部处副团干事,不学无术,用其妻子的评语说就是“心眼小,也不爱学习,敬业精神也差”,却通过“买着好酒和好烟往总队副政委郝光太家跑”去讨好“他的老乡首长”,借助于郝光太的高压向程玉刚抢来一个三等功,而被提拔为正团级的文工团政委。他在文工团不干正事,导致军纪涣散等诸多问题,却指使作为司务长的同乡汪晓明偷送猪肉给自己和郝光太家,又用公款为自己购酒和给自己家购买彩电等,甚至利用独唱演员洪艳要求上进而强奸之。曹万光的痛处是妻子不能生育,程玉刚为之联系办理领养一个儿子。但面对程玉刚在工作上的巨大成绩,充满忌妒心理阴暗的曹万光,诬告程玉刚贪污。随着自己贪污丑行败露受到处分,曹万光被安排复员。这个人物是与程玉刚构成正与邪的两个方面,程玉刚的一身正气光明磊落衬托出曹万光的自私奸猾内心阴暗,而曹万光的不学无术则反衬出程玉刚的善于读书学习和勤于思考。

总队副政委郝光太,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坏人,因小同乡曹万光多次送礼讨好,在感情驱使下他利用权势甚至安排下属柯德华处长向程玉刚施压,使程玉刚让出本该获得的三等功给曹万光,为曹万光的升职铺路。同样也利用权势强迫漂亮的女兵队长吴艳阳嫁给儿子郝胜利。为了自己的声誉,阻挠组织对曹万光的处分。郝光太的痛点是女儿未来前途,当程玉刚为之设计考军校并安排城市兵刘军辅导后,尤其是女儿考军校成功后,郝光太转变了对程玉刚的态度。也是在曹万光的诬告丑行和贪污败露后,郝光太痛斥曹万光的不争气。司务长汪晓明为讨好同乡和顶头上司曹万光,偷盗伙食团的猪肉送到曹万光家和郝副政委家,听从曹万光的使唤为其贪污公款购买私货鞍前马后,转成志愿兵后,抛弃了农村的恋人翠花,在城里安家结婚。这些人物形象和性格表现,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可以遇到很多很多,我甚至相信这些在现实生活中是大有原型的。

男兵队长周慧志与吴艳阳是大学同学,因为相爱一起入伍共事,在郝副政委“掌握了他的命运,胳膊拧不过大腿”的权势高压之下,也由于现实社会的经济压力,他违心地放弃了爱情,导致恋人吴艳阳陷入了一段痛苦的婚姻中。作品对人性的弱点还有揭示:宣传处长柯德华“苦恼地想到,郝光太是政治部主任,自己的命运就掌握在他手里,如果自己没有办好这件事,他要当宣传处副处长的事情有可能就泡汤了”“天天不上班就跑去学开车,柯德华也不好批评曹万光,因为柯德华知道曹万光与郝光太是老乡,关系好”等,这些都是真实地源于生活而被人们熟悉的人和事。又如城市兵刘军“递交过三次入党申请书了。他来部队的最大愿望是入党,然后回去安排好点的工作”,当兵和入党的真实动机的描写,让小说呈显着强烈的现实真实性。

小说还有这样的情节,基建工程兵党委鉴于程玉刚采写并刊发了30多篇宣传报道英雄事迹的文章,授予其三等功,本该作为“自学成才典型”提干,“后来这个名额被一个师部领导的女儿占去了”;当了新闻报道员到学校培训一年就有提干资格的名额,却败于“一个内招兵的两箱价值五十元钱的午餐肉罐头”。小说用“赵股长不顾团党委的研究决定,为了内招兵价值五十块钱的两箱午餐肉罐头,竟然篡改团党委的决定”的腐败,昭示了该人转业后作银行信贷股股长索贿败露入狱的事件。如此种种,都让世人看到,即使是身着戎装的军人,也有着人性的共通性,社会生活中所有的现象,在军营中也有可以发生。

作者在一些情节段落的安排上,也很有艺术性和情趣。如第50章,小说一方面渲染程玉刚受派外出,“坐上这种车跑长途,真是一种享受,车上不仅可以听音乐,而且还有空调,车内温暖如春,一种幸福感涌向程玉刚的心头”,而恰恰就在这个时候正是纪委工作组紧锣密鼓地调查他的“贪污问题”;第51章,违反纪律私开军车受伤住院的曹万光,因为伤情恢复很好,“心情舒畅地听床头上录音机里播放着的《甜蜜的事业》的主题曲”,纪委工作组却走进病房来问话,曹万光的诬告和贪污真相彻底暴露;又如第60章对洪艳恋爱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很见功力,“洪燕拿起一枚勋章,开始往程玉刚左胸警服上别,这是她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接触程玉刚,心‘怦怦’直跳。别第一枚功勋章时,她的手有些颤抖,紧张得差点扎着自己细嫩的手,她第一次闻到他身上散发出的男人的味道,也第一次感受到了他的心也与她一样在‘怦怦’地跳动着”,一个初恋少女鲜活的内心感受就此跃然纸上。

