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健脾:“长夏属湿,湿易伤脾”,所以,入伏后,人们都会出现脾胃功能下降的症状。三伏艾灸效率最高,其实是从“冬病夏治”的角度来说的。

入伏,最易生病的40天来了!初伏、中伏、末伏,艾灸调理3步走

明日入伏,我们将进入一年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三伏。

入伏后,高温、高热、高湿的“桑拿天”将频繁出现,热浪袭人,酷暑难耐,各类健康问题(如中暑、心脑血管疾病等)都会接踵而来。

此外,夏季人体阳盛于外,阳气浮越,内里虚空,免疫力整体呈下降趋势。加上人体出汗多、消耗大,加剧了元气元神的损耗,也会引起疾病,很多病根儿都是三伏落下的。

也就是说,接下来的40天(7月12日-8月20日)是最易生病的40天!

不过,事物都有两面性,这40天同时也是艾灸效率最高的40天,它直接决定了整个三伏灸的效果,更决定了整个秋冬的健康状况。

那么,三伏灸的战役即将打响,接下来的40天该怎么灸呢?速戳下文。

为什么三伏艾灸效率最高?


入伏,最易生病的40天来了!初伏、中伏、末伏,艾灸调理3步走


三伏艾灸效率最高,其实是从“冬病夏治”的角度来说的。

冬病患者基本都有体寒、阳虚、脾虚、血瘀等毛病,而艾灸可以祛寒补阳、补气健脾、通经活络、活血化瘀,等于为冬病患者量身打造,所以冬病患者本就需要艾灸。

但冬病多为慢性,长期潜伏体内,药力难以拔除,而三伏时节,气温最高,阳气最盛,人体阳气随之升腾、外发,肌肤腠理开泄。

故而,此时艾灸,灸火的热力和药性可以更高效地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灶,甚至将之连根拔除,不再复发,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所以,一年一度的三伏是冬病夏治效果最好的40天,错过就得等来年!

初伏(7月12日-7月21日)——防暑养心

“三伏”中的“伏”指伏邪,即“六邪”(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


入伏,最易生病的40天来了!初伏、中伏、末伏,艾灸调理3步走


为什么初伏要防暑养心呢?

1、“暑气入心”,天气炎热时,人的心情容易烦躁;

2、“汗为心之液”,人体出汗过多,易使心气涣散,同时,出汗过多,血容量降低,血粘度增加,心脏泵血更加吃力;

3、当气温超过33℃时,人体新陈代谢显著提高,加重心脏的工作负担。

综上所述,入伏后,气温迅速升高,人体难以承受,此时最需防暑养心。尤其中老年人对高温天气的适应能力本就较差,更要以宁心安神为要务。夏季还是心脑血管疾病最高发的季节,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务必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避免过喜、过怒、过恐、过悲、过思等情志的刺激。

养心莫过于灸法。因为艾是一种有灵性的医草,艾灸过程本身就是身与心对话的过程,艾灸补益五脏,养心安神,从身心合一的角度而言,心脏是五脏之中受益最大的脏腑。

艾灸养心以打通心经、心包经为原则,建议取穴:


入伏,最易生病的40天来了!初伏、中伏、末伏,艾灸调理3步走


天泉:属心包经,很多心脏疾病的致病因素都可归结为“血瘀”二字。天泉通络活血、理气宽胸,灸之可预防和治疗各种心脏疾患。


入伏,最易生病的40天来了!初伏、中伏、末伏,艾灸调理3步走


曲泽:属心包经,五行中,心包经属火,曲泽属水,因此,常灸此穴有清心泻火、除烦安神之功。尤其在出现心胸烦热、头晕脑涨,或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属于心包经之热症时,最适合艾灸此穴。


入伏,最易生病的40天来了!初伏、中伏、末伏,艾灸调理3步走


内关:属心包经,主治心痛、心悸、胸闷,有疏导气血的作用。现代研究验证,艾灸内关可以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血粘度。


入伏,最易生病的40天来了!初伏、中伏、末伏,艾灸调理3步走


神门:心经原穴,安定心神的门户,灸之,有补心益气、安神降火之功,为心脏搏动提供能量来源,主治失眠、心悸、癫痫、心痛、高血压、心绞痛、神经衰弱、无脉等症。


入伏,最易生病的40天来了!初伏、中伏、末伏,艾灸调理3步走


伏兔:属胃经,治疗心慌、脉搏猛跳等不适症状,被称为养护心脏的四大穴位之一。

中伏(7月22日-8月10日)——祛湿健脾

春、夏、秋、冬分别对应木、火、金、水,由秋到夏,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循环。但是由夏到秋则不然,火克金,金不敢出来,要潜伏一段时间,这段“潜伏”的时间被称为——长夏,长夏属脾土。由此,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的关系便成了一个圆。所以,入伏不是这么简单,它代表着一个季节——长夏的开始。


入伏,最易生病的40天来了!初伏、中伏、末伏,艾灸调理3步走


那么,中伏为什么要祛湿健脾呢?

1、祛湿:暑多夹湿,暑湿滞留体内,就会出现身热不扬、汗出不畅、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泄不爽等湿滞症状。如若不及时祛湿,到了秋冬,湿与寒相勾结,就会引发各种不适症状。

2、健脾:“长夏属湿,湿易伤脾”,所以,入伏后,人们都会出现脾胃功能下降的症状。但不宜进补健脾,因为常用补药大多属性温热,此时进补极易上火,加上夏季出汗多,代谢快,补品的养分也多会浪费。因此,夏季健脾不宜进补,适宜清养,比如艾灸。此外,还要注意保持清淡饮食,避免进食肥腻、刺激、烧烤、油炸之类的食物,冷饮、冰镇食物也最好不要吃,因为它们直接损伤脾阳。

建议艾灸丰隆和阴陵泉清利湿热,利尿消肿;艾灸中脘和足三里补中益气,健脾和胃。

末伏(8月11日-8月20日)——补阳祛寒


入伏,最易生病的40天来了!初伏、中伏、末伏,艾灸调理3步走


冬病多为寒症,所以要想冬病夏治,关键在于祛除体内寒邪,而要祛除体内寒邪,关键在于补阳。补阳灸哪里?多灸背部,养背就是养阳!

我们的身体上,背为阳,腹为阴,背部分布的基本都是阳经。

1、督脉:脊柱是主一身阳气的督脉所在,督脉为“阳经之海”,统摄一身之阳,全身阳气的运行无不与之相关。

2、膀胱经:脊柱两旁是膀胱经,人体的寒气会直接积存其中,时间长了,寒邪与湿邪相互勾结,再加上那些变了质的体液,相互混杂在一起,就会堵塞整个膀胱经,在后背形成一层厚厚的脂肪。膀胱经上还有各脏腑背俞穴,它们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的重要通路。

简而言之,灸好背部,不仅能补阳祛寒,还能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功能,让它们从病理状态转至正常的生理状态,进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所以,到了末伏,重在灸背以疏通督脉和膀胱经,建议艾灸以下穴位:大椎、至阳、命门、腰阳关、心俞、膏肓。

在艾灸效率最高的40天里,让我们抓住天时,遵循以上3个步骤,积极艾灸,除了安度三伏,还能消灭冬病,为秋冬健康打下伏笔!

相关文章