还有,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常常通过细节真实而体现出来,作品中如“双手提至腰间,跑步到自己刚才的位置,放下双手,向队列下达口令”“双手提腰跑步到站在队列前的程玉刚面前,站立好后,举起右手行完军礼,报告道”“程玉刚立即双手提腰,跑步到队列前面,站立好后,开始指挥着队列”等,都是作者多年军旅生涯的自然流露。在西北地区为冬天储藏蔬菜的一个场景,如“车厢里那脆脆生生的大白菜,似乎有了生命,在装得满当当的车厢里闪着晶莹的身躯”,这应该是作者当年军营生活的一个刻骨铭心的场面。又如“干拌面是一种没有汤汁的面食,先经水煮,而后加入丰富的佐料炒制而成的拉面,再配上一碗牛肉清汤,味道鲜美”,这绝对不是一般旅游者能够感受到的。

文如其人有真情

一个作家,如果仅仅凭借高超的驾驭文字的能力,依托善于编造故事的灵气,炮制出一些好玩的闲书,这也是一种让我羡慕的本事。但是,我总觉得,文学作品,让人欣赏之后,还应该留下一点让人思考的东西,而最重要的是,不能虚假。我曾经对一位名气很大的军旅作家获得过中国最高奖的一部长篇小说不以为然,为了迎合主旋律需要,该作家塑造一个宣传标语口号式的“当代英雄人物”。一句话,那种在红头文件、宣传标语口号中才可能存在的“英雄”形象,是难以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的。事实上,我对获得盛名尤其是荣获中国长篇小说最高奖项的某些小说的情感虚假,从文艺审美的立场,曾给予过毫不留情的狙击。如《自恋与自贱的悲剧:论姚雪垠的【李自成】》(2001)、《全球一体化语境中本土文学的自我确认:【战争和人】得失谈》(2002)、《“红色情结”的终结:论刘白羽的【第二个太阳】》(2003)等,颇具权威性的“人大报刊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还全文转载过其中文章。此外,我在四川省文化建设重大工程《巴蜀文化通史·文学卷》的撰写中,有这样的行文:“这种‘社会分析小说’式的追求和新型英雄的塑造,恰好迎合了‘弘扬主旋律’‘现实主义文学主导权’的主流文学需要,同时也导致了该作品是否应该获奖在官方与民间、与学术界之间的强烈论争”等等。

长篇小说《守四方》是弘扬正气、讴歌当代英雄“猛士”的作品,换句话说,完全是弘扬主旋律的小说,但其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却很有生活的真实性,尤其是作者对作品人物的情感倾向的真实性。我们可以看到,1963年出生的贺贵成,于1980年从川中丘陵的射洪县农村走入军营,才17岁,他去的是青藏高原施工的基建兵工程部队,有16年的时间都是行走在青藏高原。猛然间从温湿宜人的“天府之国”走上青藏高原,自然景观的巨大反差尤其是生存环境突然变化,都会给他从生理到心理造成一个巨大的“强震”,从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刻下难以磨灭的印痕。而在人生最美好的“芳华”阶段,中国军人那种勇于奉献,敢于牺牲的豪情和钢铁般意志,在“世界屋脊”上克服种种难以想象困难的工作和生活的悲壮故事,都必然地要对正在成长期的他产生极为重大地影响,且不可避免地要塑造着他的性格。

正是这16年的西北高原生活,对贺贵成的价值观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也使他对社会人生有着自己的感悟。从文学艺术创作的艺术意象积淀来说,这个当年刚刚从“国民经济崩溃边缘”百废待兴的川中农村走出来的青年人,对外部世界的知识是极为有限的,他曾经回顾说“整个农村可以说只有一个广播,报纸都很少看到”。这种自然景观的巨大反差所造成的心理震惊,将会终生陪伴着他,并且潜藏于无意识的内心深处,这对一个运用形象思维,进行物象之间的排列、重组、叠加等形象构思活动的艺术家而言,平时潜藏于内心深处的无意识,就会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一个作家的艺术特色,往往就因此而得到展现。

于是,作为一个已经脱下军装的前军人,贺贵成在人生观和性格形成最关键时期所积淀下来的军人潜意识、军人作风等,都难以被岁月磨蚀掉。“军魂在我心中”,激励人生的“民族脊梁”意识等,这应该就是他以前推出并且在全国获得一定声誉的长篇小说《天路尖兵》(2010)产生的内在心理动因。借用《守四方》中人物的评价,就是“写出高原官兵艰苦奋斗的实质,而且也写出了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精神风采!”他曾经在报告文学《昆仑作证》(1995)中描绘道:“车队来到海拔五千多公尺的唐古拉山区,同志们高山反应更严重了,许多人浑身肿得像发面,棉衣棉裤都穿不上身。有个战士外出捡牛粪,受冻感冒了,引起了肺水肿,生命垂危,连队党支部开会讨论,并用电报请示上级同意,由随队医生切开喉管,插上皮管作人工呼吸,经过10个小时的抢救,终难挽救他年轻的生命”“他们发现,多喝茯茶水可以消肿。于是连队每天早上烧一大锅浓浓的茯茶,让大家饮用。慢慢地浮肿消退了。大家还摸索出了高枕睡觉、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的生活规律。”这些冰雪冻土中战天斗地的军旅生涯亲历,就被具象化为小说《守四方》的第41、42章的文工团途中受阻和冒险求援的场面。通过作品人物之口,小说告知世人:“英雄是平常日子鞠躬尽瘁,是普通岗位恪尽职守,流血牺牲是英雄,无私奉献也是英雄!英雄是普通人拥有一颗伟大的心”。

作为一个作家,所写的人和事首先应该是自己感受殊深的生活体味。我们说《守四方》不虚假,首先在于小说塑造的主人公英雄“猛士”,有着作者浓郁的身影,应该说也寄托着人生的理想和价值评判指向。一个农家子弟,如果不是努力上进与辛勤拼搏,如何能够获得如此成就。主人公程玉刚从四川农村走入军营,在原来的基建工程兵改建青藏公路工程的部队修筑“天路”,后因为勤奋努力,写作上有所成就,被从格尔木调到省城总队政治部来当新闻干事,在各类“报刊上发过不少通讯报道”“他不仅新闻报道写得好,而且还写过不少反映青藏公路改建工程的报告文学”,以及曾经8次荣立二、三等功等等,这些实际上就是贺贵成自己的生命历程真实呈现。所以他在塑造这个英雄形象时,灌融了太多的赞美性情感。例如,借助于洪教授的眼睛,看到主人公“小程是会写新闻稿子,会扛摄影机子,会写材料的才子,会管理的尖子,会关心人的哥子”。这就是我们说的它虽然是属于弘扬正能量的主旋律作品,却不虚假。小说对出身贫寒家庭尤其是非城市兵的诸如赵紫大、王明全的众多人物,给予了更多的情感偏向,其中也有着作者人生生命体验的潜意识作用。

小说通过一个受命于危难之际,到文工团出任代理政委的程玉刚,从整顿军纪、关心爱护下属,努力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等问题着手,以身作则、牺牲自我利益弘扬正气,逐渐获得上下级的信任与赞许,塑造出一个当今军队“猛士”形象。同时,在他的身边涌现出一个个充满正义感的官兵群像,让读者看到一种真正能够“守四方”的社会良知所在。

我很欣赏作者借用小说主角向世人传达的话:一个人真正的资本,不是美貌,也不是金钱,而是人品。人品是生活的通行证,在冷峻又善变的时代,人品是彼此心灵最后的依赖。

(作者系成都大学教授,四川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天府文化•悦读」邓经武论《守四方》:塑造当代军队的英雄“猛士”形象

作者简介

贺贵成,1963年生于四川省射洪县。大学本科学历。1980年10月应征入伍,先后在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服役。因工作勤勉,曾8次荣立二、三等功。2003年12月自主择业,曾在四川电视台《税收与法制》和《四川地矿》栏目任主编、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共产党人》声像杂志任执行责任编辑、中共四川省委《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办公室任副主任、编辑部任副主任、精神文明报社任副总编辑。20世纪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共发表文学作品300多万字,其中10多篇(部)作品获得省级以上文学奖。与人合著出版报告文学集《扫尽贪官》《柏油路上的“战争”》《忠诚卫士故事集》《铸剑橄榄绿》等10多部作品。个人已出版报告文学集《昆仑作证》,长篇报告文学《醉风景》,影视剧作集《热血丰碑》,30集长篇电视剧作《生命线》,电视专题片解说词集《人生路》,长篇小说《黑飘带》(被四川人民广播电台改编制作成5集同名连续广播剧,并获中国优秀广播剧大奖)、《天路尖兵》(入选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成立60周年暨建党90周年的“百部优秀作品”)、《守四方》, 其中《昆仑作证》《热血丰碑》分获第三届、第五届“全国武警文艺奖”一、二等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